治世玄岳牌坊

治世玄岳牌坊

“治世玄岳”牌坊建於明嘉靖三十一年(公元l 552年)。位於湖北丹江口市武當山鎮東4000米處,為進入武當山的第一道門戶,又名玄岳門。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之一。1994年,作為武當山古建築群的重要組成部分,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為世界文化遺產。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治世玄岳牌坊
  • 時間:明嘉靖三十一年
  • 地址:湖北丹江口市武當山鎮東4000米處
  • 性質: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之一
“治世玄岳”牌坊簡介,“治世玄岳”牌坊鼎建,“治世玄岳”牌坊宗教意義及審美特徵,“治世玄岳”牌坊裝飾凸顯道教信仰,

“治世玄岳”牌坊簡介

建於明嘉靖三十一年(公元l 552年)。位於武當山鎮東4000米處,橫跨於古均州城至武當山的“官道”與進香“神道”相接的山埡之間,為進入武當山的第一道門戶,又名玄岳門,相傳進入此門即為朝山神道。系石鑿仿大木建築結構,三間四柱五樓牌坊,高11.9米,闊14.5米。明間與次間之比為5:3。坊柱高6.4米,柱周設夾桿石以鐵箍加固。柱頂架龍門枋,枋下明間為浮雕大小額枋上部出卷草花牙子雀替,承托浮雕上訪和下枋,枋間嵌夾堂花板,構成明間高敞、兩側稍低的三個門道。正樓架於龍門枋上,明間左右立枋柱,中嵌矩形橫式牌匾。次間各分兩層架設邊樓、雲板與次樓,構成寬闊高聳的正樓、邊樓,由上而下,逐層外展的三滴水歇山式的坊樓,中嵌橫式牌匠刻嘉靖皇帝賜額“治世玄岳”。此坊結構簡練,構件富於變化,全用卯榫拼合,裝配均衡嚴謹,坊身裝飾華麗,雕刻精工,運用線刻、圓雕、浮雕等方法,雕刻了人物、動物和花齊圖案等,是南方石作牌樓之佳作,也是明代石雕藝術珍品。

“治世玄岳”牌坊鼎建

“治世玄岳”牌坊,俗稱玄岳門。始建於明嘉靖三十一年(1552年),落成於嘉靖三十二年(1553年),是由嘉靖皇帝敕建並賜額的道教門洞式建築。據盧重華的《大岳太和山志》卷一“大岳總圖”記載:“嘉靖三十一年,特頒內帑,敕工部侍郎陸傑等重加修茸。神宮仙館,煥然維新。仍於入山初道鼎建石坊,賜額‘治世玄岳’”。[1]同卷“遇真宮圖”亦云:“嘉靖三十一年,世宗肅皇帝遣官修茸本山,乃於是宮東二里許入山初道,鼎建石坊,賜額‘治世玄岳’雲”。[2]

“治世玄岳”牌坊宗教意義及審美特徵

首先,它位於到武當山朝山進香的必經之路上,是提醒香客抖擻精神,虔誠奉神重要關口。民間流傳的諺語云:“進了玄岳門,性命交給神。出了玄岳門,還是陽間人”。明代鼎建“治世玄岳”牌坊後,又在牌坊前修建了靈官殿、玄都宮、回心庵等建築。靈官殿內供有道教守門鎮山之神--王靈官的銅鑄鎏金像,高2.22米,寬1.90米,披甲執鞭,三目圓睜,虬須怒張,鋸齒獠牙,形象極為威武兇惡。殿前對聯云:“好大膽敢來看我,快回頭切莫害人”,反映了道教懲惡揚善的教化功能。
其次,它是武當山古神道上的標誌性建築物,起著分隔凡間和仙界的作用。嘉靖皇帝鼎建“治世玄岳”牌坊之前,在遇真宮之西建有“仙關”,作為分隔凡間和仙界的標誌。“治世玄岳”牌坊建成後,取代了“仙關”的地位。人們在走完均州城至草店七十里平路後,攀登上數百級台階後,赫然而立一座用碧色石料構築的“治世玄岳”牌坊,標誌著將要進入武當福地,標誌著後面將有大建築群的存在,引導著行人進入一種不同凡響、超凡脫俗的神仙境域。門前原有“沐浴堂”,供香客們沐浴淨身,提醒人們朝聖前要清齋奉戒、整潔心身,以示虔誠。這說明“治世玄岳”牌坊有分隔空間的功能,是溝通人和神的媒介,起著連線凡間和仙界的作用。
從意識形態上講,“治世玄岳”牌坊增加了武當宮觀建築作為皇室家廟的威嚴氣氛,象徵著皇室對武當道教的恩寵,彰顯著嘉靖皇帝要以道教精神來促使國家和平安寧、百姓安居樂業的意圖,因此,它完全是一種富於象徵意義的符號。
既然“治世玄岳”牌坊有如此重要的宗教意義,那么當年的設計者和建造者肯定會盡全力把它建造的雄偉堅固,美侖美奐。概括而言,“治世玄岳”牌坊的審美特徵有如下幾點:
(1)均衡美。“治世玄岳”牌坊,為三間四柱五樓式的石構建築,高12米,寬12.36米,面闊與高度的比例協調,極近正方形。在此正方形內,五樓相迭,無突兀之勢,總體上顯現出一種古樸雄渾氣勢。原建有屏牆、海墁、踏垛1200丈,現已廢。從整體結構和建築形式上看,“治世玄岳”牌坊顯出左右對稱、前後呼應的均衡之美。
(2)結構美。“治世玄岳”牌坊的每一構件、配件,都是用青石雕鑿,但柱、額、枋、闌、斗栱、屋宇皆為仿木結構的石質構件,用榫卯拼接的辦法組裝而成,接口緊密,結構牢固。柱腳貼夾桿石,而沒使用一般牌坊常用的抱鼓石;中柱大額枋花版下,兩底角以卷尾鰲魚形雀替相托,次間是在大額枋花版下加穿插枋;主、次、邊樓檐下皆施五輔作重栱出三杪並偷心造斗栱,斗上有圓雕神話人物;各樓屋宇之制相同,以龍吻吞鏤空屋脊,正脊中央立葫蘆寶頂。[12]從結構上看,完全以青石仿木構建築,反映了中國木結構建築的嚴密性和條理性,堪稱石坊建築的上乘之作。
(3)裝飾美。“治世玄岳”牌坊的裝飾非常有特色。中國古代建築中常用的圓雕、透雕、淺浮雕、陰刻線等雕刻手法,在玄岳門上全能看到。特別是透雕(也稱剔空雕、鏤空雕)的技法已經相當純熟,如在“治世玄岳”額坊四周,是透雕的祥雲、龍、仙鶴等。龍是中國古代建築裝飾的常用題材,此不贅述。仙鶴在古人眼裡,為極為高貴的仙禽,尤其是仙鶴在祥雲中飛舞,玉羽凌雲,十分有神韻,給人以飄然出塵之感。在道教文化中,仙鶴是道士的坐騎和伴侶,有仙友之喻,因而倍受尊重和愛護。祥雲,是吉祥的預兆,如果按《道藏》上對“真氣”的議論,武當山的祥雲是福地之真氣,是吉祥的預兆。坊上還飾有八仙人物和福、祿、壽三星神及禧神,有蝙蝠喻為福,反映了明皇室對道教之信仰。這些裝飾雕刻,工藝精湛,精美絕倫,為明代石雕藝術的典範。

“治世玄岳”牌坊裝飾凸顯道教信仰

現存的玄岳門正面門柱上,用上好青石精雕出八仙人物和上八仙之中的福、祿、壽三星神及禧神。正面二樓四柱上石雕八仙人物成對排列,從右至左分別為:鐵拐李和鐘離權、呂洞賓和何仙姑、藍采和和張果老、曹國舅和韓湘子。正面的左側三、四樓雕有祿、禧二神像,右側三、四樓雕有福、壽二神像;背面左側四樓立柱上有手持寶瓶的藍采和。玄岳門上的八仙以實體雕的手法,刀法洗鍊,刻畫精緻,人物比例適當,栩栩如生,穩健中充滿華麗,增強了整個牌坊建築的美感。這些石雕八仙神像,不僅豐富了玄岳門的道教文化內涵,而且也反映了明朝中期武當道教的八仙信仰情況。
第一,它反映了敬神求福、祈禱長壽的理想。武當山是道教第九福地,是玄天上帝修道成仙的聖地。玄帝作為司帝王及眾人壽命的大神,早在宋代就受到人們的頂禮膜拜。元代皇帝把武當山作為“告天祝壽”的道教名山。明代皇帝把武當山作為“朝廷家廟”,每當皇帝“萬壽聖節”和太子“千秋令節”時,都要命令武當道士建醮祝壽。“上有所好,下必盛焉”,既然歷代皇帝都把武當山作為祈福祝壽的道教聖地,民間信士更是崇敬有加,趨之若狂。明世宗勅建“治世玄岳”牌坊,把八仙等道教神仙雕像,安放在門柱上,是想用八仙過海為西王母祝壽的神話,隱喻為皇帝祝壽之義,營造眾仙祝壽的喜慶氛圍。到武當山朝聖的民間信士,多有祈福祝壽的心理預期,一看到玄岳門的石雕,就能感受到八仙神像所渲染、營造出的喜慶祥和的氣氛。
第二,它反映了修行得道、神仙可求的信仰。八仙人物各具特色,曹國舅是皇親國戚,鐘離權是將軍,呂洞賓是儒生,藍采和是優伶,鐵拐李則以乞丐的面目出現的官吏,張果老是長壽老人,韓湘子是年輕出家的富貴子弟,何仙姑是民間婦女,他們的身上基本上涵蓋了當時社會各個階層。八仙人物都是通過苦行修煉得道成仙的,把他們的形象雕刻在眾人必經的玄岳門上,就是向世人宣揚神仙可求的思想。神仙與人的距離是如此的接近,如果人們能苦志修煉,就可以得到神仙的垂臨,得到神仙的賜福。
第三,它反映了吉星高照、平安祥和的理想。玄岳門正面上方雕鏤著福神、祿神、壽神和禧神四尊造像,其中前三位稱為“三星神”,它們代表著天界吉祥之星,是道教“上八仙”中的成員。福神,又稱“增福星”,是道教傳說中“掌善惡之因,注增福之事”的神;祿星,又稱“注祿星”,是道教傳說中“掌人間榮祿貴賤之事”的神,舊時追求功名利祿的讀書人多供奉之;壽神,又稱“南極老人星”,是道教傳說中主管壽命的天神。禧神,是代表幸福、吉祥涵義的,舊時男女成婚,被稱為辦喜事,新娘子坐立,須正對禧神後對的方位,這樣一生才會多有喜樂之事。這四位星神都是吉神,可謂是吉星高照,它們所代表的幸福、榮祿、長壽、和合、快樂等涵義,反映了道教文化追求平安祥和等現世幸福的理想。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