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建鎮為一地名,在我國浙江省、江蘇省以及四川省都有同名鄉鎮,由於受自然條件影響,以及當地政策規劃不同,在發展建設方面,各個鄉鎮存在差別。
基本介紹
地理位置,民居特色,民居的歷史文化,八士門,民居古色古香,寺剎祠堂,修復過程,陳列館,
地理位置
河陽古民居,位於浙江省麗水市縉雲縣新建鎮鎮西1.5公里的河陽村。始建於五代末期,為元代古民居,已有一千多年的歷史,2000年2月18日,有浙江省人民政府公布為“浙江省省級歷史文化保護區”。距縉雲縣仙都國家AAAA級風景名勝區16公里。古香古色,原汁原味,千年古村,明清建築。
民居特色
河陽歷史文化保護區源遠流長,保護區內現存古民居建築群。河陽村號稱“煙灶八百、人口三千”,是個有著1100多年歷史的古村莊,河陽的水系、道路基本保持著元代村莊設計特色,現有十大宗族莊園式古民居建築群和十五座古祠堂,有三教合一的宋代古剎“福昌寺”,元代的“八士門”及“八士門”前明太祖朱元璋御賜的石“稀罕”,古代的大橋、農具、家具、壁畫、詩句、匾額、雕刻,還有堪稱中國民間藝術一絕的河陽窗花剪紙,以及歷代農民義軍的遺蹟,古色古香的民俗活動,構成了江南罕見的千年文化古村。還有十座古祠堂,五座古廟宇,百棟舊弟共1500餘間,乃是明清兩代所建,數量之多,規模之大,堪稱“江南一絕”。弄堂、街道、水系充滿古怠。風火山牆、馬頭牆毅然聳立,磚雕木雕複雜多樣,四合院、大天井、磚木結構、屋面雙披,自稱特色。主要院落,宗祠為前廳後堂,雕龍畫棟,名勝古蹟密集。
河陽村民94%姓朱,這裡山清水秀,民風古樸,至今依然是聚族而居,耕讀傳家,為江南罕見的古村落活化石。
河陽古民居的最大特點就是清一色的灰色建築群落,給人含蓄,委婉的感覺!古民居的建築很有特色,有的古宅弟大門前築有“園洞門”,門像園形像現代的園林建築,門上寫上“循規”、“映月”等字。古民居外牆建築最有特色的是答樵路,在這條路上有32個馬頭狀的牆頭,遠遠望去似像是一匹匹昂首的馬頭在仰頭長嘯,氣勢非凡。牆頭因此也叫“馬頭牆”。馬頭牆的特點是“黑瓦白牆,飛檐翹角,依山傍水”。
民居的歷史文化
“河陽”一詞遷自河南,唐末僖宗年間(約公元九世紀七十年代)河陽朱氏始祖吳越國掌書記朱清源、朱清淵兄弟原籍山東濮陽,後遷徙到河南信陽,自幼勤奮好學,學識淵博。公元 933 年唐朝末年,群雄四起,你爭我奪,兄弟倆為避五季之亂,到了浙江杭州。 當時杭州屬於吳越國,吳越皇帝錢武肅王聽說朱清源學問淵博,口才出眾,既聘他為掌書記,成為王宮主管。武肅王病故,天下兵爭四起,天下紛爭,大勢未有所屬,哥哥朱清源勸弟弟朱清淵要韜光養晦,“負英武之才,志欲勘亂之功,以靖中原”。先隱居起來,以待天下清。於是武肅王死後第二年朱清源攜弟弟漫遊括蒼之縉雲,看到那裡山水秀麗,就選擇山下的風水寶地而居,為使朱氏後裔不忘祖宗之本,取河南信陽各一字而名“河陽”。於是也就有了現在的河陽村。朱氏定居以來,已繁衍四十三代。現居河陽的為第三十五至四十二代朱氏子孫。江南不少地區,如青田、湖州、麗水、溫州、台州,甚至福建福州、安徽歙縣等地的朱姓,各支各派大多發源於河陽。一千多年來,他們崇尚禮教,耕讀傳家,重農經商,人才輩出,富甲一方,成為縉雲望族。
河陽村不但歷史悠久,源遠流長,而且文化璀璨,底蘊深厚。河陽人在自家門前用鵝卵石鋪設銅錢圖案,在銅錢朝門口的部位缺了一部份,它的寓意是“錢進門”,主人做生意,一出門就踏進錢眼裡,表示發財致富。這枚銅錢可不一般,它可以預報天氣。這是因為這幾條邊的泥土在鋪設前經過鹽滷水浸泡,天氣轉陰就會返潮變黑,所以能起到預報天氣的作用。河陽不但有氣象錢,在有的天井裡還有氣象鹿,氣象牛呢!由此可見,河陽人有多聰明啊!河陽木雕作為河陽村古民居及宗族建築的重要裝飾,體現了明清古建築風貌及河陽村當年盛況。河陽木雕在表現內容上力求簡潔自然,略帶幾分含蓄,具有鮮明個性,雕刻主要分布在比較醒目的位置如廊下、門窗、牛腿、神龕等幾處,且在同一部分也有簡繁之分,細部各有千秋,體現了理財精明,注重實效、不顯奢華的精神。裝飾手段自然、活潑、典雅,雕有動物、植物等圖案,技藝之高超,讓人驚嘆不已。
八士門
元代河陽最著名的建築就是“八士門”。 朱氏歷代祖先以耕讀傳家,重農經商,人才輩出,富甲一方。宋元兩代曾出八位進士,形成“義陽詩派”。相傳“八士門”就是為此而建。“八士門”前還有一對無頭的石獅子,石獅乃朱元璋所贈,取名“稀罕”,意指河陽一村出了八進士實屬稀罕。石獅至今尚在,已有六百多年歷史。“八士門”為河陽村正大門,歷史上河陽人一直以為它在中峰山“五龍搶珠”入脈處,風水上極為重要,因此又稱它為“八字門”,為了八字好,河陽人娶媳婦、嫁女兒、出殯都要過“八士門”,此風俗沿襲至今。現存的一溪兩坑之水系、一街五巷的村莊布局乃元代設計。
民居古色古香
古民居建築分布以150米長的古街為中軸線,古街左右各有五條橫巷,分布著五個古建築群,六個朱氏宗祠32間古廟面。宗族莊園式古建築分布在古街北面,大多是磚木結構,四合院式設計。規模較大的有廉讓之間、耕鑿遺風、循規映月等。大多建築都有十八間房,故叫“十八間”有二十九間房的就叫“二十九間”。廉讓之間意指廉潔謙讓的人家,建於清道光二十九年,是河陽“十八間”中建築最精緻、設施最完備的封閉“十八間”。它有獨立的自立的自用水井,整幢建築分前廳、後堂、伙房、豬舍、毛廁等幾部分。外牆白牆上古畫、古詩保存十分完整,房內木樑、木柱上方全是精緻的木雕,木雕動物栩栩如生,龍飛鳳舞,若仔細看,甚至可見菜葉上停有小蟲。木雕窗戶方格子細如篩洞,手指不入,雕刻之精細之高超,讓人驚嘆不已。
寺剎祠堂
隨著經濟實力的增強,河陽封建宗法思想也在進一步強化。河陽第三十世孫朱輝以族長身份,“立家法,訂宗譜,修理歷代祖墓,創積宗祠祀產,以理法嚴輯族眾,數十年祠訟不興。”因此,河陽出現了以舒氏為代表的三十多位節孝女,其中立牌坊的就有六位。朱翰臣及其子孫們大搞公益事業,如:獨造處州郡試大院,主建縣城孔廟,創建新建右文學館,建造河陽公濟大橋,創設義田常產,賑濟饑民及修路、建涼亭等義舉。
“十八間”
河陽居民主要有“十六間”、“十八間”、“二十八間”三種結構形式,另外還有“十間”、“十三間”等。
以“十八間”為代表,即每幢十八間。這是河陽大戶人家的典型代表,以清代中晚期為多,少量為明末清初所建,布局結構基於大家庭總體需求決定的。既是大家庭,那其中必少不了向周圍炫耀的成分,而且儒家文化的本質上是保守的,所以十八間在總體上不會有多大的創新。
現存的“十八間”20多幢,而且其中存有很多各有命名,有“圓大門”、“廉讓之間”、“儒林古第”、“耕鑿遺風”等等。
“十八間”總體分為大院落和附屬建築兩部分,其布局按前後順序依次為:房套、大院、伙舍。
房套:在大院的前廳之前,那是進入大院前的通道,有的甚至是唯一通道,於是便成整個“十八間”首先“露臉”的所在。雖然屬於附屬建築,卻是房主人最肯花錢的所在之一,其主要的功能是護衛。但它的圍牆卻不是傳統意義上的圍牆,在造型,局部裝修上,都特別注意文化品味,上面精心繪有各種圖畫,並配有詩詞。比如“廉讓之間”的房套圍牆上,就有唐朝張志和的《漁歌子》去:
西塞山前白露飛,桃花流水鱖魚肥。
青箬笠,綠蓑衣,斜風細雨不須歸。
又有無名氏詩去“
過去事己過去,未來不必預思量;
只今只說只今話,一枕共梁午夢長。
又如“圓大門”房套,其長36CM,寬4CM。中間砌兩道圓門,圓門上方書題“循規”,“映月”又在入口兩門額以寓意書題“耕讀家風”4字,結構別出心裁,獨具一格。
大院為“十八間”的中心所在,前牆居中開大門,大門與前廳相連。左右兩側開邊門,與走廊相通。前牆是“十八間”的真正臉面所在,門額,檐下等處的磚雕不厭其煩,白粉牆,小青瓦,又頭牆。構成高低錯落古樸清新的基本特色。
大院內部格局為:中軸線上為前廳。後堂,也有的是前前加左右堂。前廳為過廳,後堂中間擴大作半開敞式,居中作中堂布置,四周為臥室。面寬3間,進課一間。加上廳堂兩側共18間,兩廂沿庭院各設走廊,成“井”字形貫穿全院。
伙房在後堂之後,為井樓式建構,平面呈缺口形,沿後堂後牆設小天井。三面布置灶間,飼養間,雜間,從設計上完全以實用角度考慮,一切從簡。
修復過程
為了褒慕祖宗功德,此時期掀起了一股修復、興建宗祠之風。河陽村現有大小祠堂15處,有宋代的古剎福昌寺、岩山古廟、南殿、碧山古廟等五座古廟宇,數量之多,規模之大,堪稱江南一絕。其中虛竹公祠以蘇州古祠堂為藍本,耗工三年,建築精細,更是古祠堂建築藝術的瑰寶。它的主人朱虛竹以經營土紙、靛青染料成為縉雲首富,據說在蘇州有店面120間。公元1858年,其子六人為父建“虛竹公祠”。大門內建八角亭一座,戲台一座。整座祠堂雕樑畫棟,精美豪華,木雕、石雕、磚雕技藝高超,人物、鳥獸、花卉栩栩如生。最特別的是天井裡一式卵石鋪就的圖案,有壽字、花朵、獅子撲球,據說這裡的卵石是用同重量白米換來的,建祠堂花費之大可想而知。
陳列館
看河陽古民居,朱氏博物館和古董工藝品陳列館不能不去。朱氏博物館內陳列著河陽人歷代用過的生產工具、生活用品、十里紅嫁妝等。當你看到古代男人的牛皮長靴、小腳女人的“三寸金蓮”牛皮鞋,以及一應俱全,做工精細的嫁妝時,你不得不驚嘆當時朱氏的富有。古董工藝品陳列館內有著各種飾品和河陽剪紙,極具觀賞價值。
若有機會,你不妨到河陽來走走。古村落、古建築、古文化,定叫你感慨萬千,流連忘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