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龍山文化

河南龍山文化

河南龍山文化,指約公元前2400年以後的龍山時代晚期,中原腹地的考古學文化,也被稱為“王灣三期文化”。包括分布在河南省境內 的多處龍山文化遺存。年代 為公元前 2600~前2000年。以表面飾有繩紋與籃紋的灰色陶器為突出特徵。

經發掘的有洛陽王灣遺址、臨汝煤山遺址登封王城崗、陝縣三里橋 、永城王油坊、淅川下王崗、安陽後岡遺址等。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河南龍山文化
  • 地點:黃河中游地區
  • 時代新石器時代
  • 分布:河南省境內
經濟,城址,埋葬,

經濟

經濟生活以農業為主,種植粟類作物。生產工具多用石、蚌、骨料製造,常見穿孔石刀、石鐮、蚌鐮、骨鏟等;也有木耒一類工具。居民飼養豬、狗、羊、牛等家畜 ,以養豬最為普遍。制陶業進步,大量使用輪制技術。多灰色陶,常見鼎、鬲、斝、豆、甑、盆與雙耳罐等陶器。房屋多是塗抹白灰地面的建築,一般10~20平方米,適合小家庭居住。房子周圍有儲藏東西的窖穴。在湯陰白營發現有方形水井,內有加固井壁的井字形木架,這是中國北方地區較早的水井。
龍山文化遺址龍山文化遺址

城址

在登封王城崗與淮陽平糧台發現有城址。王城崗城址呈長方形,分為東、西兩城,西城保存較好,南牆與西牆的長度均達90多米。平糧台城址為方形,長寬各 185 米 ,南北城牆有城門,城內有房屋建築和陶窯、陶器等。河南龍山文化城址的發現,對探討中國古代城市起源及文明起源等問題有重要的學術意義。

埋葬

當時的埋葬習俗,與仰韶文化有明顯差別。墓地多與住地分開,流行長方形土坑墓,多單人葬,只有少數合葬,不見多人並列或上下疊壓的合葬墓;但小孩也用瓮棺葬,埋在房子附近。出現埋在房基下面的瓮棺葬,死亡的兒童當是用以奠基的犧牲品。在邯鄲澗溝還發現圓坑葬,坑內埋有男性青壯年與兒童,有的頭骨上留有被砍的痕跡,有人認為反映出當時社會存在對立和鬥爭。普遍發現用羊、豬、鹿和牛的肩胛骨加工製成的卜骨,表明占卜習俗盛行。從生產力水平與社會形態看,當時處在父系氏族社會。河南龍山文化孕育發展了中國文明初期的青銅文化,是探索夏文化的對象並提供了追尋商文化淵源的線索。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