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原龍山文化陶寺彩繪陶盤蟠龍紋

在龍山文化時期,中原地區吸收著來自四面八方的影響,成為發展最快的區域。在河南西部和山西南部屬於龍山文化時期的文化遺存中,彩繪陶逐漸增多,取代了原先彩陶的位置。彩繪陶是陶器燒製成以後再繪花紋,花紋容易脫落,是用於特殊場合的禮器,一般人不能使用。這一點在山西省襄汾縣陶寺中原龍山文化墓地隨葬陶器中充分反映出來。在陶寺墓地已發掘的400多座墓中,大型墓只有六座,絕大部分的陶器則隨葬在大型墓中,其中一些是彩繪陶。陶寺彩繪陶多在器表施黑色底襯,再以紅、黃、白等色繪花紋,也有在紅色底襯上繪黃、白色花紋。
襄汾陶寺彩繪陶以蟠龍紋盤為代表,陶寺彩繪陶盤的蟠龍紋從早期到晚期顯示出魚龍變化的發展系列。陶寺彩繪陶盤中的早期蟠龍紋,頭部和身子較短,頭兩邊有一對展開的硬鰓,身上有紅黑相間的鱗甲,造型更接近於魚形,與半坡類型彩陶上的鮪魚紋很相似。陶寺彩繪陶盤的中、晚期蟠龍紋變得細長,可以認為是商周青銅盤上的蟠龍紋的前身。陶寺中原龍山文化彩繪陶上的蟠龍紋是黃河流域迄今發現的最早的蟠龍紋樣,正是由半坡文化彩陶上的魚紋演變為商周青銅器上蟠龍紋的中間環節。山西南部是夏族的發祥地,傳說中夏部族以龍為圖騰,陶寺彩繪陶盤的蟠龍紋可能是氏族的圖騰徽紋,因此,中原龍山文化的蟠龍紋是我國早期龍紋最重要的樣式,它是研究龍紋起源的珍貴的形象資料。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