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內書院

河內書院

河內書院,原名“山陽精舍”、後稱“山陽書院”,為戰國魏文侯(前472年--前396年)創建,原址位於山陽故城南門,溫縣卜楊門人、孔子高徒卜商子夏為首任講席。漢末殘破,時山陽公劉協撥專款修復之,聘卜商後裔卜尚伯仁者任首席教授。晉永嘉三年(309年),漢主劉淵攻晉,書院毀於一旦。

公元2015年春,重建於原山陽故城北門外,正式更名為河內書院。

基本信息,首任教授,教授內容,

基本信息

河內書院,原名“山陽精舍”、後稱“山陽書院”,為戰國魏文侯(前472年--前396年)創建,原址位於山陽故城南門,溫縣卜楊門人、孔子高徒卜商子夏為首任講席。漢末殘破,時山陽公劉協撥專款修復之,聘卜商後裔卜尚伯仁者任首席教授。晉永嘉三年(309年),漢主劉淵攻晉,書院毀於一旦。
2015年春,洽逢盛世,該地人才交流協會主事者籌款購屋,重建於原山陽故城北門外,正式更名為河內書院。
書院新址處焦作市山陽區古城瑞東社區內,占地建築面積400平方米,能同時容納50人作講學及學術探討之需。
重建書院之目的在於,欲興滅繼絕、奉承聖統、明開先緒、究天問地、理哲淳風、興雅正趣;更名“河內書院”是因此地為古河內郡所在地,且凸顯三河之勝地,揚河朔名邦之盛名矣!
創建者魏文侯(前472年―前396年)東周戰國時期魏國的建立者。姬姓,魏氏,
河內書院
名斯,一曰都,華夏族,魏國人。魏惠王的祖父。公元前445年,繼魏桓子即位。前424年稱侯改元,公元前403年,韓、趙、魏被周王與各國正式承認為諸侯,成為封建國家。前396年卒。
在位時禮賢下士,師事儒門子弟子夏、田子方段乾木等人,任用李悝翟璜為相,樂羊吳起為將。這些出身於小貴族或平民的士開始在政治、軍事方面發揮其作用,標誌著世族政治開始為官僚政治所代替。
魏文侯二十七年(公元前419年),魏國西渡黃河在少梁(今陝西韓城西南)築城,建造進攻秦國的軍事據點。秦軍對魏國的入侵進行反擊。經過幾番較量,渡河的魏軍占住了少梁這個重要的軍事據點。秦軍一面圍攻少梁的魏軍,一面在黃河沿岸建造防禦工事,阻止更多的魏軍渡河。
魏相翟璜向魏文侯推薦衛人吳起,魏文侯對吳起的指揮才能很欣賞,任命吳起為魏軍攻擊秦國的主將。
吳起上任後,魏、秦在西河的僵持局面很快被打破,魏軍節節勝利。
魏文侯三十三年(公元前413年),李悝率領魏軍在西河戰場戰勝秦軍,衝破秦軍西河防線。隨後,吳起直撲秦國進入渭河平原的咽喉要地鄭(陝西華縣),秦國舉國震怖。如果吳起攻破鄭,進入渭河平原,就等於控制了秦國的糧袋子,渭河平原是秦國的糧食基地。渭河平原無險可守,吳起可以向西一路平推,如入無人之境,兵臨秦都雍(今陝西鳳翔),秦國就會有滅國的危險。吳起攻秦的目的是滅秦,這讓秦人十分恐懼。
秦簡公一方面調集重 兵防守鄭,一方面派遣使者請齊、楚出兵攻擊魏國,減輕秦國的壓力。齊宣公楚簡王見魏國的主力集中在西線攻秦,便向魏國的幾塊飛地進攻,連連得手。秦簡公見齊、楚得手,便命令西河防線的秦軍切斷吳起的退路,與駐守鄭的秦軍夾攻吳起。
魏文侯對於齊、楚對魏國東方飛地的進攻,沒有理睬,督促吳起繼續攻秦。
吳起在鄭與秦軍展開決戰,魏軍大勝。魏太子擊趁秦軍西河守軍主力圍攻吳起防守空虛之際,指揮黃河東岸的魏軍渡河。太子擊率軍攻破了秦國西河防線的軍事重鎮繁龐(今山西韓城東南),秦國的西河防線被魏軍徹底突破了,大批的魏軍進入秦國。
吳起指揮渡河的魏軍對秦國在西河地區(今陝西洛河、黃河與渭河間的大片三角地)的軍事據點進行清除,陸續占領了臨晉(今陝西大荔東南)、王城(今陝西大荔)、元里(今陝西澄城南)、洛陰(今陝西大荔西南)、合陽(今陝西合陽東南)、陰晉(今陝西華縣東)等城。由於秦國的政治腐敗,西河的百姓對秦君很失望,反而對軍紀嚴明的魏軍很歡迎。吳起把魏國的利民便民政策帶到了西河,馬上得到了西河百姓的支持,魏軍在西河站住了腳。西河的秦國百姓很樂於為魏軍服務,吳起在西河的兵員、給養得到了就地補充。吳起派出了一大批西河人進入秦國散布秦軍戰敗、魏軍仁義的言論,秦國本來就十分緊張的國內局勢更加不穩了。秦簡公命令國內一級警戒,嚴查來歷不明之人,官吏都被武裝起來,準備戰鬥。
到了魏文侯三十八年,魏國完全占據了西河地區,魏國的領土大大擴張。吳起向北還奪取了戎狄少數民族的大片土地,魏文侯在此設定了上郡(今陝西境內洛河以東,黃梁河以北,子長以南)。魏國又占領了陝(今河南三門峽西),控制了西方與中原交通的黃金通道。秦國被壓迫在洛水以西,沿洛水西岸構築防禦工事。魏文侯在洛水的東岸修築了一條長城,南端越過渭水與陰晉相連,北端到達雕陰城(今陝西甘泉南)以西。魏國將秦國壓制在洛水以西長達八十年,使秦國不得與中原交通,魏國獨擅關東之利,利用地理上的壟斷地位控制秦國同中原的交流,從中攫取暴利,秦國受到了很大的削弱,魏國卻越來越富。
魏文侯在軍事取勝、政策改革外,還進行了文化教化滲透,河內書院就是在這個背景下創建產生的。
公元前401年,魏文侯在山陽城築精重用當時著名的大儒子夏,拜子夏為老師,在河內書院講學。

首任教授

卜商子夏(前507-?):姓,名商,字子夏,後亦稱“卜子夏”、“卜先生”,春秋末晉國溫人(今河南溫縣)近人錢穆考定,溫為魏所滅,孔子的著名弟子,“孔門十哲”之一。 子夏少孔子四十四歲,是孔子後期學生中之佼佼者,才思敏捷,以文學著稱,被孔子許為其“文學”科的高才生。子夏為學時,因常有獨到見解而得到孔子的讚許,如其問《詩經》中“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為絢兮”一句,孔子答以“繪事後素”,他立即得出“禮後乎仁”(即禮樂產生在仁義之後)的結論,孔子贊曰:“起予者,商也!始可以言《詩》已矣。” (《論語·八佾》)但孔子認為子夏在遵循仁和禮的方面有所“不及”,曾告誡子夏曰:“女為君子儒,無為小人儒”。(《論語·雍也》)子夏才氣過人,《論語》中保留了他的許多著名的格言,如:“博學而篤志,切問而近思,仁在其中矣”;“百工居其肆以成其言,君子學以致其道”;“日知其所亡,月無忘其所能,可謂好學也已矣”;“雖小道,必有可觀者焉”;“仕而優則學,學而優則仕”等等。
其為魏文侯的老師。近人有以為子夏思想中具有“法家精神”,韓非子稱“儒分為八”不及子夏之儒,是因為將之視為法家(見郭沫若《十批判書》子夏像)。
子夏晚年,因喪子而哭之失明,離群索居。唐玄宗時,被追封為“魏侯”,宋代時又加封為“河東公”。主要貢獻是《子夏易傳》。史載孔子弟子卜子夏傳《易》,並有著作《子夏易傳》傳世。說明子夏既熟知古《易》象數、“卦氣”等《易》之“古義”,又能深入契會孔子由“古義”所創發的“觀其德”的哲學“新義”,顯現出於夏易學秉承孔子、“古義”和“新義”兼容的思想特色.子夏於諸經皆有鑽研,也有所側重。
他尤善於《》《》,曾作《詩大序》;他也研習《尚書》,但不如他經;他擅長《易》理,今傳孔子《易傳》很可能出於子夏的傳述;他於禮學則長於喪服研究,撰有《喪服傳》;於《春秋》學,發揮《春秋》微言大義的《公》《谷》二傳都出於子夏的傳授。子夏修習儒經,擅長發掘經文的微言大義。孔子“述而不作”,他整理編訂六經,寄寓了自己的思想主張,子夏所傳經學,對弘揚孔子學說起了關鍵作用。
其全面繼承孔子。孔子的高徒子夏,在孔子去世後的六七十年間,辦學成就與影響無疑是最大的。子夏的教育思想在全面繼承孔子的教育思想基礎上,又在教育目的論、教學過程論、學習和借鑑歷史、慎交益友等方面有發展創新,是上承孔子、下啟荀子和《大學》、《中庸》等光輝篇章的重要一環。
子夏曾經收徒授學,所收門徒可能為數不少。《後漢書》卷四十四《徐防傳》注引《史記》曰:“孔子沒,子夏居西河,教弟子三百人,為魏文侯師。”《論語·子張》中記有“子夏之門人”與子張的對話,《墨子·耕柱》也有關於“子夏之徒”的記載。子夏在魏時所收弟子可能為數不少,《世本》之《秦本·姓氏篇》稱“魏有子伯先,子夏門人,居西河”;《史記·儒林列傳》則記曰:“自孔子卒後……子路居衛,子張居陳,澹臺子羽居楚,子夏居西河,子貢終於齊。如田子方、段乾木、吳起、禽滑釐之屬,皆受業於子夏之倫,為王者師。是時,獨魏文侯好學。”這裡是說田子方、段乾木、吳起、禽滑釐都跟從子夏等人學習。

教授內容

《子夏易傳》
詩大序
尚書
歸藏》應來自於子夏之徒所傳習者。
中興再造者
漢獻帝劉協(公元181年4月2日---234年4月21日),字伯和,又字合。漢族,祖籍沛縣(今江蘇沛縣,即高祖劉邦出生地),生於洛陽(今河南洛陽)。漢靈帝之子,漢朝最後一任皇帝,公元190-220年在位。公元196年,曹操控制了劉協,並遷都許昌,“挾天子以令諸侯”。公元220年,曹操病死,劉協被曹丕控制,隨後被迫傳位於曹丕。公元234年,劉協病死,享年54歲。
延康元年(公元220年),魏王曹操去世後,新魏王曹丕繼位,他要兌現其父要他做周武王的期權。其時,雖然有孫權、劉備的不斷犯邊,但基本不成氣候,中原腹地的和平已成定局。除舊布新,建立新朝,已經是人心所向。各種力量都在推動曹丕採取行動。而曹丕本人也沒有其父的道德包袱,年輕人的勇氣和虛榮心也在激勵著他向皇帝的寶位衝擊。那些曹氏部屬也在構想著如何彈冠相慶,如何分新朝一杯羹。於是便有小臣去逼去勸漢獻帝效唐虞舊例,把帝位禪讓給魏王。“率我唐典,敬遜爾位”,公元220年12月10日,逼迫劉協禪讓帝位給他,劉協告祭祖廟,使張音奏璽綬詔冊,禪位於曹丕。曹丕在繁陽亭登上受禪壇,接受玉璽,即皇帝位。隨即進入許都,改建康元年為黃初元年,國號為魏,追尊曹操為武皇帝,廟號太祖,封遜帝劉協為山陽公,允許他在其封地奉漢正朔和服色,建漢宗廟以奉漢祀。曹丕還同時給劉協留了句客氣話:“天下之珍,吾與山陽共之。”
魏黃初五年(公元224年)夏四月,魏文帝曹丕下詔,在京都洛陽建立太學,設《易》、《尚書》、《詩》、《禮》、《春秋》五經博士,增置《春秋榖梁傳》博士,並要求各郡縣興辦學校。當時被貶山陽已經四年之久的山陽公劉協得知這個訊息後,遂有了恢復山陽精舍的想法。
起初,曹皇后送孫子劉康(即後來的第二任山陽公)去山陽精舍上學,看到校舍,全是危房,才傾其所有,捐錢給精舍;但山陽公劉協感覺只是杯水車薪,不能解決根本問題。想到魏文帝曹丕下詔朝廷已經不再徵收山陽之稅,於是就決定撥出部分款項修建山陽精舍。
劉協當時是把山陽精舍辦成了義學性質的,宣布不論貧富人家的子弟都可以接受學習,年齡從5、6歲到20歲左右,人數多寡也不固定。請先生採用個別教授法,先識字,後學經書。當時卜商的後裔有一位叫卜尚的,字伯仁,在溫縣辦私塾很有名,也很有學問,劉協親自登門請他來任這山陽精舍的首席教授。
劉協到了卜楊門村,問到了卜尚的家。正遇卜尚的兒媳婦臨產,大呼小叫生不下來,漸漸沒有了力氣,眼看就要出人命。正巧劉協夫婦很會接生,劉協指揮著夫人曹節如何給產婦調整胎位,如何使產婦積聚力氣,如何用勁生,結果終於順利生下一男孩。
卜尚一家人萬分感激。數日之後,卜尚就來到山陽。劉協熱情接見了他,設宴招待,共同交流了辦好精舍事宜。
卜尚看到舊的精舍殘垣斷壁,面目全非。就提出一邊修校舍,一邊聘教師,一邊招學生。初學識字的學生,沒有書,由教師把每個單字寫在小方塊茅紙上,教學生認讀。學讀五經者,教材也由教師抄寫,或指導學生抄寫。循序漸進,逐步開展對學生進行六藝教育。
新的山陽精舍,在幾個月時間裡就辦了起來,以煥然一新的面貌,展示在百姓面前,有錢人家的子弟可以來讀書,貧窮人家的子弟也有了讀書的機會。
劉協讓劉康向卜尚先生行跪拜之禮,正式拜卜尚為師。卜尚看到劉協夫婦如此尊師重教,還特意請曹節夫人擔任學監。劉康在山陽精舍讀書一年,頗有長進,認字增加了很多,還跟卜尚先生學會了寫端端正正的隸書。不久,劉康離開山陽精舍,到洛陽太學就讀。之後一直到309年山陽公國滅亡,劉協在山陽生的女兒劉曼、劉康的兒子劉瑾(第三任山陽公)、劉瑾的兒子劉秋(第四任山陽公)等劉氏家族人等,均先後在山陽精舍就讀。可以說,山陽公國時期,是繼魏文侯建立山陽邑校請卜商任教以來山陽書院的又一個繁榮時期。
中興時期首席教授——卜尚伯仁(約公元173 ---254年),為卜商子夏後裔。曾在溫縣辦私塾,很是有名,也很有學問。
恢復時期之再造者陶鈞釗
2014年10月,為促進人才文化交流,傳承國學大德,探討社會公平公正、和諧健康、科學發展規律、促進人才創新創業,為人才服務業營造適宜的學術討論及研究環境,焦作市人才交流協會主事者籌款購置房產,恢復河內書院於焦作市山陽區古城瑞東社區之內。
恢復時期主設教程
《民眾論——民眾問題的哲學思考兼述毛澤東民眾路線》
《任人唯用》
《中西部地區人才引進》
《人才引進的古今中外觀》
《堯子解易經》
《人物誌通論》
恢復時期首席教授
太行之山林映閒人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