領導班子成員首次現場述職,接受評議,同時對公開選拔和競爭上崗領導幹部打破傳統的“一考定終身”的做法,實行先掛職後任職制度,掛職期間,原身份性質、工資待遇和級別不變,如考核不合格,回原單位或按掛職前職務層次再安排工作。
沭陽縣在幹部提拔和使用上不斷創新,使全縣上下充滿壓力,又充滿活力,從而又帶動了全縣經濟和城市建設以及各項社會事業在改革中不斷邁出新的步伐,獲得豐碩成果,不僅經濟發展的速度在蘇北排名第一,而且獲得了中國花木之鄉、全國文明縣城、國家級生態示範區、全國最具投資潛力中小城市等國家級榮譽。在全市掀起學沭陽、趕超沭陽高潮中,沭陽人並沒有躺在成績和榮譽上睡大覺,而是自加壓力,全縣展開大討論:全市學沭陽,沭陽怎么辦?為了尋求新一輪發展路子,他們組團外出考察,特別難能可貴的是,宿城區委書記李健2月25日在沭陽召開的全市“學習沭陽趕超沭陽”大會上表態發言,要以沭陽為榜樣,但沭陽人並沒有以老大自居。3月16日,沭陽縣委書記蔣建明又帶著黨政代表團一行80人到宿城去考察經濟發展情況。
當今世界錯綜複雜,市場經濟變化多端,一些經驗和做法在某一段時間,某些地方是正確的,行之有效的,而過了某一段時間,或在另一個地方就有可能不正確,或者說行不通。沭陽經驗是寶貴的,我們在“學習沭陽經驗”中要抓住核心,既要結合本地實際學習他們在發展經濟和城市建設中各種模式和做法,更要學習他們圍繞市場和瞄準小康目標不斷改革,不斷創新的精神。
工業領先才是真正的領先——沭陽先進經驗介紹之一
按:為貫徹落實縣委書記王春利同志關於在全縣上下廣泛開展“學蘇北、趕沭陽,解放思想大討論”活動的要求,《夏津通訊》將從本期起陸續刊發系列文章,以便全縣各級、各部門更好地對標學習、趕超跨越。首先,刊發介紹沭陽跨越發展的經驗、路徑和現實舉措。
沭陽是江蘇人口最多的縣,人口183萬,面積2298平方公里。1996年人均GDP2031元,人均財政收入76.25元,江蘇倒數第一。2011年,GDP、一般預算收入分別達410億元、37.28億元,一般預算收入居蘇北23縣(市)首位,居江蘇省50縣(市)第13位。在縣域經濟競爭非常激烈的情況下取得這樣的成就,絕對是令人稱羨的奇蹟。現在沭陽脫胎換骨——它的縣城,已出落為蘇北最大氣精緻、最美麗時尚的縣城;它全民創業的機制和激情,是蘇北乃至全省縣域最宏大的富民工程;它的幹部隊伍,倡導“責任文化”,以實績論英雄;它創造的“沭陽速度”,使它成為全省經濟發展最快的縣之一;它的改革創新,因勢利導,建章立制,成為推動發展的強大動力;它喊出的奮鬥目標:“蘇北全面爭第一、全省年年有進位”,源於負重奮進的自信,源於因地制宜的改革,更源於篳路藍縷的努力。對沭陽,有人以這樣四句話來概括:一片激情四溢的創業天地,一套志在富民的務實機制,一條因地制宜的發展路徑,一方快速崛起的投資熱土。從今天起,我們將陸續刊出來自沭陽的特別報導,帶你走進沭陽、結識沭陽、讀懂沭陽。
工業領先才是真正的領先
——沭陽先進經驗介紹之一
沭陽歷史上是工業小縣,直至上世紀八、九十年代基本無工業可言。沭陽決策者深刻認識到,只有工業才能讓沭陽走出一條更寬闊的發展道路。工業領先才是真正領先的發展思路逐步確立並不斷完善。2011年,沭陽規模以上企業實現產值達413億元,三產比例由“十五”末的33:35.8:31.2調整為現在的16.2:45.1:38.7。處於全省谷底的沭陽,率先走出一條欠發達地區後發快進、窪地崛起的新路徑。
一區多園築牢騰飛平台
沭陽始終堅持把工業園區當作最重要的工業載體,集中力量加快軟硬環境配套,實行“三特一無”的園區發展原則,即開發區就是特區、開發區的事就是特事、開發區的事就要特辦和必須做到外來投資無障礙。在建設上,集聚全縣力量,高起點規劃、高密度投入、高強度建設,“一年見雛形,二年上規模、三年見成效、四年大跨越”,從2001年一期6000畝發展到現在的28.5平方公里。在管理上,按照特區的模式和市場化的方式,最大限度地擴大開發區管委會的職責和許可權。實行扎口管理,沒有管委會批准,任何單位和個人不得進入園區徵稅、收費、檢查和處罰。凡開發區的項目,涉及相關職能部門必須無條件服從,凡是因為部門原因導致項目不能落實或推遲的,嚴肅處理相關責任人。在服務上,牢固確立投資者至上的理念,實行“只要項目定了乾,一切手續開發區辦”,強化開發區“特中之特、窪中之窪”效應。
近年,沭陽又形成“錯位發展、特色取勝、一區多園”的特色園區發展之路。高新電池產業園區龍頭高昂,僅江蘇天能電池2011年工業產值就達35億元;軟體產業園區異軍突起,華軍軟體園、小聰軟體、廣州用易軟體集團等62家軟體和服務外包企業入駐,成為江北最大軟體產業園區;崑山(沭陽)工業園,完成基礎設施投入4.27億元,全部“七通一平”;還建成了精品針織襪產業園、工藝美術產業園、高新電子產業園眾多特色園區。特色園區提升了開發區承載力,更為形成產業集群搭建了平台。截止目前,沭陽開發區擁有投產企業422家,億元以上的達127家,2011年實現財政收入22.6億元。
招大引強成就單打冠軍
“沭陽要實現跨越發展、全面達小康,就必須在大項目、大企業、大產業上求突破。”沭陽縣委書記蔣建明說。
沭陽人深知,現代區域競爭越來越表現為大企業、大集團的競爭,多年來始終堅持把招引大項目、培植大企業、聚集大產業作為工業發展的突破口。全力以赴招引大項目,突出招大商,推行“項目全程幫辦服務”機制,持續掀起一浪高過一浪的招商熱潮。堅持不懈培強大企業,政策扶持、要素傾斜、有針對性進行幫辦服務,促使項目快開工、快建設、快投產、快擴張。持之以恆做優大產業,遵循“單個項目—生產配套—環節成鏈—企業組團—產業集群”發展路徑,引導優勢產業在布局上集中、生產上配套、環節上成鏈,逐步形成一大批特色化產業集群。
現在的沭陽,在項目中,拿出一個就是國內領先、國際一流的航母巨艦。江蘇金達光伏,國內第一家集壓延線、鋼化線、鍍膜線於一體的光伏玻璃產業集團,擁有當今世界單窯產量的最大生產線,年產值達30億元;浙江天能電池,中國最大的動力電池製造企業,市場占有率52%;江蘇沭陽寶娜斯針織,織造、染整、定型、包裝“一條龍”,全國最大的絲襪生產企業;瑞聲科技,國內最大的手機揚聲器生產企業;江蘇沭陽邦源紡織,義大利、日本生產設備,國內最大包覆紗專業企業,等等。在產業上,力求特色、影響全國。木材加工企業達2324家,產品涵蓋多層板、細木工板、中高密度板、畫材、家具等,其中中高密度板年加工能力達160萬立方米,居全省前列、全國領先位次;瑞聲科技(沭陽)有限公司、晶石集團、藍晶電子等項目相繼落戶,形成電子產業集群;寶娜斯針織、邦源紡織等超億元乃至10億元以上輕紡企業落戶,現代輕紡工業城呼之欲出;開發區機械鑄造企業51家,形成研發、加工、製造、銷售“一條龍”的完備產業體系;軟體產業成為蘇北最大,新興“矽谷”雛形已經形成。
1月30日,又有總投資53.13億元27個重點項目集中開工,涉及城市建設、交通電訊、民計民生等多個領域。一批批投資億元、5億元、10億元乃至30億元的大項目接踵而至;一家家位居全省、全國、亞洲同行業之最的龍頭企業接連生根;一個個新培育的銷售過20億元、50億元、100億元的產業集群正在形成梯隊。現在,沭陽輕紡服裝、林木深加工、機械製造、電子電器等主導產業和新能源、新材料等新興產業齊頭並進,畫材、包覆紗、聚酯薄膜等11個產品已發展成為“全國單打冠軍”。
眾馬拉車激活鄉鎮工業
幾年的發展,沭陽縣城工業羽翼漸豐,但鄉鎮工業局面未打開。縣委書記蔣建明調研後認為:“鄉鎮眾多是沭陽基本縣情,縣城經濟做得再大,也是‘小馬’拉‘大車’。沭陽要跨越發展,關鍵在鄉鎮,潛力在工業。”對鄉鎮工業,沭陽鮮明提出:“兩年成氣候、三年大變樣。”為支持和扶持鄉鎮工業發展,沭陽財政設立1.5億元專項資金,扶持鄉鎮工業集中區建設標準廠房,這一招,一下子撬動12億元民間資本,累計建成標準廠房215萬平。
走進北丁集鄉城西工業區,項目建設如火如荼。月引、康泰、綠雅等一大批項目有的已投產,有的正在擴建,兩年時間,北丁集工業從倒數第一成為第4名。七雄街道工業區先後引進項目18個,總投資2.5億元,財政收入直線上躥,2010年突破5000萬元。最薄弱的北丁集鄉、七雄街道的工業突破讓其餘鄉鎮倍感壓力。沭陽各鄉鎮卯足了勁,拉開了競賽大幕。
為獎勤罰懶,沭陽創新鄉鎮工業發展考核機制,年終評選鎮村工業發展“明星書記”,前8名領匾和獎金,後5名則把“年度鎮村工業發展落後書記”的匾掛到各自黨委會議室內。
目前,全縣鄉鎮工業企業的產值、銷售收入和利稅已占據全縣規模工業企業50%以上,鄉鎮工業成為全縣工業的半壁江山,成為拉動縣域經濟發展、增加農民收入的新“引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