沭陽工業領先先進經驗

沭陽歷史上是工業小縣,直至上世紀八、九十年代基本無工業可言。沭陽決策者深刻認識到,只有工業才能讓沭陽走出一條更寬闊的發展道路。工業領先才是真正領先的發展思路逐步確立並不斷完善。2011年,沭陽規模以上企業實現產值達413億元,三產比例由“十五”末的33:35.8:31.2調整為現在的16.2:45.1:38.7。處於全省谷底的沭陽,率先走出一條欠發達地區後發快進、窪地崛起的新路徑。

一區多園築牢騰飛平台

沭陽始終堅持把工業園區當作最重要的工業載體,集中力量加快軟硬環境配套,實行“三特一無”的園區發展原則,即開發區就是特區、開發區的事就是特事、開發區的事就要特辦和必須做到外來投資無障礙。在建設上,集聚全縣力量,高起點規劃、高密度投入、高強度建設,“一年見雛形,二年上規模、三年見成效、四年大跨越”,從2001年一期6000畝發展到現在的28.5平方公里。在管理上,按照特區的模式和市場化的方式,最大限度地擴大開發區管委會的職責和許可權。實行扎口管理,沒有管委會批准,任何單位和個人不得進入園區徵稅、收費、檢查和處罰。凡開發區的項目,涉及相關職能部門必須無條件服從,凡是因為部門原因導致項目不能落實或推遲的,嚴肅處理相關責任人。在服務上,牢固確立投資者至上的理念,實行“只要項目定了乾,一切手續開發區辦”,強化開發區“特中之特、窪中之窪”效應。
近年,沭陽又形成“錯位發展、特色取勝、一區多園”的特色園區發展之路。高新電池產業園區龍頭高昂,僅江蘇天能電池2011年工業產值就達35億元;軟體產業園區異軍突起,華軍軟體園、小聰軟體、廣州用易軟體集團等62家軟體和服務外包企業入駐,成為江北最大軟體產業園區;崑山(沭陽)工業園,完成基礎設施投入4.27億元,全部“七通一平”;還建成了精品針織襪產業園、工藝美術產業園、高新電子產業園眾多特色園區。特色園區提升了開發區承載力,更為形成產業集群搭建了平台。截止目前,沭陽開發區擁有投產企業422家,億元以上的達127家,2011年實現財政收入22.6億元。
招大引強成就單打冠軍
“沭陽要實現跨越發展、全面達小康,就必須在大項目、大企業、大產業上求突破。”沭陽縣委書記蔣建明說。
沭陽人深知,現代區域競爭越來越表現為大企業、大集團的競爭,多年來始終堅持把招引大項目、培植大企業、聚集大產業作為工業發展的突破口。全力以赴招引大項目,突出招大商,推行“項目全程幫辦服務”機制,持續掀起一浪高過一浪的招商熱潮。堅持不懈培強大企業,政策扶持、要素傾斜、有針對性進行幫辦服務,促使項目快開工、快建設、快投產、快擴張。持之以恆做優大產業,遵循“單個項目—生產配套—環節成鏈—企業組團—產業集群”發展路徑,引導優勢產業在布局上集中、生產上配套、環節上成鏈,逐步形成一大批特色化產業集群。
今年1月30日,又有總投資53.13億元27個重點項目集中開工,涉及城市建設、交通電訊、民計民生等多個領域。一批批投資億元、5億元、10億元乃至30億元的大項目接踵而至;一家家位居全省、全國、亞洲同行業之最的龍頭企業接連生根;一個個新培育的銷售過20億元、50億元、100億元的產業集群正在形成梯隊。現在,沭陽輕紡服裝、林木深加工、機械製造、電子電器等主導產業和新能源、新材料等新興產業齊頭並進,畫材、包覆紗、聚酯薄膜等11個產品已發展成為“全國單打冠軍”。
眾馬拉車激活鄉鎮工業
幾年的發展,沭陽縣城工業羽翼漸豐,但鄉鎮工業局面未打開。縣委書記蔣建明調研後認為:“鄉鎮眾多是沭陽基本縣情,縣城經濟做得再大,也是‘小馬’拉‘大車’。沭陽要跨越發展,關鍵在鄉鎮,潛力在工業。”對鄉鎮工業,沭陽鮮明提出:“兩年成氣候、三年大變樣。”為支持和扶持鄉鎮工業發展,沭陽財政設立1.5億元專項資金,扶持鄉鎮工業集中區建設標準廠房,這一招,一下子撬動12億元民間資本,累計建成標準廠房215萬平。
走進北丁集鄉城西工業區,項目建設如火如荼。月引、康泰、綠雅等一大批項目有的已投產,有的正在擴建,兩年時間,北丁集工業從倒數第一成為第4名。七雄街道工業區先後引進項目18個,總投資2.5億元,財政收入直線上躥,2010年突破5000萬元。最薄弱的北丁集鄉、七雄街道的工業突破讓其餘鄉鎮倍感壓力。沭陽各鄉鎮卯足了勁,拉開了競賽大幕。
為獎勤罰懶,沭陽創新鄉鎮工業發展考核機制,年終評選鎮村工業發展“明星書記”,前8名領匾和獎金,後5名則把“年度鎮村工業發展落後書記”的匾掛到各自黨委會議室內。
目前,全縣鄉鎮工業企業的產值、銷售收入和利稅已占據全縣規模工業企業50%以上,鄉鎮工業成為全縣工業的半壁江山,成為拉動縣域經濟發展、增加農民收入的新“引擎”。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