沭陽城市建設先進經驗

沭陽城市建設先進經驗

在蘇北城建史上,沭陽無疑是一匹當之無愧、一馬當先的黑馬。沿著京滬高速進入沭陽城區,就會展現出一條迷人而壯美的天際線——鱗次櫛比的樓宇以宏闊的氣勢將一座現代化中等城市拉入人們的視野。“這是蘇北23個縣(市)最長、最高的城市天際線!”沭陽縣委書記蔣建明自豪地介紹。

基本介紹

1996年宿遷建市之初,沭陽城區面積只有9.7平方公里,2008年達到51平方公里,這兩年城區仿佛吃了酵母,總面積拓展到83平方公里。現在,沭陽城市人口達56萬,城區規劃建設12層以上樓房720棟,建成和在建467棟,百米高樓50棟。原來“蘇北亂鬨鬨的小縣城”剎那間不見了,代之而起的是精緻宏偉現代城市,沭陽城就像魔術一樣讓人充滿疑問。
一、“三三”理念與“鐵規矩”沭陽摒棄了小城鎮、小縣城的眼光,徹底打破了原有的城建理念,“三高三化三精”理念深入人心,即:規劃設計高起點、高標準、高品位,建設施工標準化、規範化、工藝化,管理經營精心、精細、精品。沭陽強調規劃的超前性和布局的大氣魄,2015年城市規劃按80萬人確定,2030年城市按120萬人確定,規劃區面積144平方公里,規劃控制範圍448平方公里,城市規模與宿遷市區相當。沭陽追求“建設永不拆遷的房子”,城建項目一律實行“四不準”,即不準拉圍牆、不準建傳達室、不準安裝防盜窗、不準搞零散的附屬設施。城區所有管線入地,路面除精美的路燈,看不到蛛網般縱橫交錯的電線,不見一片裸露的泥土——舉目四望,滿目青翠,奼紫嫣紅,花鄉特質,張揚有加。
這一切源於什麼?源於多年來沭陽曆任領導對城市規劃的敬畏,對城市建設制度化的流程控制。縣委書記蔣建明感受尤深:“現在已沒有地方不重視規劃,但如何執行規劃,在規劃變成建築過程中的流程控制千差萬別。”沭陽為了保持城市風貌的高品質,確保每個項目、每棟大樓、每個小區、每座公園建設不留遺憾。從規劃部門到縣委書記無不戰戰兢兢、如履薄冰恪守著一套獨特的流程。“對每棟樓、每個項目大家看得到的地方,都要經過多輪嚴格評審,在這個層面,不趕‘工期’,什麼時候沒有疑義,什麼時候允許開工。”蔣建明說,“沭陽‘發明’了一種機制,就是讓每個項目的所有設計投標單位的專家們‘背靠背’互相評議,專門給自己的競爭對手挑毛病。我們再從中選取一個最佳方案,這成為沭陽城建的一條“鐵規矩”,這樣造出來的房子就經得起挑剔。”
二、“槓桿”與“低房價” 城市建設需要大量的資金,在這一方面沭陽以小搏大、政策靈活,善於發揮政府投資的“槓桿”、“滷水”和“酵母”作用。沭陽每年政府主導投入達六七十億元,以道路、管網、區域美化提升等基礎性、功能性強的投資項目為支點撬動民間資本參與城市建設,同時降低城建領域門檻,吸引七十多家房地產開發企業,實現了“政府小投入撬動市場”的引導作用,讓公共財政投入的調控力、影響力和拉動力得到充分彰顯。虞姬生態園原是一片低洼之地,政府花了1500萬元,將其建成一座集生態式、園林式、休閒式為一體的綜合性開放公園,周圍地塊價值放大,39棟12層以上高層樓宇橫空出世,“政府小投入”,一下子撬動了數十億元的大投入。
沭陽在政策上堅持“放水養魚”。對住宅用房和商業用房開發給予稅收、規費獎勵,服務性收費按下限收取,對標誌性工程進一步加大獎勵,並且堅持給大型三產項目以二產待遇,給大型服務業項目以製造業待遇。近年沭陽不斷出現大型商貿群,激活了沭陽的人流、物流、資金流,帶來了旺盛的人氣、商氣和財氣。
沭陽在房價上實施“低房價戰略”,走出了一條以低房價促大需求、以大需求促大開發、以大開發促大發展的良性循環之路,增強了城市發展後勁。有政府背景的縣城投公司開發住宅小區,為開發商樹立“標桿”,平抑房價,確保房價始終處於全省最低水平。房價“盆地”效應解決了城市化加速過程中的“床位+崗位”難題,並且使得人口、產業集聚能力越來越強,短短數年城市居民增長數倍,為沭陽衝刺現代化中等城市積蓄了持久的動力。
三、“房等人”與“定心丸”沭陽城市化速度之快、拆遷量之大,江蘇全省縣城無出其右。而拆遷能否平安和諧,最能考驗政府的執政智慧。沭陽拆遷有何妙招?
蔣建明講了一個令人動容的故事。一位老太太跪在他車前,不肯起來,原因是她家拆遷後,等了多年還未搬進安置房,不斷租房打游擊,期間搬過好幾次家。老伴病危,房東勒令搬走,“你家老人不能死在我的房子裡”。走投無路的老人只好攔車哭訴。這一幕深深印在蔣建明的心裡,沭陽隨即出台了一系列拆遷新政:讓百姓逐步實現拆遷“零過渡”,即讓房等人,而不是人等房。所有拆遷項目必須先建好安置小區,再實施拆遷。
一年前,沭陽城中心藍天市場的拆遷重新擺上了縣委領導的工作日程。10多萬平米的藍天市場,集中了2000多個經營戶,還涉及3000多改制企業的下崗工人。因城市功能升級需要,這裡必須拆遷,但因地段優越,拆遷戶無人願意接受異地安置,沭陽曆經多年都沒能“撼動”,被稱為當地最難的拆遷項目。對“藍天市場”,民眾不願意異地拆遷,對開發商的“一年半時間原地安置”的承諾也不相信,原有的“房等人”政策失靈了。如何打消民眾顧慮,讓民眾吃上“定心丸”?沭陽想出一招:規定開發商必須先交3.5億元建設保證金。房子如按期交付,保證金連本帶息返回;如果開發商因故停建,不能保證如期交付,政府就用這筆錢原地建房子給百姓安置。當保證金打入政府賬號的訊息一公布,藍天市場一片歡騰,短短20天,所有拆遷戶全部簽訂搬遷契約,多年僵局順利化解。
循此路徑,遵循“先安置後拆遷、先補償後搬遷、就地就近安置”的“和諧拆遷”新政,沭陽一攬子解決了所有拆遷安置遺留問題,成就了“沭陽沒有一個拆遷釘子戶”的奇蹟。兩年來,這裡近200萬平米、近萬戶的拆遷中,沒有發生一起群體糾紛。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