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情介紹
沙營村,是一個歷史悠久的村莊,從村周圍的文化遺存看,至少自唐宋時期就有先民在這裡生息繁衍。張姓族譜記載:“祖居河南已有千年,明洪武二十年,自山西洪洞縣遷入。”至今600多年。後“祖居浙江杭州府仁和縣東關人稱‘鐵獅子’大家族的紀姓名成者,明初來利津任富國鹽場大使落戶於此,其五世孫遷入沙營”已五百餘年。二姓遷來村莊稍有雛形,因村中有一條長長的沙嶺,故名沙嶺村。據考證當時的沙嶺是遠古時代渤海潮汐堆積的貝殼風化而成,高出地面一般二三米,有的高達近十米。在退海之地選擇住處,高度無疑第一選擇,可以抵禦較大的風暴潮襲擊和黃泛區經常的水災,另外沙嶺還能給居住在苦鹹之地的人們提供飲用水。蘇姓,祖居湖北江陵,明洪武四年移防唐頭營以御倭寇,因在唐頭營救
永樂帝,欽封世襲百戶侯。明亡後,於清順治十五年,結束了蘇姓在明王朝世襲十一世的榮耀,移居沙嶺,並改名沙營沿用至今。
以
蘇姓、
紀姓、
張姓為主的沙營村民,自古以來勤勞、善良、和睦、團結。在這片人煙稀少,重度鹽鹼的“窪涯海角”相生相依,不但堅強地生存下來,還得到了很大的發展,成為廣北一帶遠近聞名的大村。解放前,陳、魏、譚、溫等各姓相繼遷入,形成了今天多姓和睦共處的大家庭。目前,全居委會人口以發展到2400人左右,土地約10700畝。
600年滄海桑田,淹沒了先民的無數歡笑與憂傷,茫茫荒原浸透了我們祖先的汗水和淚水。在如此艱苦的環境裡建設家園何等不易,旱、澇、鹽、鹼、蝗蟲、瘟疫嚴重製約了生產發展,因此村民都以打魚、曬鹽、打獵維持生計。再加上政府腐敗、兵匪一家,因此土匪氣焰十分囂張。先輩們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
建村之初,土地開發主要以“溝頭崖嶺”為主。
1953年,黨員紀士林、譚保喜成立了第一個互助組,1954年發展到二十三戶,1955年成立了四個初級社,1956年,轉入高級社,
1957年成立人民公社,從此土地歸集體所有。組織起來的農民煥發出驚人的創造力,在全國農業學大寨,爭當新愚公的感召下,村民熱情高漲地開展農田水利基本建設,他們發揚“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精神,用“乾到臘月二十九,吃了餃子再下手”的幹勁,灌渠從五乾修到了六乾,排鹼溝從一溝挖到六溝。東營、廣利兩條河上各架設一個渡槽,在方圓二十里範圍內建成了溝、渠、路配套的農田水利網,極大地增加了灌溉面積,提高了產量。六四年以來,我村年年繳納愛國糧,1973年大豐收,沙營村除了超額完成了全高蓋公社的公糧外,還上交了30多萬斤的愛國糧。
1983年東營建市,沙營村貢獻土地23200畝,為東營市的建設和發展做出了巨大貢獻。
沙營村雖然偏僻,但接受共產黨教育卻很早。1939年,黨的著名將領許世友、楊國夫所率領隊伍開進廣北地區,建立了敵後抗日根據地。
解放前村里也有過私塾,但絕大多數人沒有受教育的機會。知識的匱乏制約了經濟的發展,世世代代都是土裡求食,以農耕經濟為主。改革開放以來,沙營村的面貌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要想富辦教育”,1984年,村投資60多萬元建起了高標準的花園式學校。
1985年,濟南軍區司令員張太恆來我村調研時說:“一個村,有這樣的膽識難得。”“十年樹木、百年育人”。
1986年沙營開始辦鄉鎮企業,截止1990年十大企業固定資產達到3660多萬元,成為東營市最具實力的村。隨著東營市建市的腳步,沙營發生著歷史性的變化,
1989年,我村二千多村民農轉非,
1991年新村開始建設,
2001年沙營新園樓區一期開始破土動工,於2003年竣工,入住220戶,二期工程在2006年7月開工至2007年底竣工,入住582戶,802戶搬進明亮氣派、設施齊全、功能完備的新樓房。
如今的沙營居民已很難再與“農民”這兩個字聯繫起來了,新家園周圍與東營市鱗次櫛比的樓房渾然一體。如今沙營居委會新一屆領導班子確立了:“東營市發展我發展,東營市繁榮我繁榮”的發展戰略。沙營這個古老又年輕的村莊,必將煥發前所未有的青春活力,奔向更加燦爛美好的明天。
建制沿革
自明清至民國沙營莊隸屬山東省青州市,廣饒縣所轄,建國前1945年劃為廣饒縣第七管理區。建國後,1961年劃為廣饒縣六戶公社,1966年7月為了有利於油田開發,劃歸墾利縣高蓋公社,1980年2月,又回歸了廣饒縣六戶公社。1984年7月東營市建市後劃為東營區勝利鎮。1995年,劃歸為東城街道辦事處管轄至今。
村居改造
2012年沙營社區是首批納入中心城村居改造範圍的城中村之一。沙營社區是東城街道辦事處唯一的城中村,由老村和新村兩部分組成。本次沙營拆遷工作主要涉及新村的505戶居民的宅基地房屋和11戶沿街商業房,截止2012年09月,全村已全部拆除完畢,拆除建築面積16.8萬平方米。
沙營拆遷改造現狀地545畝,共涉及505戶居民房屋和11戶沿街房。截至2012年09月,沙營村全村505戶居民全部簽訂拆遷協定,已拆除502戶,拆除建築面積16.5萬平方米,完成99.4%。拆遷的開發地塊已進行概念性規劃設計,總規劃面積47.6萬平方米,總建築面積70萬平方米,其中住宅39萬平方米,商鋪26萬平方米。安置房計畫建在廣利河以北,總規劃用地8.9萬平方米,建築面積13.3萬平方米,計畫於2014年投入使用,建成後將極大改善居民的居住條件。
地理環境
地處中緯度,背陸面海,受歐亞大陸和太平洋的共同影響,屬暖溫帶季風型大陸性氣候。基本氣候特徵為冬寒夏熱,四季分明。春季,乾旱多風,早春冷暖無常,常有倒春寒出現,晚春回暖迅速,常發生春旱;夏季,炎熱多雨,溫高濕大,有時受颱風侵襲;秋季,氣溫下降,雨水驟減,天高氣爽;冬季,天氣乾冷,寒風頻吹,雨雪稀少,多刮北風、西北風。
氣溫:常年平均氣溫12.8℃。1月最冷,月平均氣溫-3.0℃;7月最熱,月平均氣溫26.6℃。年內溫差為29.6℃。
濕度:春季平均相對濕度57%,夏季平均相對濕度73%,秋季平均相對濕度68%,冬季平均相對濕度63%,全年平均相對濕度65%。全年日最小相對濕度≤30%的日數為111~138天。
積雪:全年降雪日數為12~17天,積雪日數為8~16天。
日照:全年平均日照時數2657.5小時,日均光照量7.3小時,日照率為60.8%。
自然資源
目前,全居委會人口以發展到2400人左右,土地約10700畝。主要有石油、天然氣、滷水、煤、地熱、粘土、貝殼等。農作物品種數百個,木本植物44科、79屬、179種(含變種),其中用材樹種主要有刺槐、毛白楊、旱柳、國槐、白榆等,經濟樹種主要有蘋果、梨、棗等;草場類植物有35科、84屬、93種;中草藥類植物300餘種,其中有採集價值的近70種;主要經濟魚品種有草魚、刀鱭、鯽魚、鯉魚、鱸魚、刀魚等。
人口民族
漢族
政治體制
人民民主專政的社會主義制度、人大制度、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基層民眾自治制度(農村村民委員會)等。
我國的政治制度,是我國社會主義社會的政治上層建築,是我國社會主義制度的一項基本內容和重要特徵。它是一個以人民民主專政和人民代表大會制度為核心的制度系統,伴隨著我國社會主義事業特別是改革開放事業的發展而不斷發展完善。了解當代中國政治制度,堅持和完善當代中國政治制度,對於在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進程中,堅持黨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路線和基本綱領,推進社會主義民主和法制建設,全面實施依法治國的基本方略,建設社會主義政治文明,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經濟概況
1986年沙營開始辦鄉鎮企業,截止1990年十大企業固定資產達到3660多萬元,成為東營市最具實力的村。
社會事業
1986年沙營開始辦鄉鎮企業,截止1990年十大企業固定資產達到3660多萬元,成為東營市最具實力的村。隨著東營市建市的腳步,沙營發生著歷史性的變化,
1989年,我村二千多村民農轉非,
1991年新村開始建設,
2001年沙營新園樓區一期開始破土動工,於2003年竣工,入住220戶,二期工程在2006年7月開工至2007年底竣工,入住582戶,802戶搬進明亮氣派、設施齊全、功能完備的新樓房。
歷史文化
1928年,古歷8月28日,一夥土匪有六十多人分乘九隻木船,包圍了沙營莊,我全體村民同仇敵愾,共同抗敵,用土槍土炮與土匪展開殊死搏鬥,村民蘇殿英槍法好,一槍一個,村名陳良周用雁槍一轟一片,土匪死傷無數;從中午打到太陽偏西,黑藥打光了,在這個千鈞一髮之際,村民蘇景舜把一瓮珍藏多年的黑藥貢獻出來。大家齊心協力消滅了這股土匪,保住了家園。“八·二八”是全體沙營居民值得紀念、自豪的日子。(八、二八戰鬥)
1943年古歷3月18日,日寇在掃蕩中,殺死我無辜村民十四人,製造了“三·一八”慘案。侵略者的暴行嚇不倒堅強的沙營村民,我村第一批中共黨員:張廣慶、紀善武帶領23位青年參加了八路軍,奔赴抗日前線。到全國解放,全村先後有蘇開華、張光房、張光慶、魏升太、蘇法英、蘇德華六名優秀青年為國捐軀。
著名人物
主要姓氏:
蘇姓:唐頭營位於山東
廣饒縣東北隅,小清河北、廣饒鹽場西三華里處,方圓有十幾畝地,高有一米多,因傳說唐王征東時在此扎過營而得名。即使唐王征東時真在此紮營過也是短暫的,在這裡長時間駐紮的是
沙營村(原屬廣饒,今屬
東營區)蘇姓的先輩們。
沙營村蘇姓家譜記載:“原籍湖北
荊州府
江陵縣蒲家村人,始祖蘇福當洪武四年選充總旗駐防山東省
青州府樂安縣唐頭營鎮守
東海以御
倭寇,……其間救駕封功,陣亡立勛。……於順治十五年自唐頭營遷居(沙營)業農,完灶糧永為佃戶。”從以上可以得知,從明洪武四年(1371年)到清順治十五年(1658年)他們在這裡駐紮了287年。
一提到唐頭營,人們就聯想到蘇百戶救唐王的故事,其實那是蘇善繼救了明
永樂皇帝朱棣的駕,從而得到御影被封為百戶侯。
廣饒北部民間流傳的蘇百戶救駕的故事,是經過人們加了工的,有了虛構的成分。但救駕確有其事,是在朱棣和
明惠帝朱允爭權的戰爭中發生的。
當時,駐守唐頭營的這支戍邊部隊是軍戶,也就是軍籍,軍籍是要世世輩輩當兵的。因為救駕有功被封為百戶侯,總旗職成了世襲,直至明朝滅亡。明朝滅亡以後,百戶侯的爵位也就完了。蘇福的後代被迫離開唐頭營,到曾經駐過營的沙嶺住了下來,並把沙嶺改為沙營,以表示要永遠記住自己是軍人的後代。從此以後,唐頭營的蘇姓軍戶變成了沙營的灶戶。
紀姓:祖居浙江杭州府仁和縣東關人稱‘鐵獅子’大家族的紀姓名成者,明初來利津任富國鹽場大使落戶於此,其五世孫遷入沙營。
張姓:祖居河南已有千年,明洪武二十年,自山西洪洞縣遷入。
紀士林、譚保喜、蘇開華、張光房、張光慶、魏升太、蘇法英、蘇德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