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從文的前半生:1902—1948

沈從文的前半生:1902—1948

《沈從文的前半生:1902—1948》是張新穎創作的傳記,首次出版於2018年2月。

該書講述了在中國歷史變動的1902—1948年間,沈從文生命發展的不同階段。書中敘述他的輾轉流蕩,“傳奇”與平常,“人格放光”與精神痛苦。他與時代密切相連卻持續強韌地保持緊張的“對話”——這是一個人自己的故事,也是牽涉各種社會關係,承載文學、思想與感情的重量,交織進現代中國的故事。從沈從文的成長、哀樂與創作脈絡中,也可窺見中國的文化環境與氛圍,當時的文人生存狀態。

基本介紹

  • 作品名稱:沈從文的前半生:1902—1948
  • 作者:張新穎
  • 文學體裁:傳記
  • 首版時間:2018年2月
  • 字數:230000
內容簡介,作品目錄,作品鑑賞,作品影響,出版信息,作者簡介,

內容簡介

沈從文兩手空空走出湘西,闖蕩更寬廣的世界的時候,他並非一無所有,而是攜帶著一個積蓄了豐富信息和能量的頑強自我。這個自我在此後與周圍世界的不斷摩擦中逐漸顯現,重要的是被他自己發現並且確認,進而以此成就獨特的文學事業。這個自我也在與時代的碰撞和衝突中遭遇挫折和危機,在嚴峻的考驗中調整、堅持、擴充,一次又一次重新發現和重新確認。《沈從文的前半生:1902—1948》在二十世紀上半期中國歷史變動的時空中敘述他生命發展的不同階段,敘述他的輾轉流蕩,他的“傳奇”與他的平常,他的“人格放光”與他的精神痛苦,他與時代密切相連卻持續強韌地保持緊張的“對話”——這是一個人自己的故事,也是牽涉各種社會關係,承載文學、思想和感情的重量,交織進現代中國複雜紋路里的故事。

作品目錄

說明
上部 一九〇二~一九三七
第一章 鳳凰:古怪地方,軍人家世,頑野而內向的少年
一、古怪地方:“密度”、“空間”和“張力”
二、軍人家世、苗族祖母
三、頑童和大千世界
四、殺人的一課:剛好知道“人生”時
五、新式國小、性格的內部、預備兵
第二章 湘西:隨軍流轉,遞進的寂寞,漸強的光輝
一、再三重複的恐怖/平常經驗
二、“我以為我是讀書人”
三、《說部叢書》
四、“打流”
五、動人的產業
六、對於人類智慧光輝的領會
第三章 北京:求學謀生無路,試探用筆,文學開局
一、酉西會館、琉璃廠、前門大街、京師圖書館
二、“新青年”朋友們、郁達夫
三、初期作品的發表、魯迅的誤會
四、林宰平、徐志摩
五、香山慈幼院、陳翔鶴、胡也頻和丁玲
六、文學批評、各體創作、第一本書、筸人謠曲
七、由北而南的變化:政治中心、新書業、個人打算
第四章 上海:出版失敗,文學趨向成熟,初嘗教書生活
一、“少年”/“我老了”
二、三個人,兩個刊物、一個小出版社
三、文學趨向成熟的時期
四、中國公學教書
五、張兆和,兩個人的“頑固”
第五章 武漢、上海、南京、常德、北平:奔波
一、武漢大學
二、作家論
三、胡也頻死難前後
四、“向虛空里伸手,攫著的是風”
第六章 青島:“用身前這片大海教育我,淘深我的生命”
一、變化
二、從“百十小說作者其中之一員”,到“比較優秀的一員”
三、《從文自傳》
四、“鄉下人,喝杯甜酒吧”
五、丁玲被捕之後
六、長遠感情
第七章 北平:“我的工作行將超越一切而上”
一、結婚
二、《大公報·文藝副刊》、京派與海派
三、《湘行書簡》:真的歷史是一條河
四、《邊城》
五、禁書、讀經、大眾語
六、“天知道這是一本什麼書!”
第八章 北平:“提起‘時代’,真是一言難盡”
一、有很多話說
二、“真真假假綜合”
三、“橫溢的情感”與“理性”
四、“對中國新文藝前途發了愁的人的一個呼籲”
五、《從文小說習作選》
六、戰爭就要來了
下部 一九三七~一九四八
第九章 南遷途中:生者盡責求生
一、從北平到武漢、長沙
二、亂離家書
三、沅陵
第十章 昆明:變動中的憂患和個人的潛淵
一、青雲街
二、《湘西》和《長河》
三、團聚
四、“迂論”
五、潛淵:“誰看到?誰明白?誰相信?”
第十一章 昆明:“無一時不在抽象與實際的戰爭中”
一、救亡形勢下不合時宜的反覆論說
二、巴金眼中老友的變化
三、寫作宏願與審查干擾
四、九妹的失常
五、虹影星光
第十二章 呈貢、昆明:家,課堂內外,年輕朋友
一、龍街的家
二、“我想呼喊,可不知向誰呼喊”
三、院落中的人事
四、課堂、課外
五、年輕朋友
第十三章 昆明:政治幻想之外的支撐
一、期望生活有個轉機
二、禮物
三、復員前後
第十四章 北平:“和這個亂糟糟的現實社會對面”
一、不能不把事想得遠一點,深一點
二、圍攻
三、交織的層次
第十五章 北平:一個有“悲哀的分量”的背影
一、中老胡同三十二號
二、困獸之鬥
三、編者的“集團”和現代詩新風
四、幾乎沒有反應
五、追悼
主要參考書目

作品鑑賞

在《沈從文的前半生:1902—1948》中,張新穎完整地理解了沈從文,找到了沈從文建立自我的來路。通過沈從文,張新穎也在確立他自己的文學觀,乃至對如何生活都有著清晰的認知。在材料的使用上,敘述所能到達的位置,與寫作者心中的期望位置不謀而合。與其說張新穎寫了一部“非典型”的沈從文傳,不如說通過沈從文,張新穎在講述他心目中理想的文學觀念、作家該有的樣子,以及與社會相處的一種方式。這種理想不是功利的,而是立於文學本身的決定,是站在更長遠的時間長河中的期望。張新穎沒有跟著沈從文的腳印亦步亦趨,而是與他保持了適當的距離。這更像是一個知道答案的證明題,張新穎需要識別和推斷出沈從文思想的來路。如果說沈從文後半生的困境中多少有身不由己的被動成分,那么在前半生中,沈從文卻是完全主動和積極的。張新穎抓住了沈從文生命中的這種主動性,照亮了這份主動,並賦予他更廣闊的生命和更久遠的價值認知。在張新穎的筆下,沈從文是一個勇敢的人,一個勤奮的人,一個感恩的人,一個建立了清晰自我並知道自己局限的人。
張新穎寫道,二十多歲的沈從文從外地返回湘西保靖,到統領官陳渠珍身邊謀事。地方軍中陋習頗多,沈從文無法融入這個環境,不想就此混下去了,決定去北京闖一闖。“儘管向更遠處走去,向一個生疏世界走去,把自己生命押上去,賭一注看看,看看我自己來支配一下自己,比讓命運來處置得更合理一點呢還是更糟糕一點?”張新穎把沈從文的這段話摘抄了下來,就顯出很多意味。掙脫命運的安排,將自己拋出去,把生命押上去,去追求一份未知的可能,不能不感嘆沈從文的勇敢。“賭一注”的說法更是別致而生動,敢與命運賭一次,可見沈從文性格中的堅忍和血性。這種勇氣從何而來?張新穎摘出了《從文自傳》中的文字。在陳渠珍身邊做事,沈從文讀舊畫、看古器、翻《四庫提要》,“對於這個民族在一段長長的年分中,用一片顏色,一把線,一塊青銅或一堆泥土,以及一組文字,加上自己生命作成的種種藝術,皆得了一個初步普遍的認識”。他對人類智慧的光輝產生了深切的興趣。對沈從文而言,這就是自我教育。他初到北京時,流連在琉璃廠前門大街的古書店、古董店、古畫店、舊紙古墨文具店,所接受到的知識和積累的見識,在未來的確點亮了沈從文的後半生。沈從文的價值趣味和審美意識得以薰陶與開啟。
沈從文是一個見過最艱難歲月的人。在一無所有的情況下,能從湘西來闖北京,他內心的強大和渴求超乎想像,對生活的熱望驅使著他去賭一注。說到底,沈從文深切地熱愛著生活,以及生活中的朋友。現實情況是艱難的,迫在眉睫的謀生問題,無法正式求學的窘境,新文學運動的刺激,加上在北大旁聽的經歷,沈從文決定開始寫作。他幾乎是空白的,得先從新式標點符號學起,繼而學習新文學的語言。根據張新穎的統計,1925年沈從文發表作品六十餘篇,時年23歲;1926年,發表作品七十餘篇,24歲;1927年,發表作品四十餘篇,也就是25歲。這三年是沈從文的習作時期,可見他超乎常人的刻苦和努力。沈從文持續不斷地練習,經受連續的失敗,進而不斷地提升自己,哪怕為此背負“多產作家”的名號也在所不惜。沈從文過去所有的生活經驗全部被調動起來,文學觀念也日漸清晰。在他看來,好的文學作品應該“使其他人感到一種幽美的情緒,悲憫的情緒,以及幫助別人發現那超乎普通注意以外的一種生活的味道”。文學觀不是在談論中形成的,而是在持續不斷寫作練習中獲得的。一個不過二十幾歲的青年人,從“硬寫”開始,從不懂到懂得,從習作到成熟作品,在持續不斷的練習中,留給後人一個如此勤奮的形象。
在張新穎的理解中,1931年和1932年對沈從文特別重要。1931年,父親在家鄉病逝,徐志摩意外去世,胡也頻被秘密殺害,還有其他朋友也遭遇不測。經歷了一連串的變故,張新穎認為沈從文不知不覺地發生了變化,不再沉溺於惡劣的心緒而無法自拔,不再那么自我感傷,不再那么自憐,脫掉了青年時期的緊張而脆弱的浮表外皮,堅強沉實的本性越發清晰,人顯得開闊健朗起來。1932年,年僅30歲的沈從文完成了《從文自傳》。名曰自傳,實則是一份經過省察的成長記錄。正是因為年輕,沈從文尤為真誠,直面自己過往經驗的來路。更重要的是,這份自傳展示了沈從文的文學觀從模糊感知、漸漸清晰和最終建立的過程。張新穎認為,因為這份自傳,沈從文得以沿著自己生命的來路去追索,在這個過程中重新發現了自己區別於他人的地方,找到和確立了自我,這才是過去的經驗和歷程有意義的地方。不斷面對自己,省察自己,最終認識自己。三十而立,沈從文正式完成了這一步驟。
作為作家的沈從文是清醒的,作為朋友的沈從文是熱忱的。面對師友,他又是一個感恩的“鄉下人”。早年為營救朋友胡也頻奔波不停,寫文章為丁玲呼籲許久,成名之後對青年朋友也是關愛有加。對當年幫助他的師友,沈從文都銘記於心,常在文章中提及。得知徐志摩罹難,沈從文連夜乘車趕赴出事地濟南,去弔唁摯友。五十年後的1981年,沈從文還能歷歷在目地重述當年前往弔唁的不堪情形,足見一份深情埋在心底不曾變化。在他的心目中,“覺得相熟不過五六年的志摩先生,對我工作的鼓勵和讚賞所產生的深刻作用,再無一個別的師友能夠代替”。對遭受友人的誤解和指責,沈從文也隱忍於心,無意進行辯解。
這勇敢的、勤奮的、感恩的和在困頓中建立自我認知的沈從文,是張新穎的敘述給讀者的啟示。張新穎還特別提及,沈從文身上日漸清晰起來的自我和關於美的認知,不只關於文學,還關乎生活,也即關乎一個人的生命態度。張新穎寫沈從文的日常生活,特別是他在西南聯大的那段生活,懷著耐心,一筆一筆地寫日常,有窘迫,有艱難,又有希望。將日常生活、寫作、教書和家庭生活全部糅合在一起,在戰爭、流離等種種聚攏起來的獨特時空,張新穎的筆很穩,隱然間有一種希望在,又帶著一絲隱憂。通過這本書,可讀懂沈從文,也可讀懂張新穎,這大概是最理想的寫作。

作品影響

榮譽表彰
2018年4月11日,《沈從文的前半生:1902—1948》入圍中華讀書報4月推薦榜。
2018年11月,《沈從文的前半生:1902—1948》入圍2018深圳讀書月“年度十大好書”百本書單。
2018年12月9日,《沈從文的前半生:1902—1948》獲得2018收穫文學排行榜長篇非虛構榜第一名。
2018年12月29日,《沈從文的前半生:1902—1948》入圍2018年度齊魯好書榜。
2019年4月23日,《沈從文的前半生:1902—1948》入選第十四屆文津圖書獎社科類推薦圖書。

出版信息

書名
出版時間
出版社
ISBN
《沈從文的前半生:1902—1948》
2018年2月
上海三聯書店
978-7-5426-6188-3

作者簡介

張新穎,1967年生於山東,復旦大學中文系教授,教育部長江學者特聘教授。主要作品有中國現代文學研究著作《二十世紀上半期中國文學的現代意識》《沈從文的後半生:1948—1988》《沈從文九講》《沈從文與二十世紀中國》等,當代文學批評集《棲居與遊牧之地》《雙重見證》《無能文學的力量》《置身其中》《斜行線》等,隨筆集《迷戀記》《此生》《有情》《風吹小集》《讀書這么好的事》等。曾獲得第四屆華語文學傳媒大獎·文學評論家獎(2006年)、第一屆當代中國文學批評家獎(2008年)、第六屆魯迅文學獎(2014年)、第十屆國家圖書館文津圖書獎(2015年)等多種獎項。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