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中文名:沈延毅
- 別名:攻昨,公卓
- 國籍:中國
- 民族:漢族
- 出生地:遼寧省蓋平縣
- 出生日期:1903年12月21日
- 逝世日期:1992年2月23日
- 職業:書法家,詩人
- 主要成就:中國著名的書法家和愛國民主人士
人物簡介,人生經歷,第一時期,第二時期,第三時期,第四時期,書法,晚期作品,眾書家嘗試和實踐,特徵,後世評價,影響,評價,沈延毅紀念館,
人物簡介
沈延毅(1903—1992),字公卓、攻昨,號述菊、天行健齋主,1903年12月21日出生於遼寧省蓋平縣(現蓋州市)城東土台村。父沈羹唐為清末拔貢,能詩善文,工書法,在當地名望很高。沈延毅自幼從家父讀經學史,作詩臨帖,弱冠時,文才書名即已稱譽鄉里。及長,就讀於民國大學、北京大學。畢業後,先在吉林道尹公署任職,又在中東鐵路督辦莫德惠處司文書之職。光復後,曾任東北生產管理局秘書處處長。解放後,曾任遼寧省博物館研究員、瀋陽市文史館館長。“文革”期間,被下放農村插隊落戶。1978年落實政策回城,任遼寧省政協常委、瀋陽市政協常委、遼寧省書法協會會長、遼寧省書法家協會主席、中國書法家協會名譽理事,中華詩詞學會顧問等職,為遼瀋地區的文史研究和社會公益事業做出了很大貢獻;1992年2月23日在瀋陽去世,享年89歲。
人生經歷
第一時期
沈延毅自9歲開始學習書法,到89歲逝世,前3天還筆耕不輟,與書法結緣整整80年,可謂對書法鐘愛之深、浸淫之深,以至終身從之。沈延毅的書學發展過程,大體可分為四個時期:即從9歲到18歲,為他的啟蒙基礎期;18歲到40歲,為他的準備待發期; 40歲到75歲,為他的探索形成期;75歲到逝世前,為他的發展成熟期。
他在父親的指導下,對唐楷歐、褚、顏、柳諸家都悉心臨摹研習,他在詩中曾寫道:“髫齡滿紙笑塗鴉,先仿隋唐諸大家。六十年中如寤寐,幾番夢筆幾生花。”他這一時期所寫的唐楷作品形神兼備,結體和筆法的掌握運用都十分嫻熟,所下功夫之深,可以從他60歲和80歲寫的歐體、顏體楷書中窺得,少年時期臨摹唐楷積澱的深厚功底,對他後來書風的形成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他的父親寫得一手漂亮的“何體”,這對他的影響很大,他對何紹基(子貞)的書法亦用功尤勤,這種影響一直到他的晚年書法,還能見到蹤影。
第二時期
沈延毅18歲時,父親得知近代中國的碑學大師康有為寓居大連,他便攜子拜見年逾古稀的康有為。此時的康有為已由當年“公車上書”的熱血青年,變成了老態龍鐘的長者,改良維新與保皇復辟的失敗,使他離開了政治的漩渦,寓居氣候宜人的海濱城市青島、大連,以書畫自娛,潛心繼續他的碑學研究和書法創作實踐。可以想像到,衰年的康有為見到風華正茂、身高體健、學識廣博、談吐儒雅的沈延毅時是何等的心情,他遂對沈精心教授,點撥導引。沈延毅每天得以為老師磨墨理紙,親睹老前輩的點畫運筆之妙,遂茅塞頓開,深有領悟。臨別之際,康有為囑他要繼而上追秦漢,以求格調高古,並以手跡兩幅相贈,作為獎掖鼓勵。沈延毅由連返鄉,從此將家藏魏碑舊拓,披覽臨寫,悉心揣摩,直至年逾不惑。他在這段時間裡,把《龍門二十品》的險峻朴茂、《鄭文公》的遒麗寬博,《張猛龍》的雄秀勁利,兩《石門》的恣肆奇渾,融為一體,熔鑄成了獨具特性的北碑風格。
第三時期
沈延毅在具備唐楷的基礎和汲取北朝碑刻造像之精髓後,即開始了向碑帖結合、以魏入行的書體,進行了漫長的理論探索和實踐。他曾作詩概括他這一時期的書法淵源,詩曰:“積健為雄顏魯公,淵源篆隸肆圓鋒。別開生面書中象,一幟獨垂百代風。”他首先以魏法用筆,兼參篆籀《泰山》、《石鼓》,漢隸《乙瑛》、《史晨》,以使其線條筆道一波三折,圓潤遒勁,筆筆中鋒,鐵畫銀鉤;然後借鑑歐陽詢、柳公權瘦硬骨架結構為結體,中宮緊束,骨骼嶙峋,秀朗挺勁,風神迥然;繼而兼取隸楷《爨龍顏》、《爨寶子》的厚重古拙、誇張稚趣,全面向何紹基的行書風格進行靠攏和進化,初步形成了個人風格。沈延毅對何紹基終身不棄,固然有家父自小對己的影響及對父親的懷念因素在內,但何紹基的顏楷功底和碑帖結合的行書路子,是使他取法“何體”的最主要原因。何紹基的書法既存漢隸顏楷的雄健渾厚,又具北碑的清剛凌厲,他是將漢唐書法的氣魄骨力、內蘊風姿與北碑的峻拔剛斷、蕭散靈動,融化得最好、最成功的書法大家。沈延毅這個時期的作品,沉穩工致,點畫精熟,爐火純青,耐人尋味。
第四時期
沈延毅經過70多年的坎坷生活磨練和對書法藝術的不懈求索,他的“魏體行書”書法已趨於形成,登堂入室的條件已經具備。特別是十年“文革”結束後,大地回春,生機盎然,被扭曲、壓抑多年的中國傳統書畫藝術獲得新生,已是古稀之年的沈延毅將自己的齋號稱為“天行健齋”,又以熾熱的激情投入到書法創作中來。這時的他,胸懷廣闊,意境高遠,諸家筆法,熟記於心,筆下的點畫線條,似回鸞舞鳳,萬歲枯藤;六書八法,如天風海濤,變化莫測,他的書法進入了成熟收穫期。他精神矍鑠,精力旺盛,經常參加社會活動,組織者皆以他的光臨為盛榮。他聲譽日隆,名噪一時,每每妙文佳句,順手拈來,題詞贈書,一揮而就,各地求書者益眾,片紙寸縑為海內外書家及愛好者寶之。1988年,在遼寧省首屆書法藝術展上,沈延毅應眾人之盛情,凝神屏氣,懸腕揮筆,一幅周總理青年時代詩作的六尺四條大屏,一氣呵成,56個大字,字逾半尺,筆酣墨飽,暢快淋漓,令在場者駭目驚心,讚嘆不已。
書法
晚期作品
沈延毅晚期的作品,出神入化,無拘無束,老筆紛披,真氣瀰漫,臻於化境,似與齊白石臨終時的畫作一樣,歪歪斜斜,刷刷點點,似明非明,似清非清,如入隨心所欲的超脫混沌境界。
眾書家嘗試和實踐
早在沈延毅之前,就有眾多書家對“魏體行書”進行過不斷嘗試和實踐,如包世臣、張裕釗、趙之謙、康有為、李瑞清、沈曾植等,但他們大都只是把注意力用在對字形或筆法的改良和融合上,而對謹嚴方整的結體缺乏大刀闊斧的重組,對方直生硬的用筆也沒有跳出刀劈斧削的囿圍。比如包世臣對“魏體行書”的認識,是結構以側取勢,行筆以斷為主,使筆道在流動中呈現出波瀾起伏的形狀,但沒有徹底克服強調筆毫平鋪,按多於提,筋骨不足,節奏婉弱的流弊;張裕釗以柔軟的毛筆追求刀斧鑿痕的方折效果,以抖筆、側鋒、側刷等動作追求外方內圓的筆意,使線條缺少古樸渾厚、深沉博大的氣魄;趙之謙的行書,拙樸雄強近於圓熟,豪邁奔放近於粗野,北碑書法在他的筆下變得溫潤靈巧,顯現出向帖學靠攏的跡象,為後世所譏嘲;康有為揚碑抑帖,殺伐極端,儘管以平長弧線為基調,使轉方圓兼備,線條粗壯厚實,但也有鬆散虛空、凝練緊迫不足的缺憾;李瑞清將篆隸、章草、漢簡的結體用筆融入北碑,強調了線條運行間的滯澀與絞轉,又暴露出刻意追求顫筆變化的弊端;沈曾植以碑入草,結體怪異,書風奇峭博麗,也難免有用筆荒疏不精的遺憾。
心得
沈延毅曾對他的學生說:“與古人之合,先求法合,得其形似;繼求貌似神合,形神兼備;最後要求貌離神合,推出新意,自成風格。”他師古不泥,繼承傳統而不局限於傳統,他善於站在時代發展的角度,冷靜地觀察前代書家的功過得失,在前人的成就基礎上找準切入點,進一步加以強化和發揮,逐步形成自己的個人面貌。
特徵
在沈延毅的書法中,不但能夠清晰看到尚韻、尚法的晉唐遺風,還能十足領會到尚意的宋代風神。他的書法並沒有多在章法上留意,而是把功夫都下在每個單字的重質重妍上,他並不追求率意生澀的枯筆飛白,而是講求屋漏痕、錐畫沙、折釵股一般的厚重飽滿線條。乍看他書法中的一些點線,似乎是有意故作顫筆所成,實際上他書寫時卻是飽蘸濃墨,胸有成竹,快速揮灑,一氣呵成。人們常評價唐代王維的詩畫是“詩中有畫,畫中有詩”, 我看沈延毅的書法也可以稱為“書中有畫,書中有詩”,那些大膽誇張的字形間架結構,就是擅長寫意畫的美術大師們也自愧不如;那些變化詭異的點畫筆道線條,足可使胸懷錦繡詩腸的文人才子,從中感發出膾炙人口的優美詩篇來。
沈延毅書法的主要藝術特徵有:
一是強悍無畏的丈夫氣。從傳統的書法審美意識來看,書法鑑賞應以文雅、風韻、平和、意境為上,而以霸悍、外露、火燥為不取,沈延毅正是將自己對書法藝術的獨到見解,建立在對含蓄、內蘊的傳統文人書法的否定上。他的書法把唐楷名家歐陽詢、柳公權茂密緊束、清瘦勁健的間架結構,與北碑造像雄強樸拙、自由誇張的結體字形相融合,形成了自己瘦硬通神,筋骨嶙峋,奇異多姿,變化莫測的獨特面目。
二是端莊威正的廟堂氣。明代書家項穆在《書法雅言》中稱:“所謂正者,偃仰頓挫,揭按照應,筋骨威儀,確有節制是也。”沈延毅自己也曾說過:“結體要先學唐楷,以求端正,後學魏晉,以求奇變。結體的欹正變化靠書家的膽識,膽識差、眼界低的人則正而不能欹;功力差、手法低的人則欹而不能正。”他的書法結字造型,似欹反正,以正為主,這是他少年學習唐楷所形成的根深蒂固影響所致。他汲取各家各派之所長,合欹正反側之諸法,牢記“心正則筆正”的至理名言,不以欹側弄險取妍,保持著正而不板,奇而不怪,正襟危坐,不怒而威的堂皇威儀。
三是蒼勁古拙的金石氣。沈延毅書法藝術最突出的特徵,就是將以二王為代表的傳統帖學筆法和以《龍門二十品》為代表的北朝碑學筆法,全面融入他的“魏體行書”中,從而使他的作品出現了千變萬化、異彩紛呈的線條藝術,這是他對北碑書法的特殊貢獻,也是對中國書法筆法上前無古人的突破。沈延毅的書法用筆是在透徹理解和熟練掌握中國傳統用筆“永字八法”的基礎上完成的,“永字八法”勒如橫韁勒馬,弩如彎弓之力,啄為鳥之啄食,磔如以刀剔肉等,形象生動,寓意深遠,歷代書家的成功之路大都來源於此。沈延毅書法中純熟的“磔”法,不但對捺筆的表現十分充分,就是在橫、豎、折、勾、撇等筆畫中,也隨處可見蘭葉、反蘭葉、捺勾等一波三折、變化無窮的波磔。他對“磔”法用筆的運用和發展,可以說是達到登峰造極的程度。
四是揮灑超逸的道仙氣。沈延毅學書不拘成法,心筆兩正,每逢揮毫施墨,則懸腕豎掌,肘腕指之力集於毫端,捻管翻筆,跌宕起伏。他藏鋒起筆,中鋒行筆,化方為圓,翻轉反覆,筆隨興致,物我兩忘,乍徐還疾,忽往復收,方圓兼用,異態百千,變化無窮,風神超邁,神來之筆,躍然紙上。
五是詩書並茂的文人氣。沈延毅的書法成功,很大原因在於他深厚的文化修養,他學識淵博,文史皆通,特別是寫舊體詩的功底很深。他在瀋陽文史館任職期間,曾主編一本《瀋水嚶鳴集》,共結集遼寧九位老人的舊體詩三百首。他一生作詩無數,多為觸景生情,抒懷遣興,作後亦不加整理留存,所以散失較多,現存約有幾百首。觀賞他的書法,會使人感到麗文佳句,筆下生風,華章妙語,龍蛇飛走。
後世評價
沈延毅的書法藝術博大精深,上承晉唐北碑,下啟現代書法流派,為中國書法傳統書學理論與現代審美意識的完美統一,也是將北碑楷書與南帖行書,融化得最為和諧自然的成功典範。雖不能枉然評價沈延毅的書藝是否超過了康有為、趙之謙、沈曾植等清末民初諸家,但與于右任、郭沫若、沙孟海、林散之等近現代名家相比,他是毫不遜色的。
最後,我將沈延毅生前最為珍視的啟功先生為他書寫的七言絕句詩,作為本篇的結尾:“白山黑水氣蔥蘢,振古人文大地同,不使龍門擅伊洛,如今魏法在遼東。”
在沈延毅的書法中,不但能夠清晰看到尚韻、尚法的晉唐遺風,還能十足領會到尚意的宋代風神。他的書法並沒有多在章法上留意,而是把功夫都下在每個單字的重質重妍上,他並不追求率意生澀的枯筆飛白,而是講求屋漏痕、錐畫沙、折釵股一般的厚重飽滿線條。乍看他書法中的一些點線,似乎是有意故作顫筆所成,實際上他書寫時卻是飽蘸濃墨,胸有成竹,快速揮灑,一氣呵成。人們常評價唐代王維的詩畫是“詩中有畫,畫中有詩”,我看沈延毅的書法也可以稱為“書中有畫,書中有詩”,那些大膽誇張的字形間架結構,就是擅長寫意畫的美術大師們也自愧不如;那些變化詭異的點畫筆道線條,足可使胸懷錦繡詩腸的文人才子,從中感發出膾炙人口的優美詩篇來。
影響
沈延毅先生是遼寧著名的書法家和愛國民主人士,他豐厚的詩文經史底蘊以及在對書法藝術方面的建樹,早已在東北大地為人熟知。他那筋骨風神、別開生面的“魏體行書”,越來越受到廣大書法愛好者的喜愛,為國內外文史學家、書法家所注重。但是,由於多方面的原因,現今對沈延毅書學理論、書法藝術風格和審美意識的研究還很滯後,他在現代書法史上的大師地位還沒有得到確立,仍處於蚌中藏珠、沙里埋金的待開發階段。
『白山黑水氣蔥蘢,振古人文大地同。不使龍門擅伊洛,如今魏法在遼東。』①『南海昔年薪火傳,沉雄奇逸筆如椽。行間情質宣融處,雙楫箴言一脈牽。不薄唐碑愛魏碑,旁揉博採涉瑰奇。心為筆帥先求正,書到生時是熟時。』②這兩首詩,是二十五年前中國書壇兩位大家——啟功、沈鵬為《沈延毅書法選集》的題詩。詩中以精準之筆對沈延毅先生的書法藝術師承、特色、成就及其在書法史上的影響作了高度評價。沈延毅積畢生之精力躬耕硯田,以化古出新的魏碑行書獨樹一幟,創造了集雄渾、峻偉、樸拙、奇逸於一體,充滿陽剛之氣的書法審美形象,成為近、現代以來,繼趙之謙、康有為、于右任之後又一位碑學領域的開派大家。
評價
如果說,藝術作品是人的本質力量的物化形態,那么書法作品則表現了創作主體——書家的功力、才情、學問和修養。因為,當筆墨線條作為情感符號的人生語彙來揮灑時,必然跡化出書家心靈、性情、人格和氣度的差異,而這些均與理性思辨和學養的高低深淺有關。只有加強理論研究和多方面的學養,才能最終完成從藝術直覺到理論自覺的哲學提升,才能在創作中減少盲目性和偶然性,不斷深化作品的文化內涵,提高藝術的品位和格調。故書法一道,資貴聰穎,學尚浩淵。縱觀書法史,從《蘭亭序》 、《穴祭侄稿》到宋四家諸帖,從明清法書到近、現代名人墨跡,凡自書詩文的“無意於佳乃佳”的作品,必然是使轉揮運的節律與詩情心律的完美契合。從一定意義上講,書法是文化人的審美創造活動,是一種複雜的精神勞動。書法的品位、格調、意境,是以功力為根基,靠學養滋養出來的。故蘇軾慨嘆說:“腹有詩書氣白華。”古今大書家多是學者,中國書法史上這一特殊的文化現象,可以說明學養在書法創作中的重要。
沈延毅以其深厚的傳統文化修養,夯實了自己的書外之功。他長於文史,精於鑑賞,尤以詩詞成就最高。其詩風一如其書,沉雄奇逸,格調高雅脫俗。他的許多作品都是自書詩詞,“詩意在書法藝術中的融化,體現為書法品位的升高。而書法的節律感與抒情性,對書家純真的詩情肯定也起著良性循環作用”。觀賞沈延毅的詩書合璧之作,玩味其線條的美妙變化,品讀其詩詞的高雅意境,可謂墨花怡人,麗藻悅目。經過這雙重的審關觀照,進入一種神與墨游、心與詩化的藝術境界,但覺滿紙雲煙中洋溢著一股氣息,這是金石氣、書卷氣,是雄渾之氣、浩然之氣。又別有一種風神,是高山之風、君子之風、學者之風。
中國書法史是一部傳承史、創新史。唯共如此,書法藝術才能繁衍綿延而不衰。其中書家標新立異的獨創精神與不蹈前人舊轍的藝術個性,是這門古老藝術具有永久生命力的根本原因。徜徉在中國書法發展的長河中,我們為有李斯、張芝、王羲之、張旭、顏真卿、懷素等無數富於變法創新精神和取得卓著成就的古代書法巨匠們驕傲,也為百年書壇能崛起沈延毅這樣的一代碑學宗師而自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