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中文名:沃爾特·艾薩德
- 外文名:(Walter·Isard
- 籍貫:美國賓夕法尼亞州費城
- 主要著作:《區位與空間經濟學》等
人物生平,主要著作,區域經濟學,對象觀點人物,標誌,學科性質,主要研究內容,
人物生平
美國賓夕法尼亞州費城人。1939年獲坦普爾大學學士學位,1941和1943年先後在哈佛大學獲碩士學位和博士學位。1956年應聘到賓夕法尼亞大學,創辦區域科學系,曾獲得歐美多所大學的名譽學位。
主要著作
《區位與空間經濟學》
《區域分析法》
《區域投入產出研究》
《區域科學導論》
《空間動態學與最佳時空發展》
《軍備競賽,軍備控制及衝突分析》
《理解衝突與和平科學》
區域經濟學
經濟區域是按人類經濟活動的空間分布規律劃分的,具有均質性和集聚性,經濟結構基本完整,在國民經濟體系中發揮特定作用的地域單元。區域經濟是一個國家經濟的空間系統,是經濟區域內部社會經濟活動和社會經濟關係或聯繫的總和,是經濟區域的實質性內容。
區域經濟學產生的歷史背景
區域經濟學產生的歷史背景有三個方面:
(1)經濟背景,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是地域分工不斷深化,地區間經濟發展不平衡加劇,如日本的表、里差異,美國的東北部同西部和南部的差異,英國的英格蘭與蘇格蘭、北愛爾蘭的差異以及蘇聯的東、西差異等;二是區域經濟問題的顯露,如美國的田納西河流域,1933年人均收入只有168美元,不及全國平均收入的一半,英國英格蘭的西北部、東北部和蘇格蘭失業率超過25%,威爾斯失業率超過36%,而倫敦和東南英格蘭的失業率不到14%。
(2)政治背景,在西方資本主義發展到了國家壟斷資本主義階段,政府的經濟職能加強,政府有能力干預區域經濟發展;在東方,社會主義制度誕生,一方面,社會主義國家實行計畫經濟,政府是配置資源的主體,政府可以在區域之間配置資源,另一方面,社會主義經濟要求有計畫按比例地發展,包括區域之間。
(3)科技背景,第三次科技革命,使區域經濟學的研究方法和手段更先進,與其他經濟學科明顯不同。
正是在上述三個背景下,形成了區域經濟學。
對象觀點人物
目前關於區域經濟的研究對象尚未形成統一的觀點,具有代表性的觀點主要有:
(1)區域經濟學是研究特定地理範圍的經濟學,它與一般經濟學並無什麼差別,只是其研究範圍是區域而不是國家,持此種觀點的多為初學者。
(3)研究區域的主要問題,持這種觀點的代表人物有諾斯、里查森、胡佛、艾薩德、周起業和劉再興等。
(4)研究區際差異和聯繫,持此種觀點的代表人物主要是杜貝。
(5)研究區域與經濟相互作用規律和相互關係,持此種觀點的代表人物是張敦富。
(6)從巨觀角度研究國內不同區域經濟發展及其相關關係的決策性科學,持此種觀點的主要代表人物有陳棟生、李京文、郝壽義和安虎森等。
發展三階段
標誌
(1)繆爾達爾的累積因果循環理論;
累積因果循環理論是繆爾達爾於1957年提出的,其基本觀點是:市場力的作用傾向於擴大而不是縮小地區間的差別。一個地區的發展速度一旦超過了平均發展速度,它的效率工資就會趨於下降。這樣,與那些發展緩慢的地區相比,它就可以獲得累積的競爭優勢。發展快的地區發展越快,發展慢的地區越慢。
(2)赫什曼的核心邊緣區理論;
核心邊緣區理論是赫什曼於1958年提出的,基本觀點是:在區域中,核心部分的發展固然會憑藉擴展效應的作用,在某種程度上帶動邊緣區的發展,起著一種有利於縮小地區差別的作用。但與此同時,勞動力與資本卻會從邊緣區流入核心區,以提高收益,從而加強了極化效應,進一步促進核心區的發展,又起到擴大地區差別的作用。要縮小地區差別,唯一可行的辦法是加強國家的干預。
(3)艾薩德的《區域分析方法》的出版。書中系統闡述了區域開發的理論和方法,標誌著區域經濟學的正式形成。
學科性質
關於區域經濟學的學科性質還未形成統一的觀點,目前,主有三種觀點:
(2)區域經濟學為地理學的分支學科;
(3)區域經濟學為交叉學科,為經濟學與地理學的交叉學科。
主要研究內容
區域經濟學的主要內容包括:
(1)區域經濟的形成與發展規律;
(2)區際分工與聯繫;
(3)區域經濟發展戰略、規劃和區域開發;
(4)區域經濟政策;
(5)區域經濟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