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域分工

地域分工亦稱“地理分工”、“勞動地域分工”、“生產地域分工”。社會生產勞動分工的空間表現。它表現為一國、一地區擁有一種或幾種優勢的生產部門實行區域專門化生產。如工業布局,根據不同地區發展優勢部門和產品生產,建立不同類型的工業中心或工業基地等。實行地域分工的條件是生產地和消費地分離。即一國、一地區不僅為本國或本地區的需要而生產,而且要有大量產品供應其他國或其他地區。在國與國之間進行的地域分工稱為國際分工;在一國內各地區之間的地域分工稱為國內地域分工。

定義,特性,

定義

又稱勞動地域分工,指一國、一地區按某一優勢的社會物質生產部門實行專業化生產,是社會勞動分工在地域上的表現形式。地域分工的思想早在古典經濟學派出現之前即已產生,以後亞當·斯密(A.Smith)明確提出了“地域分工”學說,在歷史上的進步意義是把開展國際貿易的理論根據從流通領域轉到生產領域,推動了國際貿易的發展。20世紀20~30年代,俄林(B. Ohlin)用相互依賴的價格理論取代勞動價值論,進一步提出“域際分工”學說。這兩種學說都以商品生產為前提,其核心是因地制宜、揚長避短、發揮經濟優勢,故具有相應的科學性。合理的勞動地域分工,有利於地區間的相互支援和協作,充分利用各地的自然條件和勞動力資源,從而提高勞動生產率。地域分工是一種既穩定而又非常活躍的過程,與各地區經濟發展條件緊密相關。地域差異是地域分工的物質基礎,區域生產專業化是地域分工的具體表現。

特性

地域分工具有以下特性: ①地區生產的產品不僅為了本地區消費,還必須通過交換和貿易才能最終實現消費;②一定的運輸手段和商品貿易的存在是地域分工發展的前提;③地域分工得以實現的原動力在於經濟效益;④地域分工發展的必然結果是導致經濟區的形成。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