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的全球化加速了生產要素在世界範圍內的流動,既然一國之中生產要素的流動並無更多的限制,為什麼仍有那么多經濟活動的集聚?在經濟開放和貿易自由化的背景下,一國經濟活動的區位會發生什麼樣的變化?在區域經濟一體化的進程中,一國或一個地區是贏得“中心”地位,還是淪為“外圍”?一個國家或地區如何參與國際分工?這些問題都是十分具有現實意義的。趙偉、藤田昌久主編的這本《空間經濟學--聚焦中國》從多視野切入,聚焦於中國區域經濟發展與產業重構問題。全書研究視角獨特,思路方法兼顧,重思路,把空間經濟學成熟理論與方法套用於中國問題研究。
基本介紹
- 書名:空間經濟學:聚焦中國
- 作者:趙偉 藤田昌久
- 出版日期:2013年11月1日
- 語種:簡體中文
- ISBN:7308124169
- 外文名:Spatial Economics:Focusing on China
- 出版社:浙江大學出版社
- 頁數:228頁
- 開本:16
- 品牌:浙江大學出版社
基本介紹,內容簡介,作者簡介,圖書目錄,
基本介紹
內容簡介
此書系《空間經濟學:理論與實證新進展》(浙江大學出版社2009年版)的姊妹篇。全書從多視野切入,聚焦於中國區域經濟發展與產業重構問題。全書研究視角獨特,思路方法兼顧,重思路,把空間經濟學成熟理論與方法套用於中國問題研究。
作者簡介
作者:趙偉 (日本)藤田昌久
趙偉,浙江大學經濟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浙江大學國際經濟研究所所長。1982年在蘭州大學獲經濟學碩士學位,1988年至1993年間兩度赴英國進修,先後在劍橋、曼徹斯特等大學深造。研究涉及國際經濟學、區域經濟學、世界經濟及歐美經濟史等多個領域。多次應邀赴歐洲國家講學或從事研究工作。曾任瑞士聯邦理工學院(ETH)、蘇黎士大學、德國明斯特大學及英國牛津大學等歐洲著名大學客座教授。兼任國內多所高校客座教授及浙江省委政研室等政府研究機構特邀研究員,入選浙江省“151人才工程”第一層次學科帶頭人之列。主持過十多項國家及省、部級單位立項研究課題。在《世界貿易雜誌》(Geneva)、《中國社會科學季刊》(香港)、《經濟學家》等中外重要學術期刊上發表中、英文論文100多篇,學術隨筆數十篇,出版專著及教材多部。多篇論文被SSCI收錄或被《新華文摘》等權威刊物轉載,《溫州力量》、《貴州與瑞士的比較》等學術隨筆曾在國內學術界引起較大反響。代表性論文有:《跨國併購與中國企業“走出去”》(2004);《區域開放:中國獨特的模式及其未來趨向》(2002);《溫州模式:作為工業化範式的一種理解》(2002);《中國入“世貿”:承諾與前景》(英文,1998);《大國規模:中國外貿擴張與管理的新環境》(1997);《中國外貿:擴張的動力與前景》(1999)。代表性論著包括:《現代工業社會與經濟體制選擇》(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4);《干預市場》(經濟科學出版社,1999);《中國企業“走出去”:政府政策取向與典型案例分析》(經濟科學出版社,2004);《國際貿易:理論政策與現實問題》(主編,東北財經大學出版社,2004)。
藤田昌久,著名的區域經濟學家。現為日本京都大學經濟研究所教授。師從區域科學鼻祖沃爾特·艾薩德,於1972年獲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區域科學博士學位。著有《城市經濟理論—土地利用和城市規模》、《集聚經濟學》等,而這本《空間經濟學》讓其在經濟學界聲名鵲起。他先後獲得“TordPalander獎”,“WarerIsard區域科學獎”,“Nikkei獎”和第一屆“Alonso獎”。
趙偉,浙江大學經濟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浙江大學國際經濟研究所所長。1982年在蘭州大學獲經濟學碩士學位,1988年至1993年間兩度赴英國進修,先後在劍橋、曼徹斯特等大學深造。研究涉及國際經濟學、區域經濟學、世界經濟及歐美經濟史等多個領域。多次應邀赴歐洲國家講學或從事研究工作。曾任瑞士聯邦理工學院(ETH)、蘇黎士大學、德國明斯特大學及英國牛津大學等歐洲著名大學客座教授。兼任國內多所高校客座教授及浙江省委政研室等政府研究機構特邀研究員,入選浙江省“151人才工程”第一層次學科帶頭人之列。主持過十多項國家及省、部級單位立項研究課題。在《世界貿易雜誌》(Geneva)、《中國社會科學季刊》(香港)、《經濟學家》等中外重要學術期刊上發表中、英文論文100多篇,學術隨筆數十篇,出版專著及教材多部。多篇論文被SSCI收錄或被《新華文摘》等權威刊物轉載,《溫州力量》、《貴州與瑞士的比較》等學術隨筆曾在國內學術界引起較大反響。代表性論文有:《跨國併購與中國企業“走出去”》(2004);《區域開放:中國獨特的模式及其未來趨向》(2002);《溫州模式:作為工業化範式的一種理解》(2002);《中國入“世貿”:承諾與前景》(英文,1998);《大國規模:中國外貿擴張與管理的新環境》(1997);《中國外貿:擴張的動力與前景》(1999)。代表性論著包括:《現代工業社會與經濟體制選擇》(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4);《干預市場》(經濟科學出版社,1999);《中國企業“走出去”:政府政策取向與典型案例分析》(經濟科學出版社,2004);《國際貿易:理論政策與現實問題》(主編,東北財經大學出版社,2004)。
藤田昌久,著名的區域經濟學家。現為日本京都大學經濟研究所教授。師從區域科學鼻祖沃爾特·艾薩德,於1972年獲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區域科學博士學位。著有《城市經濟理論—土地利用和城市規模》、《集聚經濟學》等,而這本《空間經濟學》讓其在經濟學界聲名鵲起。他先後獲得“TordPalander獎”,“WarerIsard區域科學獎”,“Nikkei獎”和第一屆“Alonso獎”。
圖書目錄
上篇內外衝擊、FDI與產業空間重構
1大地震及海嘯之後的日本經濟和亞洲合作的未來方向
1.1引言
1.2對受災地區及日本經濟造成的衝擊
1.3供應鏈破壞與現代生產系統的脆弱性
1.4重建一個修復能力更強的日本經濟和社會體系
1.5強化全球供應鏈彈性的國際合作
2集聚經濟、地區間FDI稅收競爭及其互動——基於空間面板數據的實證—
2.1問題的提出
2.2相關文獻綜述
2.3實證分析的方法和數據
2.4實證分析結果
2.5結論及政策含義
3技術效率地區差異與中國FDI地區非均衡分布——基於空間擴張模型的實證研究
3.1引言
3.2基本模型與基本數據
3.3實證分析:經緯度空間擴張模型方法
3.4實證分析:距離擴張模型方法
3.5結論與政策建議
4資源短缺、環境損害及其產業集聚效應——基於中國省級工業數據的實證分析
4.1引言
4.2資源短缺、環境損害及其對工業集聚的影響:文獻回顧
4.3工業集聚、水土資源短缺與環境損害:現狀描述
4.4水土資源短缺與環境損害的工業集聚效應:機理分析
4.5水土資源短缺和環境損害的工業集聚影響:計量分析
4.6結論與政策建議
5中國的“世界工廠”時代結束了嗎?——國際、國內、省內產業轉移的分析
5.1引言
5.2國際轉移分析
5.3國內轉移:勞動密集型產業分析
5.4省內轉移:以廣東為例的分析
5.5結論
6市場重心變化與製造業空間重構:小企業視點的分析與實證
6.1問題的提出
6.2市場重心變化與製造業空間重構:一個小企業視野
6.3市場重心變化與製造業空間重構:一個簡化的經驗檢驗
6.4市場重心變化:基本動因分析
6.5結論性啟示
下篇集聚、次區域一體化與空間計量
7中國區域一體化進程的空間計量:長三角地區就業密度案例分析
7.1引言
7.2數據來源和研究方法
7.3就業密度分布的結構特徵
7.4就業密度的集聚與擴散
7.5主要結論和政策含義
8政府政策與服務業集聚——基於與製造業集聚的實證比較
8.1引言
8.2產業集聚的狀況及典型行業的篩選
8.3產業集聚區位影響因素的模型、變數和數據
8.4製造業與服務業集聚區位影響因素的實證研究
8.5政府政策對兩類集聚的影響力存在差異的原因分析
8.6結論與啟示
9次區域國際經濟一體化中的邊緣增長中心影響因素分析
9.1引言
9.2理論模型
9.3產業聚集條件
9.4不同空間結構中邊緣增長中心的要素聚集
9.5結論與政策含義
10地理、技術與中國的地區經濟成長
10.1引言
10.2理論模型
10.3實證模型及其估計技術
10.4樣本、指標與數據來源
10.5實證結果
10.6結語
附錄第二屆空間經濟學國際研討會(2012)簡介
1大地震及海嘯之後的日本經濟和亞洲合作的未來方向
1.1引言
1.2對受災地區及日本經濟造成的衝擊
1.3供應鏈破壞與現代生產系統的脆弱性
1.4重建一個修復能力更強的日本經濟和社會體系
1.5強化全球供應鏈彈性的國際合作
2集聚經濟、地區間FDI稅收競爭及其互動——基於空間面板數據的實證—
2.1問題的提出
2.2相關文獻綜述
2.3實證分析的方法和數據
2.4實證分析結果
2.5結論及政策含義
3技術效率地區差異與中國FDI地區非均衡分布——基於空間擴張模型的實證研究
3.1引言
3.2基本模型與基本數據
3.3實證分析:經緯度空間擴張模型方法
3.4實證分析:距離擴張模型方法
3.5結論與政策建議
4資源短缺、環境損害及其產業集聚效應——基於中國省級工業數據的實證分析
4.1引言
4.2資源短缺、環境損害及其對工業集聚的影響:文獻回顧
4.3工業集聚、水土資源短缺與環境損害:現狀描述
4.4水土資源短缺與環境損害的工業集聚效應:機理分析
4.5水土資源短缺和環境損害的工業集聚影響:計量分析
4.6結論與政策建議
5中國的“世界工廠”時代結束了嗎?——國際、國內、省內產業轉移的分析
5.1引言
5.2國際轉移分析
5.3國內轉移:勞動密集型產業分析
5.4省內轉移:以廣東為例的分析
5.5結論
6市場重心變化與製造業空間重構:小企業視點的分析與實證
6.1問題的提出
6.2市場重心變化與製造業空間重構:一個小企業視野
6.3市場重心變化與製造業空間重構:一個簡化的經驗檢驗
6.4市場重心變化:基本動因分析
6.5結論性啟示
下篇集聚、次區域一體化與空間計量
7中國區域一體化進程的空間計量:長三角地區就業密度案例分析
7.1引言
7.2數據來源和研究方法
7.3就業密度分布的結構特徵
7.4就業密度的集聚與擴散
7.5主要結論和政策含義
8政府政策與服務業集聚——基於與製造業集聚的實證比較
8.1引言
8.2產業集聚的狀況及典型行業的篩選
8.3產業集聚區位影響因素的模型、變數和數據
8.4製造業與服務業集聚區位影響因素的實證研究
8.5政府政策對兩類集聚的影響力存在差異的原因分析
8.6結論與啟示
9次區域國際經濟一體化中的邊緣增長中心影響因素分析
9.1引言
9.2理論模型
9.3產業聚集條件
9.4不同空間結構中邊緣增長中心的要素聚集
9.5結論與政策含義
10地理、技術與中國的地區經濟成長
10.1引言
10.2理論模型
10.3實證模型及其估計技術
10.4樣本、指標與數據來源
10.5實證結果
10.6結語
附錄第二屆空間經濟學國際研討會(2012)簡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