沂水革命烈士陵園

沂水革命烈士陵園

沂水革命烈士陵園位於沂水縣城西北13公里的跋山西麓,總面積4萬平方米。

沂水革命烈士陵園主要建築有大門、紀念館、碑亭、革命烈士紀念塔、葛莊戰役抗日烈士紀念碑、仙姑頂抗日烈士公墓、對崮山戰鬥紀念碑、歪頭崮抗日烈士紀念碑、烈士墓群等。

1990年經山東省人民政府批准為省級重點革命烈士紀念建築物保護單位,沂水革命烈士陵園入選第二批國家級抗戰紀念設施、遺址名錄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沂水革命烈士陵園
  • 總面積:4萬平方米
  • 始建時間:1944年12月(沂北行署建)
  • 原址河西村
建設歷史,建立原因,主要展覽,獲得榮譽,

建設歷史

陵園始建於1944年12月(沂北行署建),原址在河西村北。
1959年修建跋山水庫時,將河西革命烈士陵園的220名烈士遺骨遷至跋山西南坡。
在此基礎上,1960年建立了沂水縣規模最大的烈士陵園,並更名為跋山革命烈士陵園。
1990年經山東省人民政府批准為省級重點革命烈士紀念建築物保護單位,並更名為沂水革命烈士陵園。

建立原因

沂水革命烈士陵園始建於1944年12月。沂北縣各界民眾為紀念葛莊戰役犧牲烈士的豐功偉績,建園安葬此次戰役犧牲的49名革命烈士,取名沂北縣革命烈士陵園。
沂水革命烈士陵園

主要展覽

沂水革命烈士陵園座東朝西,背依芳草萋萋、樹木蔥蔥的跋山,面對懸崖壁立、陡峭險峻的無兒崮及連綿起伏的遠山,右面是碧波蕩漾、山水相映的跋山水庫。成依山傍水之勢。 陵園主要建築有大門、陳列館、紀念堂、碑亭、紀念塔、烈士墓群等。大門是牌樓式建築,高11.4米,寬10.4米,飛檐兩重,金碧輝煌,白色花崗石門楣上鑲嵌著原國務院副總理張愛萍手書的“沂水革命烈士陵園”8個金色大字。
沂水革命烈士陵園
進入大門,左邊是陵園管理處,右邊是接待室。正對著大門的是150級依山而築的台階。拾階而上,第一個平台上面的左右兩側各有1座題詞碑亭,陳列著中央軍委副主席、國務委員兼國防部長遲浩田、原中共中央山東分局書記郭洪濤等老一輩革命家和省軍級以上領導人的題詞碑32通。第二平台上面的左右兩側是陳列館,建於1981年,1994年改建,為迴廊式建築。館內陳列著沂水人民的革命鬥爭歷程及烈士生平事跡圖片,是一部具體形象的地方革命鬥爭史。在陳列館南側25米處,是革命烈士紀念堂。第三平台上面是著名烈士墓,置有師長鄭植立、中共山東區委技術書記李清漪、師參謀長(上校)石玉龍、團長蘇麗泉、侯宜祿、團參謀長周毅和二地委秘書王宏等風格各異的陵墓。第四平台上面左右兩側碑亭里,陳列著原縣委書記李鴻翔,原縣委副書記、縣長王法義,原縣人大常委會主任吉秀章,原縣政協主席盧修田等領導人題詞碑。在第五平台上,原沂北縣革命烈士陵園(河西村北陵園)遷來的一座公墓、一座紀念碑分別安置在南、北兩側。北側的墓碑正反兩面分別刻著“烈士公墓”和“浩氣長存”四個大字,左右兩面鐫刻著220名烈士的英名,南側的紀念碑正面刻著“為國史光”4個大字,背面為碑文。 陵園最上層,聳立著1994年8月落成的革命烈士紀念碑。紀念碑與兩側輔碑及後面的烈士名錄碑共同構成一碑為主、多碑輝映的建築群。紀念碑高17.5米,蘭色花崗石基座托起黑色大理石碑身,碑身鑲嵌“革命烈士紀念塔”7個金色大字;輔碑高4.1米,碑身上各鑲嵌3塊沂水境內重大革命事件紀念碑;烈士名錄碑32平方米,上面鐫刻著沂水籍烈士3877名和外籍烈士654名。主輔碑呈山字型構圖,碑下為蜿蜒的渠水,象徵著烈士是沂山、沂水養育的優秀兒女。紀念碑後方,是烈士長眠的墓區。

獲得榮譽

1990年經山東省人民政府批准為省級重點革命烈士紀念建築物保護單位,沂水革命烈士陵園入選國家第二批抗戰遺址名錄。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