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本書除了介紹車輛動力學建模的基礎理論、輪胎力學及汽車空氣動力學基礎之外,重點介紹了受汽車發動機、傳動系統、制動系統影響的驅動動力學和制動動力學,以及行駛動力學和操縱動力學內容。該版新增加了一章關於駕駛員模型、人-車-路閉環系統及車輛操縱品質評價的內容;新增套用分岔理論進行非線性懸架動力學及前輪擺振分析的一個實例。
圖書目錄
第2版前言
第1版前言
常用符號表
緒篇概論和基礎理論
第一章車輛動力學概述3
第一節歷史回顧3
第二節研究內容和範圍6
第三節車輛特性和設計方法9
第四節術語、標準和法規12
第五節發展趨勢14
參考文獻17
第二章車輛動力學建模方法及基礎
理論19
第一節動力學方程的建立方法19
第二節非線性動力學系統分岔分析21
第三節多體系統動力學方法26
第四節非完整系統動力學32
參考文獻36
第三章充氣輪胎動力學38
第一節概述38
第二節輪胎的功能、結構及發展40
第三節輪胎模型42
第四節輪胎縱向力學特性46
第五節輪胎垂向力學特性66
第六節輪胎側向力學特性72
參考文獻75
第四章空氣動力學基礎77
第一節概述77
第二節空氣的特性77
第三節伯努利方程79
第四節壓力分布和壓力係數81
第五節對實際氣流特性的考慮82
第六節空氣動力學試驗84
第七節汽車的空氣阻力90
參考文獻94
第一篇縱向動力學
第五章縱向動力學性能分析97
第一節動力的需求與供應97
第二節動力性101
第三節燃油經濟性105
第四節驅動與附著極限和驅動效率109
第五節制動性114
參考文獻123
第六章縱向動力學控制系統124
第一節防抱死制動控制124
第二節驅動力控制系統130
第三節車輛穩定性控制系統133
參考文獻139
第七章動力傳動系統的振動分析140
第一節扭振系統的激振源140
第二節扭振系統模型與分析142
第三節動力傳動系統的減振措施147
參考文獻149
第二篇行駛動力學
第八章路面模型及舒適性標準153
第一節概述153
第二節路面輸入及其模型154
第三節車輛舒適性評價標準165
參考文獻171第九章行駛動力學模型172
第一節概述172
汽車系統動力學第2版
目錄第二節與平順性相關的部件特性173
第三節模型推導的前提及簡化
條件與分析185
第四節單輪車輛模型的推導及分析187
第五節半車模型的推導及分析196
第六節整車模型的推導及分析199
參考文獻201
第十章可控懸架系統202
第一節車身高度調節系統202
第二節自適應阻尼調節系統203
第三節可切換阻尼系統205
第四節全主動系統205
第五節有限頻寬主動系統207
第六節連續可變阻尼的半主動系統208
第七節各類懸架系統的性能比較209
第八節主動懸架控制算法介紹211
參考文獻220
第三篇操縱動力學
第十一章基本操縱模型225
第一節概述225
第二節基本操縱模型假設226
第三節運動方程的推導226
第四節操縱特性分析231
第五節對實際問題的考慮243
第六節實例分析與比較246
參考文獻249
第十二章擴展的操縱模型及
實例分析250
第一節概述250
第二節考慮車身側傾的三自由度
模型250
第三節車輪轉動效應255
第四節轉向系統的影響257
第五節懸架運動學260
第六節變形轉向261
第七節操縱動力學性能實例分析265
參考文獻273
第十三章轉向系統動力學及控制274
第一節概述274
第二節轉向系統振動分析275
第三節四輪轉向系統286
第四節電動助力轉向系統294
第五節主動前輪轉向系統301
參考文獻307
第十四章駕駛人模型與車輛操縱
品質評價309
第一節概述309
第二節駕駛人控制下的車輛運動309
第三節駕駛人模型參數辨識311
第四節基於駕駛人模型的車輛
操縱品質評價313
參考文獻325
第四篇車輛計算機建模與仿真
第十五章車輛動力學計算方法與
軟體329
第一節概述329
第二節面向目標設計的車輛動力學
仿真軟體330
第三節多體系統動力學分析軟體330
第四節程式工具箱335
第五節各類方法的比較337
參考文獻337
第十六章MATLAB環境下車輛系統
建模、仿真與控制器設計
實例339
第一節MATLAB/Simulink 軟體介紹339
實例
1——制動動力學計算機建模、
仿真及ABS控制器設計340
第三節實例2——行駛動力學計算機建模、仿
真及主動懸架控制器設計342
第四節實例3——操縱動力學計算機建模、
分析及4WS控制器設計346
參考文獻351
第十七章套用ADAMS軟體的多體動
力學實例分析352
第一節ADAMS/Car模組介紹352
第二節轎車前懸架建模實例353
第三節模型仿真分析3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