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簡介 中國美術家協會會員、
中國工藝美術學會 理事、中國工藝美術學會漆藝專業委員會常務理事、中國雕塑學會漆藝專業委員會常務理事、副秘書長、中國美協福建美術家協會常務理事、福建省漆藝文化研究會會長、閩江學院藝術系主任、教授。福州工藝美術學校校長。
個展
1997,汪天亮現代藝術展,福州
1998,第11回菊池招待展,日本東京銀座
1999,汪天亮個展,德國
2009年5月 流金歲月 ——汪天亮教授個展 北京 紅玫瑰白玫瑰美術
2009年11月 朝金粉 風華再現 汪天亮教授個展 紅玫瑰白玫瑰現代美術
群展
1980,漆畫作品參加福建工藝美術名家作品赴新加坡展
1987,漆畫作品參加世界旅遊作品展示會
1991/1992,中日漆藝交流會
1995,台北‘95文化博覽會,海峽兩岸傳統藝術交流會
1996,漆畫作品參加在日本舉辦的國際漆藝節
1997,國際藝術交流研討會,澳洲
1997, 中國名家藝術作品邀請展
2009年7月,台北國際藝術交流博覽會
2009年8月,中國油畫周刊藝術聯展代美術
2009年9月,上海藝術博覽會
收藏
作品曾被中國文化部、
中國美術館 、桂林美術館、廣東美術館、中央電視台,
以及台灣地區、韓國、日本、美國、德國、澳洲等重要文化機構收藏。
出版
作品入編《中國現代美術全集》、《當代中國美術》、《今日中國美術》、《中國當代美術家圖錄》等。
出版有《汪天亮現代水墨畫》、《汪天亮漆畫作品集》、《21世紀優秀藝術家畫集》、《汪天亮漆藝》等畫冊,合著《福建工藝美術史》、《漆藝脫胎技藝》、專著《福州漆藝術》。
獲獎
2002年 作品獲福建省工藝美術 金獎。
2001-2003年, 連續三年分別獲得國家輕工部,中國工藝美協主辦的全國性大展三次 金獎。
2004年 獲得國家級 銀獎。
2005、2006年 獲得國家級大展 金獎。
作品詮釋 汪天亮的漆藝創作隨興自如、色彩斑斕,手法也很靈活多變,綜合材料的靈活運用更顯得他在漆藝方面的高深造詣,很大限度地挖掘了漆藝材料與工藝的潛力,發揮了漆材料的與工藝的優勢。
汪天亮的畫韻律飛動,色塊斑斕多變,氣勢磅礴,色彩有一種神秘的氣氛。作品形式豐富,有平面的、半立體的、立體的,結構形式變化體現一種生命的流淌不息,汪先生的作品,有的以紅漆為底,黑漆作畫;有的以黑漆為底,紅漆表現主題,他的作品除了具有漆的所有特性外,圖式的張力,視覺的個性被發揮地淋漓盡致。很多作品以文字入畫,有的以甲骨、鐘鼎、秦篆、魏碑這些平面符號的傳統書法為主題,有的以仰韶文化彩陶紋樣或傳統文物工藝圖案為母體,進而採用分割、移位、重構、交織等手法,組成抽象的構圖。在手法的運用上具有豐富的表現力。
他打破了傳統漆藝的限制,用漆材料隨心所欲地創作,超出了繪畫和雕塑的界定範圍,承載了更大的信息量,將多種技法綜合運用到漆藝創作中,有的像水墨揮灑自如、有張有弛、行雲流水,有的像浮雕,有的鑲嵌貝殼等材料。絢麗多彩的畫面,有的富麗堂皇、有的神秘莫測。畫面呈現了一種夢幻的藝術語言,色彩像是在自然流動,流動的紅、黑、黃的漆給人一種神秘逾時空的感覺,這種古老的漆藝在他的創作中被做得很自由很現代,很有表現力,各種不同材質的創作豐富了漆藝材料的表現力,傳達了更多的信息。
汪天亮的漆畫作品極盡漆藝的各種傳統表現手法,但又通過色彩的濃淡變化,色塊多變的表現形式,給人以氣勢磅礴之感,因此他的作品顯得十分大氣。但其手法又一反傳統的漆工藝,用現代藝術表現的手法來實現,還借鑑書法藝術的元素,形成新的漆畫藝術,完美絕倫。汪天亮教授將現代藝術的表現形式和中國傳統漆藝文化內涵相結合,他的漆藝成為一種新的現代藝術表現形式。
汪天亮的文章 當代立體漆藝創作現狀
文章作者:汪天亮
摘 要:漆藝本質上兼具繪畫特徵和立體特徵。當代漆藝術從平面走向立體,代表了對漆藝術的文化元素的深度挖掘,也代表了平面思維到空間思維模式的轉換,是現代造型意識與傳統技藝結合的極好範例。
關鍵字:立體漆藝 漆藝術 創作現狀 空間思維
漆,可以稱為是華夏文明重要的文明創造。古代的器物幾乎“無漆不髹”,髹漆最初的目的是為了“堅固於質”,而後“光彩於文”,明清時的中國漆藝更是發展到 “千文萬華,紛然不可勝識”⑴的程度。這反映了漆藝從功能性到藝術性發展的演變趨勢。
一
生漆號稱“塗料之王”,生漆的良好物理性能使它幾乎能髹塗在用竹、木、皮、錫、陶瓷、石頭等常用材料做成的胎體上,在與其他材料相結合中更能發揮它的優異性能。漆是一種褐色液體,可是一旦與其他顏料相結合,它馬上能呈現“千文萬華”的光彩;漆本身沒有固定的形態,但一旦髹塗到各種胎體上,它馬上就能顯現出“千姿百態”的面貌。因此從本質上看,漆藝兼具繪畫特徵和立體特徵。正是因為繪畫特性和造型的完美結合,成就了偉大的中國古代漆藝術。
從漆藝術發展的過程看,它是一個能夠容納並吸收各種文化因素和各種先進技法的開放的系統。從古代西域“密陀繪”技法的傳入,到中國描金技法、夾紵技法的東傳,再到“蒔繪”技法啟發中國的“薄料髹塗”技法;從當代漆畫受越南磨漆畫啟發而蓬勃發展,到當代各種平面藝術形態都能逐漸出現在漆藝作品中,這些例子都表明,漆藝術的這種開放特質正是中國漆藝千百年來能不斷發展、不斷進步的動因。
中國現代漆畫藝術的發展,使得古老的漆藝獲得了新的動力。全國美展中將漆畫定為一個獨立的畫種,這樣的的評審機制更加促進了當代中國漆藝迅速地朝漆畫發展。然而,也正是因此,使得我國的漆藝創作逐步進入了純平面化的狀態。回顧20世紀八、九十年代和日本韓國進行的漆藝交流活動中,中方提交的作品幾乎全是漆畫,立體造型作品寥寥無幾。中國當代漆藝的繪畫特性得到了無限的放大,而漆藝的立體特性卻被大多數人忽視了。日本和韓國一直堅持傳統工藝和現代藝術相結合的路線,基本保持了漆藝術的繪畫性和立體型的平衡發展。這些都對我們的當代漆藝提供了一種參照。
現代漆藝應當包括漆畫藝術和立體漆藝造型兩個部分。作為一種傳統的藝術媒材,漆藝也面臨著傳統藝術觀念的現代轉換的問題。傳統的漆藝中高度的技術性和傳承性與當代藝術的觀念性和非物質化特性存在相當大的思維落差。當代漆藝向繪畫性的發展,是以放棄漆藝的立體特性為代價的。如何找到古代藝術技藝和現代藝術理念間的平衡點,我們還需要更多的文化自覺和藝術智慧。
中國當代立體漆藝是受
當代藝術 思潮的推動,逐漸發展起來的。立體漆藝已經成為當代中國漆藝的學術焦點。很多漆藝家已經認識到單一的平面思維模式對漆藝的制約,也逐漸開始對漆的立體空間表現方面的探索。日本、韓國現代漆藝也給國內的藝術家很多啟發。與傳統漆器相比較,現代立體漆藝術的成型手段是傳統的,然而髹飾的材料則呈現出更為多樣化的趨勢。在“第十屆全國美展·藝術設計展”上有10件立體漆藝作品入選,1件獲獎;在“從河姆渡走來——中國現代漆藝展”上,立體漆藝作品也成為了主角。立體漆藝的重新回歸,昭示了未來漆藝發展的新方向。
二
中國當代立體漆藝的發展基本是以高校為中心發展起來的,由於技藝傳承的淵源和各地文化環境的影響,形成了具有一定的地緣特點的立體漆藝群體。
福建是中國漆藝的傳統強省,創作陣容強大。福州是脫胎漆器的故鄉,脫胎漆器的塑形法和髹飾法是中國傳統漆藝中的特色技藝。因此福州籍的漆藝家往往在立體造型以及髹飾技法上有獨到之處。福建省的漆藝教育起步較早,培養了大批的漆藝人才。其中,成立於1956年的福州工藝美術學校,在創立之初就設立了漆藝專業,並聘請了
李芝卿 、
高秀泉 等著名漆藝家傳授漆藝。
李芝卿 和
高秀泉 的藝術實踐和藝術探索得到了國內漆藝界同行的高度重視。1962年
雷圭元 先生親率
李鴻印 先生、
喬十光 先生來福州學習,而
喬十光 先生更是十下福州學習漆藝。福州的漆藝極大地促進了中國漆藝技藝的發展。1974年福建工藝美術學校復辦時,
王和舉 先生、吳川先生、
鄭力為 先生和時任副校長的
陳文燦 先生共同創辦了福建工藝美術學校的漆畫專業。兩所學校漆藝專業的開辦,極大地帶動了福建乃至全國的漆藝術的發展。
地處福州的閩江學院藝術系(原福州工藝美術學校)是國內最早開始系統的立體漆藝教學的院系,長期以來,立體漆藝一直是我校的學術重點。我的立體漆藝作品—《大器》系列始創於1999年,這個系列作品的產生,是我多年來從事漆立體教學模式探索過程的一個成果。目前的閩江學院藝術系的漆藝專業是福州地區最活躍的漆藝群體,帶動了整個福州現代漆藝術的發展。同時學院堅持以福建省漆文化研究會和福州市漆藝研究會為依託,加強對傳統漆藝的學術性研究,並一直在為推動傳統脫胎漆藝與現代立體漆藝有機結合而努力。
北京的立體漆藝是以清華大學美術學院(原中央工藝美術學院)為中心,北京大多數從事立體漆藝探索和實踐的藝術家都和該校有著一定的淵源。該校的
喬十光 先生是上世紀60年代中國漆畫的一位領軍人物。在他的影響下,中國的漆畫在20世紀80年代作為一個獨立的畫種而登上當代畫壇。喬先生對立體漆藝教學的扶持和理論上的探索上也作出了很大貢獻。2000年,在他主編的《中國藝術教育大系·美術卷·漆藝》和《中國傳統工藝全集·漆藝》中,
喬十光 先生正式將現代立體漆藝稱為“漆塑”,以對應於“漆器”和“漆畫”,為現代立體漆藝發展提供了理論空間。
以梁遠和
周劍石 為代表的北京中青年漆藝家也一直致力於立體漆藝的探索。梁遠先生畢業於中央工藝美術學院,他的早期創作深受
喬十光 先生的影響,追求材質語言的純正和漆藝技法的充分表達。近些年來,他在創作過程中大膽突破“器”與“藝”的觀念限制,在漆立體的創作領域默默開拓出自己的一片綠地。在他的作品中彰顯出傳統人文精神和現實關懷的高度統一,傳統大漆工藝與現代創作觀念的完美和諧。梁遠作品兼容並蓄的精神核心與溫良寬厚的造型性格,在異彩紛呈的現代藝術創作領域可謂獨樹一幟。
周劍石 先生同樣畢業於中央工藝美術學院,後在日本東京藝術大學漆藝專業獲得美術學/藝術學雙碩士學位。在日本任教多年的經歷,使得他的創作中更多地融合了日本漆藝“器用”的傳統。他的作品在對天然漆的古典技法與古代漆器造型方面的理解以及對傳統造型與現代綜合材料在造型藝術語言表現相結合上,有很多獨到之處。代表作《十二生肖盒》曾獲得“第十屆全國美展·藝術設計展”優秀作品。
江蘇地區的立體漆藝創作以南京藝術學院為中心,由於兩任院長
保彬 先生和
馮健親 先生的支持,漆藝創作一直非常活躍。
王琥 先生是江蘇最為突出的漆藝家,他是
沈福文 大師的關門弟子,目 前是南京藝術學院漆藝研究方向的學術帶頭人,漆工藝方向的博士生導師。他一直致力於漆工藝與空間藝術的結合,強調漆藝術與環境藝術的互動,並創作設計了許多大體量的室外漆藝雕塑和很多主題性藝術家具陳設。
以四川美術學院為中心的重慶漆藝的發展,與
沈福文 先生的努力密不可分。沈先生早年在日本跟隨松田權六先生學習,回國後於20世紀40年代創辦成都藝術專科學校(四川美術學院前身)漆藝專業,這是我國最早設立的高校漆藝專業。建國後成都藝術專科學校先後改名為西南美術專科學校和四川美術學院,但漆器專業沿續至今。
沈福文 先生的弟子
陳恩深 先生,是目前國內漆立體創作的代表性人物之一,他的作品大量選用鵝卵石,漢白玉等自然石材為胎,並大膽採用現代合成漆材料,運用“拓葉法”、“積沙法”、“灰料薄塑法”等獨特的表現技法進行髹塗,在石胎上營造出如原始化石般粗獷、厚重的遠古意味,體現了作者雄沉、大氣的審美追求。
廣東的漆藝深受蔡克振先生影響。20世紀60年代蔡克振先生留學越南河內學習磨漆畫,歸國後在廣州美術學院設立了漆藝專業。目 前,廣東的漆藝家從事漆畫創作的居多。曾任廣東美協漆畫藝術委員會秘書長的陳勤群先生,是一位勤奮的立體漆藝實踐者。他的作品一直在努力地探索傳統漆藝華麗精美之外地那種雄渾、高古的氣象,其代表作有《混沌》、《凝固》、《希望》等。
除上述地區外,國內目 前還有許多地區的漆藝家也都在進行立體漆藝術的嘗試,未來必將會有更多的藝術家投身到立體漆器的創作中來。藝術家的“每一個小小的創造都增添和開拓了造型的新領域,使設計的思維變得更加寬闊,同時又使觀賞者的內心體驗到了這種美感韻律的震動,顯現出一種創造的魅力。”
三
對於當代立體漆藝,有人認為當代漆藝就是綜合材料的一種,這種觀點非常膚淺。中國的漆藝從來就是各種材料的綜合,但此綜合非彼綜合。中國歷來對材料就有深刻的認識,成書於春秋末年的《考工記》中就以提出了樸素的工藝觀:“天有時,地有氣,材有美,工有巧。合此四者,然後可以為良。”其中特別提到材質美對藝術效果的重要意義。明代成書的《髹飾錄》中
黃成 寫道:“質則人身”,
楊明 注曰:“骨肉皮筋巧作神,肥瘦美麗文為眼”。漆器從來就是多種材料的複合體,它以胎為骨、以灰漆為肉、以紵布為筋,以漆為皮,古代的漆藝家一直把漆器作為活生生的對象來塑造,通過漆這樣一個材媒表達出的對中國古代造型審美觀念的理解。相對而言傳統漆的多種材料的運用更加內質化,而現代對材料的運用更加直觀。當代漆藝術在材料上、造型技法上、髹飾技藝上都有了極大的提升,這些都促進漆器髹飾技法從平面走向立體,從單一材料走向多種材料,從複雜的傳統工藝走向更便捷的工藝的轉變。正是這些改變,又使得當代的藝術家能更自由的關注自己的藝術概念的表現,而不再為繁縟的工藝所限制。當代漆藝的發展客觀上開闊了當代藝術對材媒運用的視野。
“天人合一”的思想貫穿整箇中國文化,是中國傳統文化最為深遠的本源,東方獨有的造物觀念把各種藝術品都看作整個自然的產物,看作是環境的產物。當代漆藝形態的轉變與當代生活環境的改變息息相關。漆藝從室內走向室外,從平面專項立體,從關注器物的內空轉向關注環境形成的外空,從斗室中把玩到在展廳展出,這些變化既是當代文化空間的轉變、藝術環境的轉變。對空間觀念的重視必然促進當代立體漆藝的更大發展空間。
總之,當代藝術的現代特性是思想和觀念的產物,而不僅僅是時間維度的定義。 現代藝術的發展,使得我們必須以一個更加開放和抽象的角度、更鮮活的思維方式來審視我們的當代漆藝。無論從對漆藝繪畫特性和立體特性的均衡把握上,還是從對當下文化生活表述的能力上,立體漆藝都將是未來中國漆藝最有前景的方向。
[參考文獻]
⑴
王世襄 .髹飾錄解說 [M]. 北京:文物出版社,1983. :19
⑵ (美)S·阿瑞提(Arieti.S.).創造的秘密 [M].錢崗南譯. 瀋陽:遼寧人民出版社,1987.
作者簡介:
汪天亮 (1950- ),男,漢族,上海市人。福州工藝美術學校校長,福建閩江學院藝術系主任。
Inheritance and Evolution
-Current productive situation of contemporary three-dimensional lacquer craft
WANG Tian-liang
(Art department, MinJiang College, Fuzhou,350108,China)
Abstract: Lacquer craft is essentially characterized by painting and cube. Contemporary Lacquer craft evolves from complanarity to cubicity, which illustrates the deep exploration for the cultural factors of lacquer craft, also the conversion from complanary thinking to three-dimensional one. It is an excellent example for the combination between modern sculpting awareness and traditional workmanship.
Key words: Cubic lacquer craft, lacquer craft, current situation, three-dimensional thinking
藝術評論 繼承中創新創新中繼承 ——汪天亮的漆藝之路
喬十光汪天亮1985年畢業於福建工藝美術學校工藝繪畫專業。所謂工藝繪畫是指需要通過工藝材料製作的繪畫,這樣的繪畫往往因受材料工藝與實用功能的制約而具有裝飾性的特色,因此有的地方稱之為裝飾繪畫。這種具有裝飾風格的繪畫和我學的壁畫專業相似,在課程設定上也有許多相同之處。除了素描、白描、水墨、彩墨、沒墨、油畫、雕塑等課程的系統學習之外,還要具備傳統藝術如彩陶、青銅器、楚漢漆器、漢畫像石、隋唐壁畫的修養,而且也要有民間藝術如剪紙、年畫等方面的知識。通過這些課程的系統訓練和寬泛的藝術薰陶,學生不僅具備了較強的繪畫功底,而且有著較深的藝術修養,中西繪畫、色彩素描、水墨重彩、理論實踐樣樣都拿的起來。汪天亮就是在這樣的環境下成長起來的多面手,他讀過藝術和歷史兩個專業,尤其擅長書法和水墨,這種知識背景培養了他對中國傳統藝術的深厚感情,決定了他一生的藝術軌跡,形成了他漆藝創作中極富東方文化色彩的藝術特色。
作品合集
在創作題材上,汪天亮善於從傳統文化符號中尋找素材,無論是彩陶紋樣、敦煌藻井還是甲骨、鐘鼎、秦篆、漢隸、魏碑與草書等書法元素,都能夠通過他的分解、移植、組合、交織而別具新意。他的一系列創作從早期的現代裝飾刻紙、
現代水墨 ,到之後的“漆書”系列、“仰韶”系列、以及近 期的“大器”系列等,都深深紮根於中國傳統文化的土壤中,作品既有東方文化傳統又有現代審美意味。
在創作風格上,汪天亮延續並發展了傳統中的抽象手法。抽象手法並不是西方的專利,在中國傳統藝術中處處可見,如中國園林中瘦、漏、皺、透的太湖石就具有抽象雕塑的性質;傳統家具及陳列品中運用的大理石裝飾,其行雲流水般的紋理也類同於西方抽象繪畫;中國的書法、水墨也有很強的抽象意味;傳統漆藝中一些利用自然物或工具製造高低不同的紋理所形成的千變萬化的變塗紋飾,也是抽象手法的體現。這些抽象手法的運用都啟發了汪天亮的創作靈感,加之其對中國書法和水墨畫方面長期的藝術積澱,使汪天亮的藝術風格逐步走向了抽象。
在藝術媒材上,汪天亮選擇將漆藝做為自己的藝術歸宿。早年汪天亮曾舉辦過現代裝飾刻紙展和
現代水墨 展,在之後的藝術生涯中,他一直不斷嘗試運用多種材質,如瓷、陶、木、土、紙、金、石等進行創作。隨著實踐的深入與藝術理念的成熟,他逐漸開始關注材料本身具有的文化特性,並認識到在藝術創作中,無論是主題的選擇、風格的變化都不能夠擺脫物質材料在製作上帶來的特定的審美趨向。於是他最終將漆藝鎖定為自己的目標,義無反顧地投身漆海,落戶於漆鄉。福州是我國著名的漆都,漆文化積澱非常豐厚。清代沈紹安復興了中國傳統的脫胎技法,發明了金銀泥彩繪技法。現代的
李芝卿 進一步發展創新了多種抽象肌理的變塗技法。漆藝的材料多樣、技法豐富、風格多變、題材寬泛,它兼收並蓄、博採眾長,是一個兼具精神和物質兩方面因素的龐大文化載體,它能夠承載中華文化高遠、深邃、平和的博大境界,在承擔文化思想方面有著無限的發展空間。
在漆藝創新上,汪天亮將漆立體造型作為自己的亮點。福州的漆藝傳統一方面為漆器的發展創造了得天獨厚的條件,有著豐富的遺產。另一方面,由於傳統漆藝發展的成熟,行業內部形成了很多清規戒律,這些保守的思想往往成為創新的巨大障礙,一些人更將汪天亮視作異端的代表。面對種種阻力,汪天亮依然大膽地開始了自己的漆立體造型創作。漆立體造型概念由日本傳入,在當時,中國尚處在起步階段,汪天亮是該領域中為數不多的探索者和開拓者之一。其實,在中國傳統漆藝里早就有漆藝立體表現,如戰國時期楚墓中的鎮墓獸,南北朝及隋朝時代的夾紵佛像等,但都被淹沒在漆器的汪洋大海之中,沒有獨立的稱謂。如果給它定個名稱,我以為“漆塑”最好,這比立體造型概念更為清晰,就像沒有必要將茶葉稱為飲料一樣。汪天亮的這些漆塑作品,特別是他的“大器”系列作品,以《道德經》中“大方無隅,大器晚成,大音希聲,大象無形”的哲學語境為原點,展現出大氣、沉寂的藝術效果。這一系列的作品通體黑髹,表面沒有過多的彩繪,這是作者長期以來對傳統漆藝和水墨墨彩相結合的思考;同時,在造型手法上借鑑傳統脫胎漆器的方法自由造型,形態多樣,從中能夠看到楚漢漆器中與天地同流的博大精神。作品既可高低組合,也可懸掛排列,更可櫥窗擺設,特別符合現代社會的審美需求。這些作品所包含的文化意蘊,使得他的作品超越了純繪畫和純雕塑的範疇,在福州脫胎漆器固有的輕巧精緻、華美綺麗中又增加了雄渾大氣、豪放磅礴之美。這是中國漆藝的新形態,是對現代漆藝的開拓和創造,是汪天亮在繼承中創新、創新中繼承的新成果。有一個畫家說:傳統萬歲,創新加一歲。汪天亮的創新為傳統所增加的一歲,也必將融入傳統中,成為新的傳統。古語云:溫故而知新,汪天亮的藝術創新就是在傳統漆藝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它是有源之水、有根之木,既是傳統漆藝的個性化延伸,更是對現代漆藝的開拓性的創造,顯示出了勃勃生機。
如今的汪天亮正處在藝術創作的黃金時期,年富力強、如日中天。我非常期待看到他更多、更好的新作品,也希望他能繼續為中國漆藝的創新做出更多、更大的貢獻。
中國漆畫研究會會長、中國美術家協會理事、中央工藝美術學院教授。
另闢蹊徑的藝術家 王和舉
漆的藝術,從悠悠遠古傳到了近萬年後的今天,最值得稱道的就是:它已從單純實用美術的形態,兼有了純藝術的內容,一個世紀以來,在中國,漆的純藝術幾乎就是清一色的平面漆畫。但也有人認為,博大精深的中國漆藝.從來就是在立體和平面的廣闊領域中展現和傳承的,其凝重的顏色、神妙的輝光,往往因體面的轉折而更見精彩。所以他們認為現代的純欣賞性的漆藝創作,不可局限於平面漆藝,更應該研究立體造型。汪天亮就是這樣一位另闢蹊徑的漆藝家。
天亮的作品無以名狀,卻使觀者感受到一種大氣盤旋的激盪和形體與色彩的律動之美,東方文化氣息撲面而來。這可不是等閒之輩能做得到的。它不單說明作者具有藝術家的先天秉賦,即所謂才氣(氣是“性”、天生的)也彰顯出作者後天的學問、修養和高雅的審美傾向。正由於技術之嚴謹精到,也給了這些作品別開生面的藝術表達以有力支撐。面對對其作品,我佇立靜觀,會心頷首,如飲醇醪並寫了《觀汪天亮漆藝大系》詩一首:
涌動之激情,內斂而含蓄。
夏夜之繁星,叢林之古木。
北極之霞光,和田之美璞。
老屋多苔痕,紫鼎生銅綠。
地火正奔騰,生靈方化育。
傳統又現代,而為新面目。
創新之可貴,端在不重複。
畫本如其人,汪子果不俗。
2008年4月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