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江西吳城鎮
- 外文名稱:Wucheng Town
- 所屬地區:江西
- 電話區號:0792
- 地理位置:贛北
- 面積:368平方公里
- 人口:1.5萬
- 方言:贛語
- 著名景點:聶公廟,伍顯廟
- 車牌代碼:贛G、贛M
吳城鎮簡介
廟會
八月朝香
龍舟賽
土特產
兵事
經濟概況
吳城鎮-詳述
吳城是一個傳統的農業大鎮,有耕地7700畝,水面40餘萬畝,農民收入主要來源於傳統種植業、漁業和畜牧業。吳城是一個新興的旅遊熱鎮,近二千年的歷史孕育了她以會館文化、廟會文化、特色民俗文化為代表的燦爛的文化,美麗而神秘的珍禽候鳥會八方遊客趨之若鶩,2006年,在江西最美的鄉村游景點評選活動中,吳城入圍前十五強。吳城是一個人傑地靈,人才輩出的好地方,歷史上這裡富商巨賈雲集,造就了吳城人善賈的天才和百折不饒的闖勁。吳城商人遍天下,吳城人喜歡到外面闖天下。如今,僅在外從事糖果業生產的老闆就達300多家,遍布廣東、福建、湖南、雲南、貴州、河南、陝西等幾個省。鐘靈毓秀、文採風流,古有曾任曾國藩幕僚的安徽巡撫吳竹章,近有才女章亞若。因與民國要人蔣經國的一段風流史話,至今仍讓人們懷念嘆息不已。
“孫鐘種瓜,史慈築城,海昏淹沒,吳城鎮興”
吳城鎮-歷史發展
——贛江——大庚嶺——北江)的水運碼頭。宋代以後,由於經濟的發展,客貨運量迅猛增加,使其成為江西鹽業、紙、麻、糖、木材、海產進出口貿易的主要商埠和交通紐帶。史稱為“西江巨鎮,拔起中流,蜿蜒數里,大江環其三面。民萃族而居,日中為市,商艘趨之。”乾隆到鹹豐百餘年間,吳城進入鼎盛期,口岸轉輸的經濟功能已超過省府南昌,享有“裝不盡的吳城,卸不完的漢口”之讚譽。與景德鎮、樟樹鎮、鉛山縣的河口鎮並稱江西四大名鎮。發達的商運給吳城帶來了空前的繁榮。“嘉慶到道光,家家喝蜜糖,狗不吃紅米飯,十八年洪水沒上堪”。街區“一鎮六坊八碼頭九壠十八巷”的格局漸趨形成。這八碼頭是:大碼頭、中碼頭、下碼頭、全
楚碼頭、楊泗碼頭、五顯碼頭、司前碼頭、水滸碼頭。九壠為湯家壠、百葉壠 、樊家壠 、駱家壠 、香菇壠 、茶葉 壠、鯉魚壠 、東壠 、西壠 。十八巷為丁家巷、宋家巷、鄒家巷、趙家巷、打狗巷、二八巷、石頭巷、楊家巷、胭脂巷、茅巷、挑水巷、摸乳巷(鐵巷)、牛市巷、老丁家巷、陶家巷、筷子巷、陳家巷。著名的街道有上街頭、下街頭、豆豉街、後河街、萬壽宮等,其中以豆豉街最繁華,人們比之為南昌的“洗馬池”。全鎮有布匹、百貨、南雜、紙行、藥業、鹽業、木行、煙業、麻莊以及京果、文具、燈籠、銀樓、糧食、豆麥行、釀酒作坊等大小店鋪上千家。清晚期,吳城是江西木材外運的最大集散地,在“茶、木、鹽、紙、麻”五大行業中,木材轉運對吳城商業支撐的作用最大也是最長久,始終為“商品過境大宗”第二次鴉片戰爭後,九江闢為對外開放的商埠,外國資本很快湧入吳城,“美孚”、“亞細亞”、“福豐”等諸家“洋油”公司先後在吳城開業,規模最大的福豐煤油公司還把分公司設在南昌。往來吳城與南京、上海、武漢及九江、南昌之間的大小輪船也很頻繁,最大的海船可裝三票監(每票監為二萬五千袋),計七萬五千袋。
公元1925年,江西第三大火力發電廠(贛明電燈公司)在吳城落成,使吳城成為鄱陽湖畔最先亮起電燈的地方。特別是每當夜幕降臨,鎮上戲園人頭攢動,酒店觥籌交錯,賭聲通宵達旦,青樓嫣笑陣陣,使吳城成為喧鬧的不夜城。
隨著經濟的繁榮,來自全國各地的水客和商人為了集會、寄寓、聯繫業務、解決糾紛和儲存貨物的需要,紛紛在吳城大興土木,興建同鄉會館。最盛時,全鎮會館達48座之多。較著名的有:全楚會館(湖南、湖北)、山西會館、廣東會館、浙寧會館、福建會館、徽州會館、麻城會館、吉安會館、撫州會館、武寧會館、奉新會館、都昌會館、龍南會館、建昌會館、江西會館(萬壽宮)、。這些會館規模巨大、工藝精巧、雕樑畫棟、疊額飛檐,富有各地的建築風格和特色。。如全楚會館縱深七進,前門在樊家壠街,後門延伸到黃土水運碼頭。內有水池、假山、花園和接官亭。會館大門前有一對威武的石獅,顯得氣勢恢宏,鑲嵌于吉安會館門前的“理學名臣”四個遒勁大字至今熠熠生輝。
各會館進行商業活動的同時,異地風俗民情也極大的豐富了吳城的本土文化。坐落於繁華地段豆豉街中部的徽州會館,每遇朱熹生日或午節之時,該會館均要張燈結彩,錦繡的桌幃及椅子排列整齊,大殿正中神龕上的朱熹神像前擺滿了燃著的大小香燭,照得屋內燈火通明,煙香裊繞。福建會館供有天后娘娘的神位,山西會館供有關羽神像,每逢這些神過生日,同鄉人聚集到會館中大祭和會宴數天,請外地戲班唱幾天大戲(管內建有戲台),屆時幾天幾夜燈火不熄,鼓樂喧天,圍觀者眾多,熱鬧非凡。飲食文化方面,廣東會館的狗肉,福建會館的海菜也很有名氣。但是,1939年3月,日軍的一把大火燒了七晝夜,街區70%房屋化為一片瓦礫。大多數會館也淪為廢墟。現僅存吉安會館、武寧會館二處。
廟會是古老吳城一大特色,雖然它蒙上了一層封建迷信的色彩,但作為一種文化現象,有其深厚的歷史 淵源和產生的必然性。廟會在吳城由來已久,全鎮有廟、寺、庵、閣、宮40餘座。香火特別旺盛的有聶公廟、伍顯廟、令公廟、萬壽宮、觀音閣、太子廟、張飛廟、雷祖壇、火神廟。除此之外還有東獄廟、白馬廟、水王廟、康公廟、財神廟、哪咤廟、瞳子廟、藥王廟、冥王廟、社公廟、地母庵、天花庵、仙壇、經堂寺等。由於時代的變遷,這些顯赫一時的寺廟已不復存在,但其地名仍沿襲至今。據老人回憶,廟會每年進行一次,三五天、十幾天不定。規模最大最熱鬧的首推聶公廟、武顯廟、令公廟三大廟會。時間從農曆四月二十四日“拜菩薩”開始,至端午節“游過神”,送走“花船”才告結束。其過程大概是先朝香,即全鎮人家自帶拜香凳,懷抱小小的紙人(又叫陰兵),輪流去三大廟朝拜,到了廟門前,七步一拜地拜上廟前門,又上十八級石階拜進前殿,由前殿拜上大殿又要上三十三級石坡,名曰:“脫出十八層地獄,上三十三層天。”大殿前方是一個很大的露天場,擠滿了朝拜的人。爆竹聲聲,煙香裊裊,鐘鼓隆隆。廟外的野地上則擺滿出售各類小商品的攤販和賣小吃的。晚上,廟前殿的戲台上都要演戲,殿中燈火通宵達旦。大殿前側停放那艘特製的大木船,名曰:“花船”,船上扎了很多彩綢。朝香的人群朝拜上香後把小紙人捧上“花船”,廟會接近尾聲。最後是“游神”。廟旗領先,後面四人捧四管大長號吹得嗚嗚地響,八人抬八塊書有“肅靜”、“迴避”字樣的大紅匾,後面便是二十餘人用多根竹槓穿紮好抬的那艘“花船”。船後是兩人抬一面特大鼓,一人手持鼓槌專司打鼓,另一個用條較硬的竹鞭插在後腰向前彎曲地挑著一面大銅鑼,用布紮實的槌頭敲打,邊打邊唱。再後面是十餘副八人抬的大轎,轎中是各廟中的菩薩。一行游遍全鎮主要街道,中途到大戶門口“歇標”,戶主用三牲祭禮敬奠一番,將菩薩抬回廟,“花船”則抬去江邊火化,叫做“送船”。三大廟會每年如此。
八月朝香是吳城由一大盛事。每年農曆八月初一到中秋,附近星子、都昌、鄱湖、永修等縣的民眾都要來吳城朝香,其熱鬧程度不亞於南昌西山萬壽宮。他(她)們每人胸前都圍上寫著“萬壽進香”字樣的黃紅錦緞,敲鑼打鼓結隊而來,隨身所帶的還有貢品(當地的特產)。每年都會給人一個意外的驚喜。如星子縣有一年貢來一個六十斤重的大紅薯,浮梁縣貢來整個萬壽宮牌樓上的大瓷畫磚,外國人看了讚不絕口。
一年一度的龍舟賽,是水鄉吳城最隆重的節日之一。農曆五月初五那天,全鎮男女老少打扮漂亮吃過粽子糕點後,就不約而同地來到江邊興致勃勃地觀看各廟會的龍舟賽。此時的江面早已停泊著數十條狹長的龍船,船頭距水面數尺,船尾高翹出水面,船身用彩漆塗畫成鱗狀。船的兩側分坐著十幾個赤膊短褲,腰系紅綢帶,手持短木漿的健壯男漢。競賽進行時,一人擊鼓,一人敲鑼,漿聽鼓聲而起,聽鑼聲而劃,節奏逐漸加快,滿江都是“咚”!“嘭”!“咚”!“嘭”!的響聲。望湖亭上下站滿了觀看的人群,亭的周圍不少店家擺滿了桌椅做沏茶、飲水、吃食生意。待龍船接近比賽終點時,全場掌聲雷動,歡呼雀躍。優勝者由廟會主持人發給紅、黃龍旗插在船頭,人們才盡興散去。鬧花燈也是吳城特有的習俗。從農曆正月初十開始,每到傍晚時分,全鎮大街小巷裝燈結彩,大戶人家紅燈籠高掛,圍堵觀看滾龍燈、蚌蛤燈、獅子燈、彩龍船、高腳燈(高蹺)的人流如潮水一般湧來涌去。以滾龍燈為例首先是“樣龍”向街燈主戶“喝彩”,彩詞要根據不同對象,鮮明表達祝福、吉利的語意,以討得眾人歡喜。在舞龍過程中最耐看的是長時間追圍撐龍人往其赤背上燃放爆竹,噴射焰火。其情景令人難以置信:十三個撐龍者皆赤著上身,不畏嚴寒,在急促的隆隆鼓聲中飛舞著手中燃著明燭的龍燈,街道兩邊有人拿著長竹桿專司燃放爆竹,眼前火化四濺,“噼啪”之聲噪耳,硝煙滾滾,夜空像被濃霧籠罩著。隨後,主人家便將大量爆竹、硝焰筒對準撐龍人背上,因龍尾容易捕捉,挨的爆竹也最多,背部灼燒得青一塊紫一塊,仍振作精神堅持到底。有的商店和富戶互相攀比,只圖熱鬧盡興,不問花錢多少。建國初期,筆者目睹過龍燈走後,地面堆積的爆竹屑有一尺多厚。蚌蛤燈雖然有兩人表演,但優美歡快的樂曲伴著漁翁妙趣橫生的動作和不斷變化的節奏,給人一種美的享受,同樣吸引著不少大人和小孩。小寶塔,西瓜燈,是吳城中秋賞月的又一景觀。中秋之夜,各家小孩在自己庭院中撿磚堆砌數尺高的小寶塔,塔內點燃蠟燭,光從磚的空隙中放射出來,別有一番風味,有的小孩用西瓜殼刻上各種美麗的花紋,內有蠟燭,名曰:西瓜燈,小孩提著走街竄戶,圖紋中通明透亮,與月色交相輝映,使中秋之夜平添一份樂趣。
大板瓜子、銀魚、蔓荊子是吳城的傳統土特產,尤以產於松門、吉山沙質壤土的大板瓜子年代久遠,遐邇聞名,它不同於普通的瓜子,其外殼四周墨黑,殼中顯現白色花紋,似菊花怒放,如人工鐫刻;另一特點是粒大、瓣平、殼薄、肉厚、味香,含有豐富的蛋白質、維生素和脂肪,且久食不飽不膩,是待客、饋贈親友的上好禮品,傳說在明代曾作為皇上貢品,享譽京城。吳城瀕臨鄱陽湖,盛產名揚中外的銀魚。其形如玉簪,潔白透明、肉質細嫩、肉味特鮮。具有益脾、潤肺、補腎、去虛增陽滋陰的功能,是老少皆宜的上等滋養補品。名貴藥材蔓荊子,產於吳城松、吉兩地的沙山,屬馬鞭草科,為落葉小灌木。夏秋開花,以果入藥。據《本草綱目》記載:蔓荊子味苦、無毒,有明目堅齒、利九竅、去白蟲,久服輕身耐老。是治療風熱感冒、目赤、腫痛的主藥。蔓荊子性耐乾旱,生命力較強,每年割去老枝後將鞭埋於沙中即可繁衍生長。
現代科技資料介紹,其適宜開發各種類型的保健食品。吳城的矽砂品位高、蘊藏量大,是工業和建築不可缺少的材料,鄱陽湖的藜蒿作為純綠色食品,每年春季走俏市場,臘肉炒藜蒿成為城裡人的美食佳肴。
吳城形成集鎮後,因其地理位置扼江西水路的咽喉,自古以來就是兵家必爭之地。除了吳國大將太史慈在這裡駐過兵外,唐宋以後,每個朝代都在吳城設定所謂的“關卡”,有時派一員千總,有時一員把總。清康熙三年,設定正規水師管,撥千總一員鎮守。鹹豐五年,設定江南水師。曾國藩奉旨駐吳城練兵。同治八年,撥參將一員駐守吳城,擴大水師營,直接歸長江水師提督管轄。民國時設有一個水警總隊,另外駐一至三個團的陸軍,抗戰前,有海軍艦艇“黎明”號、“江昆”號、“江西”號、“潯陽”號等在吳城水域巡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