鄱湖經典名鎮

張小谷、高平主編的這本《鄱湖經典名鎮》對鄱陽湖濱湖地區十五個特色古鎮進行了詳細介紹,隸屬南昌、九江、上饒三個設區市,涉及廬山區、星子縣、都昌縣、湖口縣、永修縣、南昌縣、新建縣、進賢縣、餘干縣、鄱陽縣等縣(區),有明清時期被稱為江西“四大名鎮”的吳城鎮,有被稱為“真儒過化”之地的南康鎮,有京劇“鼻祖”青陽腔的傳承地雙鐘鎮,有被譽為“贛酒之源”的李渡鎮,有鄱陽湖因之而名的古邑鄱陽鎮,有蘇東坡描述的“燈火樓台一萬家”的都昌鎮,有王十朋描繪的“身在江東圖畫裡”的乾越古城玉亭鎮,十五個古鎮是鄱湖古鎮中的經典,無一不是千年古鎮,承載了贛中北地區人類燦爛的歷史文明。 《鄱湖經典名鎮》用樸素簡練的語言對古鎮的形成歷史、從古建築、碑刻、錢幣、書法繪畫作品等物質的和戲劇表演、傳統工藝、地方風俗等非物質的文化遺產、宗教信仰、歷史名人、歷史事件等都進行了說明。

基本介紹

  • 書名:鄱湖經典名鎮
  • 出版社:江西人民出版社
  • 頁數:181頁
  • 開本:16
  • 定價:23.80
  • 作者:張小谷 高平
  • 出版日期:2012年11月1日
  • 語種:簡體中文
  • ISBN:9787210056997
內容簡介,圖書目錄,文摘,後記,序言,

內容簡介

張小谷、高平主編的這本《鄱湖經典名鎮》選取了鄱陽湖地區15個典型古鎮,通過對這些古鎮的歷史、風俗、名人、古蹟等的介紹,向世人展示了鄱陽湖古鎮的前世今生。行文中圖文並茂,更顯直觀,是認識鄱陽湖地區城鎮文明的重要嚮導。
本書由江西人民出版社出版。

圖書目錄

鄱湖經典名鎮分布圖
1.穿越千年的石鐘——雙鐘鎮
2.裝不盡的吳城——吳城鎮
3.曾經的姑塘市——姑塘鎮
4.青山依舊在——青山古鎮
5.天星之子——南康鎮
6.沉□陽,浮都昌——都昌鎮
7.小南京——徐家埠鎮
8.中國湖城——鄱陽鎮
9.遠古流經的雙溪——四十里街鎮
10.饒富之鄉——饒埠鎮
11.乾越八景一玉亭鎮
12.三餘首鎮,八省通衢一瑞洪鎮
13.走遍天下路,不如李家渡——李渡鎮
14.毛筆之鄉——文港鎮
15.婁妃的沉睡地——樵舍鎮
後記

文摘

海昏:傳奇古城
吳城鎮地處永修縣東北部,鄱陽湖西汊,由4個嵌在鄱陽湖中的島嶼及周邊草洲水域構成,西距永修縣城33公里,北至九江市120公里,南達南昌市90公里。
吳城與古海昏縣有著不可分割的聯繫。漢高祖六年(前201)置海昏縣,治所就在與吳山一河之隔的修河北岸(現蘆潭村附近),吳山因地勢較高成為“漢海昏倉廒所也”。三國時東吳大將太史慈於此築城駐軍,故而得名“吳城”。到西晉永嘉年間(307—313),因彭蠡湖區向南擴展,舊海昏縣治廢棄。
民間還有“魚門沉城”的傳說。說是鄱陽湖上原有一個魚門縣,突然間沉沒了。當地還流傳著關於魚門縣沉沒的民謠:“火燒澤泉街,血洗夫子廟,沉掉魚門縣,浮起吳城來”。民謠中這驚天動地的四件事,都發生在同一個時間裡,前三個地方都在湖西北岸,吳城鎮則在湖南岸。同治《星子縣誌》記載了這樣一段話:“舊魚門縣基,在郡西五十里走馬湖中,今石街尚存。西南路通建昌,西通德安。”更有關於海昏縣的神奇故事。據說,在海昏縣地震前一個月,出現過一個奇怪的老人,他賣的是半邊盤,當地人叫爿盤。大家很是疑惑,這種盤有何用處?原來老人是一位神仙,預見到海昏將沉沒,想告誡當地人,又怕泄露天機,於是想暗示村民,盤者搬也,爿盤即邊搬也。神仙老人走後,海昏不久就沉沒了。又有傳說,地震的頭天晚上,海昏縣城在演戲,戲很好看,看的人也特別多,以至烏魚精也來了,因身上很腥,它站在哪兒,哪兒的觀眾就趕它。但一位老者同情它,讓它到自己身邊來,看了一陣,烏魚精拍了拍老人的肩膀說:“老丈,別看了,馬上大風大雨就要來,快回家去吧。”老人剛到家,海昏縣城就消失了。更有神奇的說法:蘆潭村的村民曾看到過海市蜃樓,是一座古城的模樣,街上有叫賣聲,小院有小孩哭鬧聲,路上有馬蹄得得聲,各色衣著古樸的人員近在眼前,仿佛一幅清明上河圖,這不就是海昏古城嗎?還有的說,在夜深人靜時有人聽見城池毀滅時,人們在慌亂慘叫,房屋在吱吱地倒塌,河中的大浪劇烈地衝擊著堤岸,人們奔走呼號的種種聲音。
還有一個“石獅流血”的傳說。說是正當端午佳節,街上非常熱鬧,城東湖邊上還搭起了戲台唱戲。這天清晨,有個屠夫去屠宰場殺豬,路上突然碰見一個邋遢道人,拉住他說:“你快去告訴大家,趕陝搬家,走得越遠越好,縣城要沉了。”屠夫便問他什麼時候沉沒,道人說:“縣衙前石獅眼中流血,大水就要來了。”屠夫半信半疑,但還是跟很多人說了。全城沒有一個人相信,屠夫也就沒有當回事。屠夫是個戲迷,他趕緊殺好豬,趕去看戲,路過縣衙前時他在石獅頭上擦了擦沾滿豬血的手。不久下起了小雨,雨水和著血水往下流,流進了石獅的眼睛。這時,有個婦女走過石獅子,突然看見石獅眼裡流血,想起屠夫說的話,於是一邊跑一邊大喊:“石獅眼睛流血了!”頃刻間雷電交加,大雨傾盆,地面往下陷落,湖水鋪天蓋地地涌了上來,全城沉入了湖底。只有那個婦女逃到了附近一座小山上。
歷史記載也罷,傳說故事也罷,映照的是古城的曾經繁榮與不可逃避的湮沒。海昏古城是漢代豫章郡所轄十八城之一。西漢末年,吳郡富春有一大富豪名叫孫鐘,雇了很多佃農在這裡種瓜。不久,他的兒子孫堅兼併江東後,派大將太史慈任建昌都尉,駐守海昏縣城,太史慈以練水兵為名,在距海昏三里許,隔修河相望的吳山築起一座土城,又順贛江向南威逼,迫使豫章(今南昌)太守華歆離去。這塊低洼的鄱陽湖盆地原本人煙稠密,隨著湖水不斷入侵,海昏沉沒後,商家住戶大多遷往艾城,一部分遷至吳城,吳城鎮得到了迅速發展,一躍成為全國一個重要水運港口,故民間一直有“沉掉海昏,浮起吳城”的傳說。
經濟功能
清康熙朝以後,吳城鎮更加繁盛,“五方雜處,千家煙火”,已有“西江巨鎮”之稱。江西各府縣及外省的客商先後在吳城設立會館,鎮中人口大量增加,故乾隆時地方志已將吳城與南昌並論,稱其“米粟半侍外郡”。
乾隆到鹹豐百餘年間,是吳城鎮商業經濟發展的鼎盛時期,進出江西的大批商貨都在吳城轉輸,經濟功能已經超過省城南昌。光緒後期,商部派駐江西的官員對此有明確的記述:“(江西)各處市鎮,除景德鎮外,以臨江府之樟樹鎮、南昌府之吳城鎮為最盛……吳城瀕江而瞰湖,上百八十里至南昌,下百八十里至湖口。凡商船之由南昌而下,由湖口而上,道路所經,無大埠頭,吳城適當其沖。故貨之由廣東來江者,至樟樹而會集,由吳城而出口;貨之由湘、鄂、皖、吳入江者,至吳城而躉存,至樟樹而銷。四省通衢,兩埠為之樞紐。……故內銷之貨,以樟樹為中心點;外銷之貨,以吳城為極點。加以漕折未改,歲運糧米出江。每值糧船起運,樟樹吳城帆檣蔽江,人貨輻輳,幾於日夜不絕。故鹹豐以前,江西商務可謂極盛時代。惟彼時省會,轉視兩埠弗若焉。”最後一句直指南昌不如吳城。
P26-27

後記

鄱陽湖的萬頃煙波從遠古飄蕩至今,孕育了一方文明,創造了無盡財富,成為人類最為美麗富饒的天堂。上蒼賦予她無垠的沃土,自古以來被譽為“魚米之鄉”。極為發達的水運,成就了鄱陽湖區域無數城鎮的繁華。這裡蕩漾著朱元璋與陳友諒大戰鄱陽湖的刀光劍影,繚繞著白鹿洞、鵝湖千年書院的氤氳書香,江西詩派的誕生更讓鄱陽湖的盛名遠播四方。
我們自幼生活在鄱陽湖畔,至今走在回老家的路上,都有久違家鄉的感嘆。
2009年12月12日,國務院正式批覆《鄱陽湖生態經濟區規劃》,標誌著建設鄱陽湖生態經濟區正式上升為國家戰略。這是新中國成立以來,江西省第一個被納入國家戰略的區域性發展規劃,是江西發展史上的重大里程碑。欣喜之餘,我們便萌發了出版《鄱陽湖生態文化研究系列叢書》的構想。
《鄱湖經典名鎮》是通過鄱陽湖地區部分典型古鎮的介紹,讓人們了解鄱陽湖的前世今生。當然,我們更多的是期盼通過這本書,讓人們從歲月的變遷中感受到鄱湖古鎮的繁華與美麗;讓方家和智者傾慕這塊熱土,為她的經濟建設、旅遊開發、文化傳承、生態保護有所建樹;更讓生於斯、長於斯的我輩珍視她、愛惜她、保護她。
編寫此書,得到了江西省圖書館、九江市圖書館、都昌縣文化館、都昌縣博物館、鄱陽縣地方志辦公室、鄱陽縣政協文史委、鄱陽縣圖書館和數十位熟諳鄱陽湖掌故的當地居民的大力支持,在此表示誠摯的感謝。
感謝九江學院甘筱青校長和江西省廬山文化研究中心李寧寧教授、吳國富教授給予的鼓勵。對本書熱情襄助的還有九江市作家協會原主席吳清汀、九江市政協信息處處長鬍明忠、九江歷史文化研究專家何侃、廬山區審計局原副局長崔若林、退休教師孔令爐等同志,特別是劉中華先生及其公司對本書給予了大力支持,在此一併稱謝。 願《鄱湖經典名鎮》對鄱陽湖地區經濟發展有所裨益。
張小谷 高平
2012年5月22日於潯陽

序言

鄱陽湖古稱彭蠡澤、彭蠡、宮亭湖、揚瀾湖等,是我國最大的淡水湖。1992年鄱陽湖被列入“國際重要濕地名錄”,2002年成為“生命湖泊網”成員,是世界自然基金會劃定的全球重要生態區之一,鄱陽湖是長江幹流重要的調蓄性湖泊,發揮著調蓄洪水和保護生物多樣性等生態功能,是我國十大生態功能保護區之一。湖區水道深壑,洲灘淺漫,港汊縱橫,島嶼星羅,形成“洪水汪洋一片,枯水漫長一線”的自然景觀。鄱陽湖流域氣溫適中,日照充足,雨水豐沛,植被繁茂,物產富饒,是適宜人類生活居住的江南魚米之鄉,贛鄱大地養育了四千萬江西人民。
南朝時期,古郫陽平原斷陷淹沒,彭蠡湖向南急劇擴展抵達鄱陽山形成了煙波浩淼的鄱陽湖,才有了李白的“開帆入天境,直向彭湖東”和朱熹的“茫茫彭蠡杳無地,白浪春風濕無際”般波瀾壯闊。在鄱陽湖的形成演變中,曾經滄海變桑田,曾經的桑田復茫茫,人類聚集活動形成的鄱陽湖文明在構建、衰退與再構建中發展升華。儘管西漢設立的□陽、海昏兩縣沒入湖中,但自隋唐始,這裡人口密集,經濟繁榮,已是“貨物儲聚,境市商賈會集,舟楫夜泊,繞岸儘是燈輝”,糧、茶、漁、紙、瓷、銅等物產借舟船之利輸往全國各地。在這“人傑地靈”之所,人文薈萃,孕育了我國第一位山水田園詩人陶淵明。有宋時期,鄱陽湖地區竟辦書院,文化興盛,歐陽修、王安石、曾鞏、晏殊、黃庭堅、朱熹、姜夔、江萬里等名家輩出,都昌“朱門四友”、鄱陽“洪氏四父子”等影響深遠,更有周敦頤、范仲淹、蘇軾等外源名人在鄱陽湖地區的活動豐富了鄱陽湖文化,是江西贛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形成了既具本土特色又開放兼容的贛鄱文化。
2009年12月12日,國務院正式批覆《鄱陽湖生態經濟區規劃》,鄱陽湖生態經濟區建設上升為國家戰略,是江西省發展史上的重大里程碑,對實現江西崛起和新跨越具有重大而深遠的意義。鄱陽湖生態經濟區規劃吹響了建設鄱陽湖生態旅遊示範區的號角,開發建設具有地方特色的文化旅遊和鄉村風情旅遊區迅猛,形成古鎮旅遊品牌是當前保護鄱陽湖周邊古鎮、實現古鎮可持續發展的必由之路。在打造鄱湖古鎮旅遊品牌的過程中,保護具有物質形態的古文物、科學合理地復舊修復、傳承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歷史遺留信息、挖掘傳統文化內涵等工作需要我們去投入、去研究、去實踐。《鄱湖經典名鎮》正是張小谷先生、高平女士及全體編委會成員進行鄱陽湖古鎮歷史文化信息蒐集整理的結晶,是對他們所著的《鄱陽湖地區古城鎮的歷史變遷》一書的補充與延續。
作家高平長期以來從事地域文化研究工作。近十年來,她潛心於九江歷史文化的調查、考證、分類和整理,閱讀了上千萬字的古典文獻,蒐集了數百萬字的九江歷史文化資料,先後編著出版了《潯陽遺蹤》、《九江老地名》、《九江地名新編》、《千年微笑——文明之與德化》、《鄱陽湖地區城鎮的歷史變遷》、《湓浦明珠》、《甘棠風情》等書。張小谷博士在九江學院從事生物學教學和研究工作,是鄱陽湖生態經濟研究中心的研究人員,也是江西省政府學位委員會首屆學科組成員,主持國家和省市級課題10餘項,榮獲過多項省市科技進步獎。近年來,張小谷博士對鄱陽湖歷史文化產生了濃厚的興趣,利用業餘時間和高平一起進入了這一文化工程的課題研究行列,《鄱陽湖經典名鎮》是他們合作出版的第三本專著。
《鄱湖經典名鎮》對鄱陽湖濱湖地區十五個特色古鎮進行了詳細介紹,隸屬南昌、九江、上饒三個設區市,涉及廬山區、星子縣、都昌縣、湖口縣、永修縣、南昌縣、新建縣、進賢縣、餘干縣、鄱陽縣等縣(區),有明清時期被稱為江西“四大名鎮”的吳城鎮,有被稱為“真儒過化”之地的南康鎮,有京劇“鼻祖”青陽腔的傳承地雙鐘鎮,有被譽為“贛酒之源”的李渡鎮,有鄱陽湖因之而名的古邑鄱陽鎮,有蘇東坡描述的“燈火樓台一萬家”的都昌鎮,有王十朋描繪的“身在江東圖畫裡”的乾越古城玉亭鎮,十五個古鎮是鄱湖古鎮中的經典,無一不是千年古鎮,承載了贛中北地區人類燦爛的歷史文明。 《鄱湖經典名鎮》用樸素簡練的語言對古鎮的形成歷史、從古建築、碑刻、錢幣、書法繪畫作品等物質的和戲劇表演、傳統工藝、地方風俗等非物質的文化遺產、宗教信仰、歷史名人、歷史事件等都進行了說明。在書中我們看到雙鐘鎮石鐘山古建築群、始建於唐初的玉亭鎮乾越亭和瑞洪鎮洪福寺、鄱陽鎮的薦福碑、徐家埠鎮的徐埠橋和四十里街鎮的雙溪橋,我們徜徉於南康鎮西寧街、姑塘鎮的“十大灣”,我們品味傳唱於鄱陽、萬年、餘干的饒河戲、吳城鎮船工號子,聽都昌鎮“沉□陽,起都昌”的傳說,驚嘆文港鎮微雕技藝等等,流連於古樸厚重的古鎮老街,仿佛置身於歷史長卷。
鄱陽湖幾千年來蘊藏著取之不盡的文化資源,我深信在本書作者的不懈努力下會有更多更好的科研成果產生,為九江的歷史文化寶庫增添絢麗的一頁。
吳清汀
2012年9月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