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湖亭
望湖亭始建於晉代,歷史上屢有興廢,現亭立於高大的台基上,四層三檐四角攢尖頂,亭上琉璃疊翠,翹角人云,氣勢頗為壯觀。登亭遠眺,北面遠處的廬山隱隱約約隔湖相望。
春夏之季,江流環帶、鄱湖浩淼,漁舟點點,恬然自適,景色清麗。隨著氣候的變化,景致又各不相同。睛時嵐翠如空。波殼粼粼;雨時煙水冥濛,跳珠飛濺;風時白浪滔天,洪濤裂岸。 待到枯水季節,這裡又是觀賞越冬候鳥的理想之所。距其左側300米,還專門建設了吳城候鳥觀賞站,通過高倍望遠鏡可以觀賞到大批的鶴、鸛、天鵝、鴛鴦等二十種珍稀鳥類。此處恰如左河水在詩《
望湖亭》中所云:”凝神佇立瞭江湖,過浪穿煙是俊廬。春汛夏濤舟競速,秋迎冬賞納珍珠。“鄱陽湖侯鳥保護區位於贛江修水、西河交匯處的鄱陽湖濱,
永修縣吳城鎮附近,候鳥保護區面積約90平方公里,由大湖池、中湖池、沙池、蚌湖等大小10個湖港、湖漢、湖灣組成,春夏洪水時這一帶連成一片,冬季枯水時各港、漢、灣便獨自成湖。
候鳥栖息地
由於水草茂盛,魚類豐富,氣候適宜,無工業污染,從而成為世界候鳥的最大越冬棲息地。鄱陽湖候鳥主要來自我國青海湖、北大荒和俄羅斯西伯利亞等地。每年秋後,即有大批候鳥到這裡越冬。據初步統計,保護區有珍禽異鳥 150餘種,其中屬國家一類保護的有白鸛、黑鸛和白鶴3種,為國家二類保護的有天鵝、灰鵝、白枕鶴、白頭鶴、鴛鴦、鵜鵬等6種,屬國家三類保護的有中華丘沙鴨、斑頭雁、大鴇等3種,既有越冬候烏,也有長住珍禽。這裡還是野鴨群的樂園。由於近幾年採取了保護措施,候鳥數量逐年增多,已大大超過了世界有關候鳥組織公市的世界候鳥存活數。世界鶴類基金會1982年公
布世界白鶴總數為820隻,而1983年僅吳城鎮候鳥保護區就發現白鶴409隻。 在寥南和吳城觀鳥站用高倍望遠境掃視湖中的群鳥,候鳥王國可展示在眼前。無數隻色彩鮮艷的候鳥,上下飛騰,時而掠過水麵,直向高空奮飛,時而盤旋俯衝,鑽入水底覓食。高貴的白天鵝,有的鼓動雙翅,嬉戲追逐;有的昂然挺胸,游弋徘徊;有的閉目養神,安然人睡。好客的野鴨,列隊整齊,猶如兩條黑色的長龍,夾道歡迎遠方的客人。潔白的鶴群喜歡一個家族聚居在一起生活,享受大倫之樂。湖區候鳥又似是一個龐大的樂團,大鴇鳴聲響亮,大雁歌喉激越,野鴨音色清脆,夫唱婦隨的鴛鴦,甜潤的情歌,啁啾動人,湖灘上呈現百家歌手爭獻技藝的熱烈場面。鄱陽湖候鳥自然保護區以其獨特的魅力,吸引了一批批的國內外遊客前來觀光遊覽。
《雙龍會戰鄱陽湖》
從小在永修縣鄉下,我一直注意到一個非常通行的俚語:凡是形容糾葛或者長期的爭執,人們就叫它為“鄱陽湖大戰十八年”。這來源於一場空前慘烈的決戰,陳的部隊60多萬人葬送在這裡,妻子殉難,陳友諒身死國滅。本地人對此記憶太深刻,當年在兩軍中血肉相拼的,有多少是父子兄弟、同族父老。一切起源於朱元璋與陳友諒在這裡曠日持久的鄱陽湖大戰從1360年開始,直到1363年陳友諒被殺結束。
翻閱歷史書籍,可以知道這兩個英雄都不是等閒之輩,朱元璋(1328-1398年),推翻元朝,消滅四方軍閥,是大明朝開國太祖,而陳友諒(1308—1363年),也是‘漢’王國建立者,曾經雄霸南方,打垮元朝他有很大的功勞。他幼年是沔陽漁家子弟,因為不願意做‘州衙小吏’,回去販賣漁貨。後來激於義憤,打死湖霸,率眾投奔徐壽輝農民起義軍,屢建奇功、斬殺叛亂的倪文俊,軍勢大振,干戈所指,元軍披靡。1352年,陳友諒就在永修縣的‘麻潭莊’(今永修虬津麻潭),消滅了胡紹遠的勢力。
元至正二十年(公元1360年)五月,坐擁江西、兩湖的陳友諒,終於憋不住了,他關起門來,就在太平路采石磯(今安徽當塗縣境)稱帝,國號漢,年號‘大義’。據記載,他在南昌極端奢侈,興建‘鹿囿’、‘造鏤金床、梳洗台’、廣設行宮、大肆享樂。
他率領10萬水軍,攻打朱元璋,打下‘太平’,殺了朱元璋的大將花雲和義子朱文遜,大軍直逼朱元璋的基地南京。劉伯溫獻計,讓朱元璋用陳友諒的老友康茂才做誘餌,伏擊陳友諒,讓陳的大軍轉勝為敗。
此後陳友諒養精蓄銳,製造分隔三層的艨艟巨艦,帶上部隊及家屬共六十萬人,圍攻南昌,準備奪回豫章(南昌)。朱元璋料定張士誠沒有見識偷襲南京,拼上全力,調度20萬人馬來迎戰。陳把朱元璋的部隊吸引到浩淼的鄱陽湖上,開始了鄱陽湖決戰。
31年後,朱元璋還牢記這事,不過他首先記得的是周顛仙的功勞。
《明史》記載,洪武26年(1393年),朱元璋親自寫了一些文章,例如《周顛仙傳》、《祭天眼尊者文》、《群仙詩》(即《赤腳僧詩》等),記敘自己如何在永修這個‘周顛仙’、‘鐵冠道人’的指點下,戰勝陳友諒的故事。故事講的神乎其神,不僅如此,朱元璋還命令中書舍人、書法家‘詹希庾’書寫,讓工匠鑿刻在石碑上,立碑於廬山之上,大約現在還沒有被毀掉。
當然戰爭的勝負,並不是什麼人掐算出來的,有的人能夠通過對比得出一些論斷來,但是更多的是取決於戰略上的成敗高低。朱元璋及時派遣少量的水軍,卡住了鄱陽湖出口,然後在四面使用火攻,偷襲陳友諒,遺憾的是,作為統帥,陳友諒竟然被流箭射死,部隊於是分崩離析,這是一個水軍戰爭的‘以少勝多’的經典戰例,戰爭規模遠遠大於赤壁之戰、采石磯之戰等歷史上的水戰。
後人把陳友諒安葬在武昌蛇山腳下,陳的兒子後來被分封到了高麗(朝鮮)。
在消滅最強大的敵人陳友諒以後,朱元璋勢力空前強大起來,最終坐上了皇帝寶座,成了明朝太祖。
永修、星子、彭澤、湖口一帶,很多小地方都有他們戰爭和活動的遺蹟,我們往往可以在湖邊村落找尋到大量相關的傳說故事,以前有人專門編輯了一本“鄱陽湖傳說”,其中多半都與朱元璋和陳友諒戰爭有關。
永修人尤其對"望夫亭"的美麗故事念念不忘。
在本縣吳城鎮上,有一座威聳鄱陽湖畔的亭樓,叫望夫亭,這裡還流傳著一段與陳友諒有關的悽美傳說。據說這個樓閣是陳的夫人婁妃最喜愛的地方,婁妃曾給陳友諒設計多層的艨艟戰艦,多次獻計打贏朱元璋,但是陳剛愎自用,甚至戲弄婁妃。婁妃在望湖亭上整天眺望陳友諒歸來。後來誤以為陳已經捐軀,於是從望湖亭上躍入湖中,自殺以殉。據說她的屍體倒流四十里,到了贛江的王家渡,顏面如生。陳友諒將婁妃葬在南昌章江門外,墓前用大青石刻了斗大的“江流表節”四個大字,後人還一度將這座望湖亭改稱望夫亭。
一場戰爭結束了,大地歸於沉寂,山形依舊,金戈鐵馬遠去,只有鄱湖飄渺,滾滾東流。據說劉基劉伯溫在這裡,匆匆地留下這樣一篇詩歌:
《登望湖亭》
長江水褐湖水清,亭前濤擊鯨魚鳴。山頭吐雲山下雨,揚瀾左蠡何時平?
幾十年後,大學士解縉來到這美麗的望湖亭,站在這最高的地方,遠眺戰爭舊址,讓人感慨流淚,隨即寫了了一首《望湖亭》詩:
吳城堤上草萋萋,樓觀蒼茫曙色微。一自英雄爭戰後,兩川鷗鳥自忘機。青山拍拍風沙滿,紅葉蕭蕭浦樹稀。遙憶故鄉何處是?望湖亭下有漁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