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規內容
第一章 總則
第一條 為了加強漁業安全生產管理,防止和減少漁業生產安全事故,保障漁業生產者人身和財產安全,促進漁業經濟健康發展,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漁業法》、《中華人民共和國安全生產法》等法律、法規,結合本省實際,制定本辦法。
第二條 在本省行政區域和管轄海域內從事漁業生產以及相關活動的單位和個人,應當遵守本辦法。
第三條 漁業安全生產管理,堅持安全第一、預防為主、綜合治理的原則。
從事漁業生產以及相關活動的單位,應當加強安全生產管理,建立、健全安全生產責任制度,完善安全生產條件,確保全全生產。
從事漁業生產以及相關活動的單位主要負責人對本單位的安全生產工作全面負責;其從業人員依法享有獲得安全生產保障的權利,履行安全生產的義務。
第四條 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安全生產監督管理部門依法對本行政區域和管轄海域內的漁業安全生產工作實施綜合監督管理,監督、指導、協調漁業安全生產管理工作。
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漁業行政主管部門負責本行政區域和管轄海域內的漁業安全生產監督管理工作,其所屬的漁政漁港監督管理機構具體實施漁業安全生產監督管理。
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其他相關部門,按照各自職責,做好漁業安全生產管理相關工作。
鄉(鎮)人民政府對其行政區域內漁業生產實施安全生產監督管理。
第五條 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應當加強對漁業安全生產工作的領導,實行漁業安全生產目標管理,支持、督促有關部門依法履行安全生產監督管理職責。
第六條 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及其漁業行政主管部門應當採取多種形式,加強對漁業安全生產的宣傳,提高漁業生產者的安全生產意識和防範事故的能力。
廣播、電視、報刊等媒體單位應當開展漁業安全生產公益性宣傳教育,播報海區、漁區海浪以及氣象預警預報。
第二章 漁業安全生產
第七條 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應當逐級簽訂漁業安全生產責任狀。鄉(鎮)人民政府應當按照規定,與其所轄的海洋漁業生產單位簽訂漁業安全生產責任狀,全面落實漁業安全生產責任制。
第八條 村民委員會、漁業專業合作經濟組織應當經常組織漁業安全生產自查活動,建立所屬漁業船舶的安全管理檔案。發現重大安全事故隱患的,應當及時上報當地政府和漁業行政主管部門。
第九條 從事漁業生產的單位應當具備法律、法規和本辦法規定的安全生產條件,並符合國家標準或者行業標準、地方標準;不具備安全生產條件的,不得從事漁業生產活動。
第十條 漁業生產單位的主要負責人對本單位漁業安全生產工作履行下列職責:
(一)建立、健全本單位安全生產責任制;
(二)組織制定本單位安全生產規章制度和操作規程;
(三)保證本單位安全生產投入和有效實施;
(四)督促、檢查本單位的安全生產工作,及時消除生產安全事故隱患;
(五)組織制定並實施本單位的生產安全事故應急預案;
(六)及時、如實報告生產安全事故。
漁業船舶所有人應當為漁業船舶配備符合漁業安全生產要求的設備和設施,保障漁業安全生產。
漁業船舶船長對漁業船舶的安全生產承擔直接責任,組織實施航行、生產各項安全作業制度和規程。
第十一條 漁業生產從業人員依法享有獲得安全生產保障的權利,履行安全生產方面的義務:
(一)要求生產經營單位依法辦理工傷保險;
(二)參加安全生產教育和培訓;
(三)了解漁船和作業崗位存在的危險因素以及防範應急措施;
(四)對漁業船舶存在的安全隱患提出改正意見,在安全隱患未排除前,有權拒絕上船作業;
(五)拒絕違章指揮和強令冒險作業,發現直接危及人身安全緊急情況時,可以停止作業;
(六)因生產安全事故受到損害後依法要求賠償;
(七)遵守有關交通、生產安全作業制度和規程,服從管理;
(八)接受安全生產教育和培訓;
(九)及時報告事故隱患和不安全因素;
(十)參加事故搶救和救援;
(十一)法律、法規、規章規定的其他權利義務。
第十二條 漁業船舶應當辦理檢驗、登記手續,並依法取得相關證書後,方可從事漁業生產。
第十三條 漁業船舶應當按照規定配備合格船員。職務船員應當持有有效的適任證書。其他船員應當經過相應的專業培訓,並取得合格證書。證書的取得和頒發按照相關規定實施。
從事海上養殖的人員經安全技能培訓合格後,方可從事海上養殖生產。
第十四條 漁業船舶應當按照規定配備、設定和存放安全生產設備。
海洋漁業船舶應當按照省海洋與漁業行政主管部門規定的標準配備安全生產信息系統通訊終端設備。
第十五條 漁業船舶應當按照規定刷寫和固定船名、船號、船籍港等漁船標識。
第十六條 從事海上作業的漁業船舶應當編隊(組)作業,並保持相互通信暢通。
設區的市、縣(市、區)漁業行政主管部門應當督促有關生產單位根據漁業船舶生產海域,組織漁業船舶編隊(組)生產。
第十七條 漁業船舶航行、作業和錨泊應當遵守《國際海上避碰規則》、國家有關海上交通安全和漁業作業避讓的規定;從事外海生產作業的漁業船舶還應當遵守有關國際公約和我國與鄰國(地區)簽訂的漁業協定。
第十八條 禁止酒後駕駛漁業船舶。漁業船舶航行、系岸或者錨泊時,應當留足值班人員,保證安全和隨時操縱。
禁止漁業船舶超越核定航區、超抗風等級航行或者進行海上作業。
禁止漁業船舶非法載客和從事載貨運輸。
漁業船舶應當安裝、開啟安全生產信息系統通訊終端設備,禁止自行變更安全生產信息系統終端設備內置身份標識,禁止虛假報警等違法使用安全生產信息系統通訊終端設備的行為。
漁業船舶在收到熱帶氣旋、強風等異常天氣信息時,應當根據實際情況或者有關行政主管部門的要求,採取應對措施,駛離受影響區域或者就近返港避風。
第十九條 漁業船舶、設施有下列情形之一的,漁政漁港監督管理機構有權禁止其離港,或者責令其停航、改航、停止作業:
(一)有違反國家有關法律、法規和規章行為的;
(二)處於不適航或者不適拖狀態的;
(三)發生交通事故或者漁業糾紛未處理完畢或者未提供擔保的;
(四)未按照規定配備職務船員和航行、安全設備的;
(五)未向主管機關繳納相應費用,也未提供擔保的;
(六)收到異常天氣信息,應當回港避風而拒不回港,抗風作業的;
(七)有其他妨害或者可能妨害水上交通安全情況的。
第二十條 漁業船舶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不得從事漁業生產:
(一)達到使用年限的;
(二)經修理仍不符合漁業船舶國家、行業和地方相關標準的;
(三)在漁業船舶安全技術檢驗周期內檢驗不合格的;
(四)在檢驗合格有效期屆滿後未參加檢驗的。
第二十一條 各類漁業船舶使用年限規定如下:
(一)海洋鋼質捕撈船舶。
1.長度24米以下的,為16年;
2.長度24米以上45米以下的,為20年;
3.長度45米以上60米以下的,為26年;
4.長度60米以上的,為30年。
(二)海洋木質捕撈船舶。
1.長度12米以下的,為13年;
2.長度12米以上24米以下的,為18年;
3.長度24米以上的,為20年。
(三)海洋玻璃鋼捕撈船舶為30年。
(四)除捕撈船舶以外,其他海洋漁業船舶的使用年限如下:海洋漁業養殖船舶為15年;海洋漁業油船為26年;海洋漁業冷藏運輸、工程和拖駁船舶為29年;海洋漁業科研、科學和執法船舶為30年。
(五)內陸水域漁業船舶在上述同材質海洋漁業船舶使用年限的基礎上延長5年。
第二十二條 從事海洋漁業生產的單位或者船舶所有人,應當辦理漁業船舶保險,並為其僱傭的海上從業人員辦理不低於60萬元的人身保險。
第二十三條 從事海上漁業養殖生產的非船舶交通設施經相關部門檢測合格,配備相應的救生設施、通訊設備後,方可從事漁業養殖生產。
從事海洋漁業養殖生產的漁業船舶應當在養殖證載明的範圍內從事輔助性生產作業。
第三章 應急救援與調查處理
第二十四條 水上搜救中心負責組織、協調、指揮水上搜尋救助工作。
海洋與漁業行政主管部門負責協調漁業船舶水上搜尋救助行動,並對漁業船舶遇險應急提供必要的技術支持。
第二十五條 漁業船舶發生突發事件時,應當立即發出呼救信號,將時間、地點、受損情況、救助要求以及遇險原因等報告水上搜救中心。
遇險船舶的所有人、經營人應當採取措施組織自救。接到報告的水上搜救中心,應當及時組織、協調、指揮救助行動,漁業行政主管部門和相關部門應當積極配合救助行動,接到指令的單位以及船舶應當服從指揮,參與救助。
遇險現場附近的船舶收到呼救信號後,應當在不危及自身安全的情況下,迅速趕赴現場,盡力救助遇險人員和船舶,並將現場情況和本船船名、位置報告有關部門。
第二十六條 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以及鄉(鎮)人民政府應當保證漁業救助資金的投入,不斷提高救助裝備水平和救助能力。船籍港所在地的縣級人民政府,應當對參與救助的單位和個人給予適當補償。
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對積極救助遇險船舶、人員的單位和個人,應當給予表彰和獎勵。
第二十七條 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漁業行政主管部門應當制定和完善漁業生產安全事故應急預案。鄉(鎮)人民政府根據本地區漁業生產情況,制定和完善漁業生產安全事故應急預案。
第二十八條 發生漁業生產安全事故的,應當按照下列規定組成事故調查組進行調查處理:
(一)輕傷或者重傷3人以下的事故,由生產作業單位和船舶所有人進行調查,調查處理情況自事故發生之日起60日內報縣級安全生產監督管理部門和漁業行政主管部門備案;
(二)一次死亡3人以下或者一次重傷3人以上10人以下的事故,由縣級人民政府或者授權同級安全生產監督管理部門負責組織事故調查組進行調查,由縣級人民政府批覆;
(三)一次死亡3人以上10人以下或者一次重傷10人以上50人以下的事故,由設區的市人民政府或者授權同級安全生產監督管理部門負責組織事故調查組進行調查,由設區的市人民政府批覆;
(四)一次死亡10人以上30人以下或者一次重傷50人以上100人以下的事故,由省人民政府或者授權同級安全生產監督管理部門組織事故調查組進行調查,由省人民政府批覆;
(五)一次死亡30人以上或者一次重傷100人以上的事故,及時上報國務院調查處理。
第二十九條 漁業生產安全事故調查組應當自事故發生之日起60日內提交事故調查報告;特殊情況下,經負責事故調查的人民政府批准,提交事故調查報告的期限可以適當延長,但延長的期限不超過60日。
第三十條 漁業生產安全事故調查組應當按照國家的有關規定,履行事故調查職責,形成事故調查報告。
事故調查報告應當附具有關證據材料,事故調查組成員應當在事故調查報告上籤名。
第三十一條 漁業生產安全事故調查組在事故調查中有權向發生事故的漁業生產單位、個人和相關部門了解情況,調取相關資料。任何單位和個人不得阻擾、干涉事故調查組依法進行的事故調查工作。
第三十二條 漁業行政主管部門應當定期統計分析所屬漁業船舶、本行政區域內和管轄海域內發生的漁業生產安全事故情況,及時向本級人民政府和上一級漁業行政主管部門報告。
第四章 法律責任
第三十三條 違反本辦法規定的違法行為,其他法律、法規、規章已有處罰規定的,按照其規定進行處罰。
第三十四條 船舶所有人未為漁業船舶配備使用符合漁業安全生產要求的設備和設施的,由漁政漁港監督管理機構責令改正,並處以5千元以上1萬元以下罰款。
第三十五條 漁業船舶違反第十九條規定情形,繼續從事漁業生產的,由船舶所有人和船長承擔直接安全生產責任。
第三十六條 違反本辦法,有下列行為之一的,由漁政漁港監督管理機構責令改正,並處1千元以上5千元以下罰款:
(一)漁業船舶船長未組織實施航行、生產各項安全作業制度和規程的;
(二)漁業船舶未按照規定配備和使用安全生產信息系統通訊終端設備的;
(三)漁業船舶自行變更安全生產信息系統終端設備內置身份標識的;
(四)漁業船舶未按照規定刷寫和固定船名、船號、船籍港等漁船標識的;
(五)漁業船舶系岸或者錨泊時,未留足值班人員,不能保證隨時操縱的;
(六)從事海上漁業養殖生產的非船舶交通設施未配備和使用相應的救生設施、通訊設備的。
第三十七條 拒絕、阻礙漁業行政主管部門工作人員依法執行公務,應當給予治安管理處罰的,由公安機關依照《中華人民共和國治安管理處罰法》有關規定處罰;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
第三十八條 漁業行政主管部門工作人員,在安全監督管理工作中濫用職權、徇私舞弊、玩忽職守的,由其所在單位或者上級主管機關給予行政處分;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
第五章 附則
第三十九條 本辦法下列用語的含義:
(一)第十二條所稱相關證書,包括船舶技術證書、航行簽證簿、船舶國籍證書、船舶登記證書、船舶電台執照、養殖許可證、捕撈許可證、船舶戶口簿和船民證等證書。
(二)第十三條所稱職務船員,包括船長、輪機長、駕駛員、輪機員、電機員、無線電報務員、話務員等。
(三)第十四條所稱安全生產設備,包括消防、救生、通信、助航、號燈、號型、聲號、旗號等設備。
本辦法中所稱“以上”含本數。
第四十條 本辦法自2012年7月1日起施行。
地方規章(類別)
答記者問
《江蘇省漁業安全生產管理辦法》(以下簡稱《辦法》)已於2012年5月30日經省人民政府第93次常務會議討論通過,自2012年7月1日起施行。《辦法》實施一個多月以來,我市漁業管理部門結合《辦法》的實施,在加強漁業安全生產管理,防止和減少漁業生產安全事故,保障漁業生產者人身和財產安全,促進漁業經濟健康發展等方面取得了哪些成效?記者就此採訪了市農委主任徐守春。
問:徐主任,請介紹一下我省頒布《江蘇省漁業安全生產管理辦法》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答:近幾年來,我省漁業安全生產事故,特別是海洋漁業安全生產事故屢有發生,給廣大漁(農)民生命財產帶來重大損失,影響了全省漁業經濟健康發展。為了有效防止和減少漁業生產安全事故發生,保障漁業生產者人身和財產安全,促進漁業經濟健康發展,省政府根據《漁業法》、《安全生產法》等法律法規,結合全省實際,制定出台了《江蘇省漁業安全生產管理辦法》,並於2012年7月1日正式施行。該《辦法》是抓好漁業安全生產的重要依據,將有利於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促進全市漁業經濟持續發展,有利於更好地保障廣大漁(農)民生命財產安全,有利於防止和減少漁業安全生產事故發生。為此,我們一定要牢固樹立“以人為本、科學發展、安全第一”的理念,把做好漁業安全生產工作作為落實科學發展觀的重要任務來抓,作為服務廣大漁(農)民的大事來抓。
問:我市漁業安全生產面臨的形勢是怎樣的?
答:我市漁業安全生產總體形勢平穩,已連續10年無漁業安全生產死亡事故發生,連續7年受到省海洋與漁業局的表彰。
問:請結合《江蘇省漁業安全生產管理辦法》實施一個多月以來的情況,談談《江蘇省漁業安全生產管理辦法》對我市漁業安全生產產生的積極作用。
答:《江蘇省漁業安全生產管理辦法》實施一個多月以來,我市認真貫徹落實《江蘇省漁業安全生產管理辦法》,專門召開全市漁業安全生產工作會議,深入解讀《江蘇省漁業安全生產管理辦法》重要內容,對漁業安全生產責任制落實、漁船管理、應急救援、事故處理等方面的規定事項進行了說明,並部署了近階段我市漁業安全生產重點工作。同時,通過宣傳,進一步提高我市漁業從業者對安全生產重要性的認識,更加明確了各級政府、漁業主管部門、生產單位和船主的各自責任,對於做好下一步漁業安全生產工作,鞏固我市漁業安全生產良好態勢,發揮了積極作用。
相關報導
《江蘇省漁業安全生產管理辦法》於2012年5月30日經省人民政府第93次常務會議討論通過,自2012年7月1日起正式施行。以省政府規章出台漁業安全生產相關管理辦法,是江蘇安全生產工作的重要創新。
《辦法》規定,漁業船舶所有人應當為漁業船舶配備符合漁業安全生產要求的設備和設施,保障漁業安全生產。漁業船舶船長對漁業船舶的安全生產承擔直接責任,組織實施航行、生產各項安全作業制度和規程。漁業船舶應當按照規定配備、設定和存放安全生產設備。海洋漁業船舶應當按照省海洋與漁業行政主管部門規定的標準配備安全生產信息系統通訊終端設備。《辦法》特別規定,禁止酒後駕駛漁業船舶。漁業船舶航行、系岸或者錨泊時,應當留足值班人員,保證安全和隨時操縱。
《辦法》還規定,從事海洋漁業生產的單位或者船舶所有人,應當辦理漁業船舶保險,並為其僱傭的海上從業人員辦理不低於60萬元的人身保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