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月(杜甫的五言律詩)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4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江月是唐代著名詩人杜甫羈旅途中所作的一首古詩,用典含蓄蘊藉,表達了濃厚的思念之情。

基本介紹

  • 作品名稱:江月
  • 創作年代:唐代·大曆元年
  • 作品體裁:五言律詩
  • 作者:杜甫
作品原文,作品鑑賞,作者簡介,

作品原文

江月
杜甫
江月光於水,高樓思殺人。
天邊長作客,老去一沾巾。
玉露團清影,銀河沒半輪。
誰家挑錦字,滅燭翠眉顰。

作品鑑賞

作者以江月之景起筆,月光蕩漾於江水之上,詩人在高樓上遠望,頓時勾起心中無限愁思。這份愁思只因詩人是天邊羈旅之客,漂泊已久,如今年華老去,仍舊未歸,身世浮沉,無可寄託,只有悵然涕下。再看月景,一團一團皎潔的秋露在月光的照耀下明滅可見,在如此月光下,獨守空閨的思婦也一定在思念著遠方的人兒,挑罷殘燭,又怎能不對著這一輪明月頻頻蹙眉呢?詩前四句自述羈旅之感,後四句推開說離婦之情,全詩籠罩的是濃濃的思愁。

作者簡介

杜甫(712年—770年),字子美,自號少陵野老,唐代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與李白合稱“李杜”。原籍湖北襄陽,後徙河南鞏縣。為了與另兩位詩人李商隱杜牧即“小李杜”區別,杜甫與李白又合稱“大李杜”,杜甫也常被稱為“老杜”。
杜甫少年時代曾先後遊歷吳越和齊趙,其間曾赴洛陽應舉不第。三十五歲以後,先在長安應試,落第;後來向皇帝獻賦,向貴人投贈。官場不得志,親眼目睹了唐朝上層社會的奢靡與社會危機。天寶十四載(755年),安史之亂爆發,潼關失守,杜甫先後輾轉多地。乾元二年(759年)杜甫棄官入川,雖然躲避了戰亂,生活相對安定,但仍然心繫蒼生,胸懷國事。創作了《登高》《春望》《北征》《三吏》《三別》等名作。雖然杜甫是個現實主義詩人,但他也有狂放不羈的一面,從其名作《飲中八仙歌》不難看出杜甫的豪氣乾雲。
杜甫的思想核心是儒家的仁政思想,他有“致君堯舜上,再使風俗淳”的宏偉抱負。杜甫雖然在世時名聲並不顯赫,但後來聲名遠播,對中國文學日本文學都產生了深遠的影響。杜甫共有約1500首詩歌被保留了下來,大多集於《杜工部集》。
大曆五年(770年)冬,杜甫病逝,時年五十九歲。杜甫在中國古典詩歌中的影響非常深遠,被後人稱為“詩聖”,他的詩被稱為“詩史”。後世稱其杜拾遺、杜工部,也稱他杜少陵、杜草堂。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