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口碼頭

江口碼頭

江口碼頭位於泉州古城東南的晉江北岸,是泉州這一宋元中國的世界海洋商貿中心運輸網路的代表性遺產,與真武廟同為泉州重要內港法石港的珍貴遺存,是城郊連線古城的水路碼頭,也是連線泉州港出海口的重要轉運碼頭,反映了內港碼頭的功能構成和使用方式,其古船遺址佐證了宋元泉州的造船技術。

2005年被列為泉州市級文物保護單位,2006年升格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2021年7月25日,泉州:宋元中國的世界海洋商貿中心”由第44屆世界遺產大會審議通過,成功被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成為中國第56處世界遺產,江口碼頭是22處代表性古蹟遺址之一。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江口碼頭
  • 保護級別: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 別名:泉州江口碼頭
  • 文物的單位:世界遺產 
歷史沿革,發掘時間,主要景點,歷史意義,

歷史沿革

 宋元時期,泉州港是“梯航萬國”的東方名港。往來於泉州港的眾多中外船舶中,有不少溯晉江而上,抵達泉州城郊的重要內港法石港,在漲海聲中裝卸吞吐、通商貿易。法石港內的美山、文興、聖殿、廠口和富美等十多個碼頭,百貨山積、帆檣如林,是泉州城內通過晉江水系、連線泉州港出海口的重要轉運碼頭。如今,只有文興碼頭、美山碼頭有跡可循,它們被合稱為江口碼頭。

發掘時間

2003年5月15日—6月2日,福建省博物院考古所、豐澤區文化發展中心組成考古隊,對文興、美山碼頭進行搶救性考古發掘,發掘了近400平方米的面積,發現了宋元時期的青白、醬釉瓷片等出土文物。考古結束後,相關單位對碼頭構件進行歸安,形成一個遺址保護展示工程。

主要景點

文興、美山碼頭位於宋代法石港港區內,是泉州城內通過晉江水系、連線泉州港出海口的重要轉運碼頭。《泉州文興、美山古碼頭髮掘報告》指出,它們是泉州港眾多碼頭(渡頭)的其中兩個。泉州市文物保護研究中心原主任陳鵬鵬說,根據發掘的情況推測,兩個碼頭自宋代建構以來,一直沿用到清代,或可說明在清代以前均處於統一的船舶管理背景下。
文興碼頭
文興碼頭由花崗岩構築而成,呈南北走向,從江岸自上而下延伸至江底,為石結構斜坡階梯式的駁岸碼頭,是古泉州沿江的集群商業碼頭之一。碼頭上,“站立”了千年的寶篋印經塔,是宋代遺留下來的鎮風塔。江口碼頭與真武廟文物保護所工作人員張章明介紹,來往的船把它當作泉州灣引導航向的航標之一,也有船員出航前來這裡祈求航行平安,頗具特色。
美山碼頭
美山碼頭現存部分長約30米、寬約20米,墩台東西兩側各有一條南北走向的斜坡石路,分別向南北延伸至江中;墩台的基礎由下而上漸次內收,外側壁呈斜狀,適合晉江江水高潮位時停泊吃水較深的大型船舶。陳鵬鵬介紹,宋代時,船戶們到河北、山東、江蘇、長江流域販送棉花、木材等,也到廣東高州運載大米來泉州。明正德年間(1506—1521年),晉江人陳腆在廣東高州任太守,極力鼓勵高州商人販運大宗米谷入泉州港貿易,在美山設“高州會館”,以接應過往商客。

歷史意義

文興、美山碼頭是蘊含著“泉州:宋元中國的世界海洋商貿中心”歷史重要信息的實物例證之一。要論證這一點,必得說一說兩個碼頭所在地——法石。
1、阿拉伯商人足跡
  法石交通便捷,上溯溜石、廠口(約五公里)可抵泉州城,下經蟳埔、後渚出岱嶼門,可泛海出洋貿易,既是一處天然通商良港,又是後渚港通往泉州城的繁華集鎮。南宋淳熙年間(1174—1189年),法石是泉州重要的海防要塞,官府於此駐兵戍守,以捍衛城郡安全。時任泉州太守的真西山,曾在法石設定法石寨,“造大戰船、添置水兵”,做到“內足以捍州城,外足以扼海道”,成為泉州左翼水軍的三大要塞之一。
  法石曾是阿拉伯商人的集居之地。執掌泉州市舶司的阿拉伯人蒲壽庚,私屬海舶甚多,經營海外貿易數十載,曾在府城東北三十六度海岸(即今法石寶覺山上)建“海雲樓”,以瞭望遣發海外之船進出。“此舉是沿襲了波斯商人常在海岸高處建南樓、以望海舶的傳統做法。”他介紹,其兄蒲壽晟,曾隱居法石一帶,建造了雲麓花園,1978年在其園中發現的一方“曲水流觴”石刻證據。雲麓村民仍世世代代因襲祖輩種花傳統,特別是種植阿拉伯國家傳入的素馨花、茉莉花等異國花卉,用花和香料來敬奉祖先。現在法石及其附近村落的金、丁、郭、蒲、卜諸姓,多為阿拉伯後裔。
 在美山天妃宮附近,有一處金厝山曠地叫西墓園,發現不少阿拉伯風格的石墓蓋,陳鵬鵬認為是宋元僑居法石的阿拉伯族葬地。1956年,法石天堂宮、天堂井附近發現用漢文、波斯文兩種文字書寫的“元郭氏世祖墳塋”,其先祖為阿拉伯人——伊本·庫斯·德廣貢納姆。“一個地方發現這么多的海外交通遺物,正是當時大批阿拉伯人航海來泉經商貿易、聚族而居法石的實物見證,而文興、美山碼頭是法石港的重要碼頭,許多阿拉伯人從這裡走入泉州古城。”
2、海道建置管理
在海道建置管理上,法石明初設河泊所、清初設汛管理石獅、塘市等十二汛;清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施琅將軍請設海關。根據記載,泉州有稅口十處,法石海關口算其一,一直到抗日戰爭期間,因敵機轟炸,稅口才停止行政職能。
3、重要造船場所
 江口碼頭作為“泉州:宋元中國的世界海洋商貿中心”重要文化載體之一,處處有跡可循。
 明清時期,法石人外出泛洋經商貿易的比比皆是。以西班牙銀幣為例,自20世紀70年代以來,法石出土多批明清時期流入中國的西班牙銀幣:1974年在坂頭村聖殿宮腳礦地掘出窯藏的、刻有“1779”字樣、系西班牙國王查理三世銀元的148枚銀幣;1977年、1979年,在建東海糧站倉庫先後發現61枚、38枚;1984年出土一批達二三百枚之多。“這些銀幣,正是法石航海貿易繁盛的見證,也是對當時舉世矚目的大帆船貿易歷史的很好說明。”
  宋元兩代,泉州是中國沿海最重要的造船基地之一,法石承擔著部分造船任務。聖殿、文興、長春、美山都是當時造船的場所,當地仍有地名沿稱造船巷、打帆巷等。據已故的吳清潭先生調查,清乾隆年間,法石十八戶船戶敬贈長春天妃娘娘一支華蓋,船戶陳阿婆擁有的商船船桅和家中的筷子一樣多,當地百姓用“大厝磚仔壁,商船十八隻”來形容船商的富庶。
  古船遺存,佐證了宋元泉州的造船技術。1976年中國農業銀行東海營業所挖掘水井時,挖出了類似船板的松木。1982年中國科學院、自然科學史研究院、泉州市文物管理委員會、泉州海外交通史博物館經實地調查後,決定聯合對此古船進行發掘,“我當時也參與了這項考古工作。”陳鵬鵬說,經過4個月的發掘,共清理出古船後部的四個艙位,出土一批船舶構件和遺物後,又把船體重新覆蓋了。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