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況
永陵鎮位於東經128度18分,北緯41度43分,屬遼寧省東北部
新賓滿族自治縣中部。是清王朝的發祥地,滿族的故鄉,擁有以世界文化遺產
關外三陵之首——
清永陵和全國AAAA級景區清朝第一都城——
赫圖阿拉城為代表的豐富的人文自然景觀,是全國歷史文化名鎮,全國重點鎮。全鎮地域面積525.07平方公里,耕地面積5.8萬畝,山林面積達58萬畝,轄25個行政村、龍崗、鳳儀、東鋼三個城鎮社區,3個國營林場。全鎮4.2萬人口中,其中農業人口2.9萬人,滿族人口占75%,被譽為“中華滿族第一鎮”。
歷史沿革
永陵鎮歷史悠久,早在新石器時代就已有人居住。據史料記載,燕、秦時期歸遼東郡轄,漢、晉隸玄菟郡;唐隸安東都護府;遼屬東京道;金屬瀋州照德郡;元屬瀋陽東境;明屬建州衛;明萬曆四十四年(1616年),建州衛都督努爾哈赤在今永陵鎮東南約4公里的赫圖阿拉城建立大金國。崇德元年(1636年)清太宗
皇太極封赫圖阿拉城為興京,並開始修建興京陵。清順治十六年(1659年)尊興京陵為永陵(滿文轉寫:enteheme munggan)。清康熙九年(1670年)以後,先後設定的掌關防衙門、興京副都統衙門永陵總督、興京協領等機構分別建於今鎮轄後堡、西堡村及赫圖阿拉城內。
1964年設鎮建制,沿史以“永陵”命名。永陵鎮是一個充滿著濃厚歷史文化氣息的古鎮:鎮域面積525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多而集中地分布著清前時期的文物古蹟,各級文物保護單位達48處。清朝12座帝陵中營建時間最早的“第一陵”---清永陵建築群及其環境至今保存原貌。清永陵由下馬碑、前宮院、方城、寶城、省牲所等部分組成,總占地面積為一萬一千多平方米,號稱清朝關東第一陵;努爾哈赤登基建元稱汗的後金第一都城---赫圖阿拉城一些古建築仍可見當年風采。
赫圖阿拉城分為內外兩城,方圓十里。城垣由土石雜築。外城駐紮著
八旗精銳部隊,建有點將台、校場等,外城內、內城外建有駙馬府,內城建有汗宮大衙門、八旗衙門、關帝廟、城隍廟、啟運書院、文廟等。清代以後,還建有協領衙門、理事通判衙門等。該城曾居住人口十萬餘眾,辟有十里商賈鬧市,屋宇堂皇,文化昌盛,被譽為清代第一都城;努爾哈赤所建七大廟之列---皇寺,至今保存著順治十五年重建顯佑宮時的赦建碑和500年
古榆等等。古鎮還繼承、保存著具有濃厚滿族特色的
非物質文化遺產,像滿族傳統的音樂、舞蹈、服飾、工藝品、文學作品以及婚嫁禮儀、民族食品、民族體育與遊戲等民俗風情,而鎮內古樸、肅穆的建築風格,更給古鎮增添了古香古色的獨特韻味。
行政區劃
永陵鎮,人口4.03萬,面積515.8平方千米,轄3個社區居委會:鳳儀、龍崗、東鋼;25個村委會:西堡、團結、紅旗、前進、蔬菜、後堡、頭道砬子、錯草、赫圖阿拉、二道、金崗、色家、那家、李家溝台、腰堡、頭道堡、嘉禾、驛馬、五道堡、夏園、羊祭台、大和睦、下房子、陡嶺、永陵朝鮮族村。
地形地貌
新賓地貌類型屬於構造侵蝕的中低山區,以長白山系龍崗山脈為主體,境內峰巒疊嶂,山丘超伏,平均海拔492米,其中,蘇子河出口最低處海拔123.8米,鋼山最高海拔1346.7米,相對高差1218.4米。地勢由東北向西南傾斜,地面坡度3°~8°,溝壑密度0.38千米/平方千米。
氣候特點
新賓境內屬北溫帶季節性大陸氣候,一年四季分明,氣候宜人,雨量充沛,年平均降雨量在750--850毫米,在無霜期150天左右。
水文狀況
新賓境內橫貫全縣九個鄉鎮的最長河流是縣境內流長119公里的
蘇子河。蘇子河:又稱南蘇河。原來滿語稱“蘇克索護畢拉”。“蘇克索護”是滿語“魚鷹”的意思;“畢拉”是河的意思。滿族先民漁獵時期,這條河上捕魚的魚鷹(即鶚或鸕鶿的俗名)很多,因而得名,沿著這條河自東向西的流向兩岸,有許多滿族村。除此之外,縣境內巨流河、富爾江、太子河兩岸還有大約30%的村落分布。
旅遊景點
覺爾察城
覺爾察城位於新賓滿族自治縣永陵鎮南半公里,建於明嘉靖年初。是明代建州女真寧古塔城之一。寧古塔是滿語,漢語的意思是六祖。六祖城滿語稱為寧古塔,意為六處的意思。六祖是努爾哈赤曾祖福滿所生的六個兒子,長子為
德世庫、次子劉闡、三子索長阿、四子即努力爾哈赤的祖父覺昌安、五子包郎阿、六子寶實。六子俗稱六王,亦稱六祖,他們各立城寨,分居六處,大爺建了
覺爾察城(河南村),二爺建了阿哈伙洛城(阿伙洛村),三爺建了和洛噶善城(羅家堡村),四爺建了
赫圖阿拉城(老城村),五爺建了尼瑪蘭城(頭道堡村西北),六爺建了章甲城(網戶村南)。形成了軍事拱衛上的倚角之勢,對抗外來的侵襲。
按照當時女真人的習俗,兒子成年後必須與父親分居另過,福滿的長子德世庫當時就來到這稱作覺爾察的地方,建築城寨。該城北臨蘇子河,東依陡峭的山崖,南對險峻的陡坡,西連山崗。山城可控制南、東、西三路交通要道。從遺址上看,工程規模浩大,可見當時大祖德世庫曾動用了大量的人力與物力,付出很大的心血和代價。在覺爾察城,城主德世庫以酋長的身份管束地方事務,組織修城、築路和祭祀活動,從事狩獵和採集,發展農業生產,進行關市貿易活動,使他的部族很快強盛起來。德世庫是一個中型奴隸主,生活比較富裕,但不知什麼原因,他沒有承襲父親福滿建州左衛都督的職務。福滿的六個兒子強盛起來後,自稱“六貝勒”,德世庫也稱貝勒,但他一生並沒有受過明朝的正式封爵,明廷只把他看成是“舍人”。他生有三子,長子素赫臣次子譚圖,三子尼揚古。在覺爾察城,我們可以從中看到女真人的足跡。他們來到蘇子河畔、煙筒山下僅僅百餘年時間,就跨越了氏族社會、奴隸社會,迅速進入了封建社會,並成為清代一統天下的主人。女真社會的飛躍發展,向人們提供了一個古代民族由後進走向先進,並迅速發展的難得先例。
覺爾察城得到重點保護。城內主要景點有小長白山、前年古井、女真族老遺址、千年古墓、女真祭祖堂、德世庫遺址、老君真人堂、狩獵木屋等。
佛阿拉城
位於新賓滿族自治縣境內,該城是努爾哈赤於1587年(明萬曆十五年)創建的,分套城、外城和內城三層,內城中又設木柵,柵內是努爾哈赤的住所,內城有百餘戶,都是努爾哈赤的親屬,外城住著八旗貴族,城外有400多戶居民,是八旗兵丁。1595年(明萬曆二十三年),努爾哈赤在這裡受明封為“龍虎將軍”。舊老城中的汗王殿等遺址還可以看到。
“佛阿拉”為滿語,“佛”漢譯是陳舊的意思,“阿拉”是低矮或平頂的山崗,佛阿拉城即舊城。1621年,後金遷都遼陽,築東京城。與東京城對稱,赫圖阿拉城稱為老城,而佛阿拉城為舊老城。
佛阿拉城位於新賓縣永陵鎮
二道村。明正統初年建州女真人李滿柱修築此城以局。明朝宮方稱為“建州老營”,於明成化年間曾兩次被毀。
清太祖努爾哈赤在起兵統一建州女真的過程中,為興基立業,於1587年在“建州老營”的廢址上建築起城池宮室。
佛阿拉城建有外城、內城、柵城(套城)三層。經考古調查:外城、城牆周長5660米,其中:純人工築為3390米,設門五座,分別與個路相對,設在低矮的隱蔽溝谷之中。外城牆上建有巡城小路。內城牆採用土石壘築,長960米。內、外兩道城牆的基礎都按山形地勢走向建築,均呈不規則形。木柵內居所主要有兩處。一處是“奴酋”努爾哈赤居址,一處是“小酋”舒爾哈齊居址。努爾哈赤的居地處在佛阿拉台地正中最高處。有門七道,柵牆正中有磚牆一道,將柵牆均勻地分成東西兩院。磚牆正中開道大門,門樓上蓋青瓦,北段中心開門,亦蓋青瓦。木刪城的東院,有房屋六棟二十餘間,多為磚瓦房。“客廳”在東院正中,其西北是“鼓樓”。“行廊”有兩處,一在客廳東,八間,一在客廳南,三間。客廳是努爾哈赤處理公務,接待賓客和祭天、祭神之所;鼓樓是專司晨暮報聞,以禮樂迎送努爾哈赤出入柵城之外,而行廊則是招集臣屬議事飲宴的地方。西院有建築九所。也是二十餘間,其中有樓三座。西院的主體建築是努爾哈赤“常居”之寢宮,坐落在西院中央共三間磚瓦房。此外還有神殿、閣台、樓閣等。樓宇最高為三層。
努爾哈赤以佛阿拉城為基地,一面東征西討,統一諸部,一面又充分利用這裡良好的自然條件優勢,修武備,重農耕,立四旗,創滿廣,為建立後金政權,並為以後躍進遼瀋打下基礎。1603年,努爾哈赤遷都赫圖阿拉城,現僅有遺址。
和睦森林公園
和睦森林公園位於新賓滿族自治縣永陵鎮,為省級森林公園。位於撫順東南,距市區90公里南距新賓赫圖阿拉城10公里,西距猴石森林公園15公里,這裡的山是
長白山系龍崗山脈。園區總面積20300畝,景區狹長7.5公里,平均海拔530米,最高峰楊木頂的海拔達1019.2米。園區內野生動植物資源極為豐富,生長在這裡的動物有80餘種,植物有500餘種。
整個公園由山門、賓館、望景台、迷宮、水庫風景區、碾子溝風景區、石棚溝風景區、大楊木溝風景區、神樹溝風景區組成。建有寺廟、長廊、涼亭、別墅區、木屋區、歌舞餐廳、憩林區、購物中心等。其中和睦森林公園賓館是新賓境內唯一一座位於景區內的二星級賓館,可以為遊客在觀光遊覽之餘提供溫馨舒適的服務。是理想的旅遊度假之處。
清代陵寢
永陵是最早的清代陵寢,建於明萬曆二十六年(1598年),原名興京陵,順治十六年(1659年)改稱永陵。永陵位於新賓永陵鎮的西北一公里處,前臨
蘇子河,後倚啟運山,占地一萬平方米。這裡埋葬著努爾哈赤的六世祖孟特穆(衣冠冢)、曾祖福滿、祖父覺昌安、父塔克世、伯父禮敦和叔父塔察偏古等。陵園由前院、
方城、寶城組成,形制與瀋陽福陵、昭陵相同,四周繞以繚牆。前院南面正中為正紅門,硬山式建築,面闊三間,是覆黃琉璃瓦,垂脊有獸,梁枋彩繪。門內建四祖功德亭.亭內立“肇祖原皇帝”、“興祖直皇帝”、“景祖翼皇帝”、“顯祖宣皇帝”石碑四通。兩側有茶膳房、滌器房、齊班房、祝班房等建築。碑亭之北是方城。方城的南門稱為啟運門。啟運門為歇山式建築,面闊三間,黃
琉璃瓦頂,門內兩側各有一座鑲嵌著五彩蟠龍的灰瓦頂袖壁.進入啟運門正中即是啟運殿,建在長方形的月台之上,內設暖閣、寶床、寶座、神牌及五供。
東西兩側有配殿。西配殿前有焚帛亭。啟運殿的後面就是寶城了。墳冢分為上下兩層、東西排列。第一層檯面上左葬
禮敦、右葬塔察偏古;第二層檯面上,正中葬福滿,兩側葬覺昌安、塔克世,孟特穆葬在福滿的東北側。寶城的前部還有“神樹”及環繞神樹木的琉璃螭壁。永陵在清初三陵中規模最小,但其始建年代最早,經過全面修繕,面貌已煥然一新,金頂紅牆在綠樹掩映之下,顯得更加金碧輝煌。
赫圖阿拉
歷史
走進新賓縣永陵鎮的赫圖阿拉,就感覺到一種強烈的歷史氛圍——這裡炫耀著滿清王朝創業者的輝煌功績,也凝聚本世紀初屈辱的滄桑。
赫圖阿拉在史學界被稱為“清王朝第一都城”,為清太祖努爾哈赤所築,城池依勢築在一條東西走向的山崗之上。清王朝入關之後,赫圖阿拉被稱作興京,設專職人員守護。但在日俄戰爭中,沙俄軍隊把它破壞殆盡,原來的風貌蕩然無存。所看見的一切,都是當地政府重新修復的。在赫圖阿拉城中,還可見到保留有滿族特色的民居:茅草編成的尖屋頂,泥土壘成的牆,南北對搭的火炕,木頭製成的籬笆牆,還有院中那根神秘的"索倫桿子"。當問起”索倫桿子“的來歷時,滿族老人慢悠悠的講起了傳說。老罕王努爾哈赤青年時給遼東總兵李成梁作僕役,
李成梁看出他日後必定反明,於是想殺掉他。老罕王事先得到訊息就逃跑了,李成梁派兵追殺。眼見就要追上了,這時一大群烏鴉從天而降,落遍了老罕王全身。追兵以為是一棵樹,沒有理會。老罕王得以活命。為了感謝烏鴉的救命之恩,他統一滿族各部之後,便讓全民族每家立一根高木桿,上面掛一個方斗,盛上糧食餵烏鴉。這就是滿族民間流傳的“索倫桿子”的由來。
在赫圖阿拉,走到任何一塊土地上,都會聽到關於滿族的動人傳說,每一位老人都有一大串“老罕王”努爾哈赤的神奇故事等待人去發掘,去傾聽。
地方特產
蕨菜,是多年生草本植物,營養豐富,可直接炒食,與肉炒食,味美可口,營養豐富。蕨菜含有碳水化合物、蛋白質、脂肪、胡蘿蔔素、維生素C和多種礦物質,具有潤肺理氣,補虛舒絡,清熱解毒的功效。
特色美食
波浪葉餅
波浪葉餅是撫順地區滿族居民倍受喜愛的傳統時令食品。每逢四、五月份,山青水綠,採摘鮮嫩的水
芹菜,用開水炸後切碎,拌以豆葉、粉頭為餡,再用
高粱米水面做皮,外包嫩柞樹(大葉柞)蒸食,這就是人們俗稱的“波浪葉餅”既可嗅得柞葉的芳香,又品嘗到水芹的清香,更使人們增加了食慾感。
蛤什蟆蛤什蟆又稱
中國林蛙。林蛙尤以遼東及撫順山區的個大、肉肥、油多而著稱。林蛙肉味鮮美,營養豐富,肥而不膩,“林蛙油”又是珍貴的壯體健身的滋補品,因此,當做客到山區能有
林蛙打個牙祭,那當屬貴客、稀客的待遇了。
蛤什蟆的食法主要有三,一是醬燜蛤什蟆。做法是:將3年生以上的鮮活“母抱”蛤什蟆(如母抱少,也可以加些“公狗”蛤什蟆,其美味不減),洗淨後用開水燙死,放入由適量大醬和調料爆鍋的大勺或炒鍋里,再加入少許水蓋嚴燜鍋,待水乾後就可盛出食用了。二是取用“林蛙油”(雌性林蛙的
輸卵管),泡製蛤什蟆羹食用,更有滋補、強身、壯體功效。三是用農村柴火燒食,味美可口,更有一番返祖歸真的特殊風味。
豆面卷子
餑餑蘸豆面。滿族有一傳統麵食叫
豆面卷子,亦稱
豆面餑餑。祭神時多以此為供品。豆面卷子的作法:將
黃米以水浸泡後磨成面,合勻,擀成薄片,入鍋蒸熟,再將黃豆炒熟磨成面,均勻撒於其上,捲起後以刀切成1-2寸長的卷子,其色金黃,食之粘且香。豆面卷子的作法來源於餑餑蘸豆面的吃法。
治安工作
撫順市新賓滿族自治縣永陵鎮下房子村自然屯多、居住分散,村里在治安防範工作中採取了相應的措施,強化治安防範工作力度。一是建立健全村三級矛盾糾紛排查調處網路,明確目標落實責任。每個村民小組建立調解小組,每10戶村民建立民調中心戶,設中心戶長1人。二是建立“一辦三會”,即村有綜治辦,並專設調委會、治保會、幫教會,組織健全。三是普法和依法治村工作紮實有效,依託“一辦三會”和中心戶長等相關組織積極開展法律進村、入戶活動,村有法律服務工作站,組有法治宣傳員,戶有法律明白人,村民法律素質不斷提高,學法、守法、用法尉然成風。
這裡連續6年沒有治安案件、刑事案件發生,2006年被授予省級民主法治示範村、省級文明村、省公安廳治安示範村、“五個好”黨支部等光榮稱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