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永定門
- 地理位置:北京市東城區
- 開放時間:全天
- 門票價格:免費
- 著名景點:永定門城樓 永定門公園
- 始建年代:明嘉靖三十二年(1553年)
- 拆除時間:1957年
- 復建時間:2004
- 所屬國家:中國
- 所屬城市:北京市
- 適宜遊玩季節:四季皆可
行前必讀,景區動態,景區介紹,關鍵信息,歷史沿革,明代石匾,城門規模,修建歷史,重建,初建,增建,城門現狀,主要景點,知名戰役,交通信息,
歷史沿革
永定門始建於明嘉靖三十二年(1553年),寓意為“永遠安定”。城樓為兩層,面闊五間(24米),進深二間(10.5米),綠琉璃剪邊灰筒瓦重檐歇山頂。城樓下為城台,前為1544年增建的瓮城,東西寬42米,南北深36米。
清乾隆三十二年(1767年)永定門重建,將城台加高至26米,重建瓮城,在瓮城正面增建單層箭樓(辟兩層箭窗)。箭樓規制甚小,面闊僅三間(12.8米),進深一間(6.7米),單檐歇山頂灰瓦。瓮城為方形,東西寬42米,南北深36米,外側兩端抹為圓角。箭樓辟兩層箭孔,南面每層7個,東西每層3個。箭樓城台下辟單孔券門。
上世紀50年代,面對城市建設與古城保護的矛盾,認為北京古城“完全是服務於封建統治者的意旨”(引自1953年11月,《改建與擴建北京市規劃草案的要點》)之說占了上風。故從1950年始,永定門瓮城城牆被陸續拆除。1957年,又以妨礙交通和已是危樓為名,將城樓和箭樓拆除。
明代石匾
復建後的永定門,其石匾是仿照明代石匾原樣雕制的1644年,滿清建都北京之後,曾將北京各城門上用漢文題寫的明代匾額撤下,改用滿、漢兩種文字題寫的匾額。辛亥革命推翻清朝之後,民國初期的內務部總長朱啟鈐請杭州名士邵章先生為北京各城門重新題寫了漢文名稱,並製成石匾鑲嵌。成書於1931年的《燕都叢考》記述,“今日各門之額,皆邵君之書也。”隨著北京城門的陸續拆除,邵章先生題寫的匾額大多失落無存,只有正陽門箭樓的門洞上方仍嵌有一塊。而明代城門的匾額原件,更是如鳳毛麟角,難得一見。
2003年,在先農壇北京古代建築博物館門口的一株古柏樹下,發現了明代原配的永定門石匾。此事2003年8月22日的《北京青年報》曾有報導。這塊石匾,長2米,高0.78米,厚0.28米,楷書的“永定門”三字沉雄蒼勁,保存完好,是明嘉靖三十二年(1553年)始建永定門時的原件。如今復建的永定門,門洞上方所嵌石匾的“永定門”三字,就是仿照這塊石匾雕刻的。
城門規模
修建歷史
重建
2004年重建。北京人都知道,老北京城分為內城、外城,原有“內九外七”共16座城門。但是自從民國時期開始拆除部分城門、解放初期為了改善道路交通又拆除大部分城門以來,北京內城原有的9座城門,只余正陽門城樓、箭樓、德勝門箭樓,北京外城原有的7座城門,則無一遺存。
明永樂十八年建成的北京城,平面輪廓呈正方形,只有9座城門 。
明洪武元年(1368年)八月初二,明太祖朱元璋派遣的大將軍徐達攻占元大都,將元大都改稱為“北平府”。為了縮短防線,以防元朝殘餘勢力反撲,徐達下令將大都北面的城牆向南退後5里,在今德勝門、安定門一線重建。
復建後規格:城台東西長31.4米,南北寬16.96米,高8米,城樓(脊)總高26.04米,為三重檐歇山屋頂。
初建
明永樂元年(1403年),在南京稱帝的永樂皇帝朱棣下令將自己做燕王時的封地北平升格為“北京”。此為北京得名之始。永樂四年,朱棣下令在北京興建皇宮,整修城牆,預備遷都。永樂十七年,為擴展皇宮前方的空間,將原在長安街一線的南面城牆南移2里,在正陽門一線重建。
永樂十九年(1421年)元旦,朱棣宣布正式遷都至北京。這時的北京城,平面輪廓呈正方形,只有9座城門。城市中軸線南起正陽門,貫穿皇宮,北抵鐘樓。
明初國勢強盛,永樂皇帝對蒙古部族採取攻勢,曾五次率軍北征,問題尚不凸顯。後來明朝實力衰落,多次被蒙古軍隊兵臨城下,至嘉靖年間,遂有官員建議在北京城外圍增建一圈周長約80里的外城,以策安全。因資金不足,由嚴嵩建議改變了設計方案。
增建
增建外城工程於明嘉靖三十二年(1553年)開始,由於當時南郊(正陽門外)比較繁華,又有皇家祭壇天壇和先農壇,所以外城先由南線築起。但是開工不久,就因資金不足,難以為繼。這也反映出統治者的昏庸和低能,以致未能及早妥為籌措。無奈之中,嘉靖皇帝派內閣首輔嚴嵩去想辦法。
嚴嵩去工程現場溜達了一圈,還真想出一條雖不高明但可以對付的“妙計”,即只築南線城牆,其他三面待日後有錢時再說。南線城牆長度,也由原計畫的20里縮減為13里,其東、西兩端,向北彎折,與內城的東南、西南兩座角樓會合。但是嘉靖君臣沒有料到,所謂“日後再說”,直至明亡再也未被說起。
明嘉靖四十三年北京外城建成,正門命名為“永定門”,寓意“永遠安定” 。
明嘉靖四十三年(1564年),北京外城建成,總長28里,開有7座城門。因增建外城的動因,是為了加強北京的安全,所以城門命名多帶有追求“安定”、“安寧”的色彩,如“左安門”、“右安門”、“廣寧門”(清代為避道光皇帝旻寧名諱改稱“廣安門”)。外城正門“永定門”,就是寄寓“永遠安定”之意。
外城建成之後,北京城的中軸線由正陽門延伸至永定門,北距鐘樓長達16里。
由於外城只建了南面部分,所以此後的北京城平面輪廓就形成了“凸”字形。而且“外城”之稱名不副實,它並不在內城的外面,而是在內城的南面,所以北京的外城又稱“南城”。清代沿用此種格局未變,只是對城門和城牆進行過多次修葺。北京市的二環路和南二環路,就是沿這個“凸”字形的輪廓線修建的。
城門現狀
改革開放後北京建成現代城市,為重建中軸線最南端永定門城樓,國家拆除了永定門到南緯路兩側破舊低矮的房屋,露出了東西兩側壇牆。永定門城樓如今已經復建完成,再次呈現了北京舊城城市完整的中軸線,在改造後的大片空地上植樹種草,建成大片綠地。經過清淤治理之後的護城河,碧水蕩漾,整修一新的永定門城樓,與護城河水交相輝映,成為南城新的一景。
主要景點
永定門城樓於1957年被拆除,現在的永定門城樓是2004年重建的。重建後的永定門城樓門洞上方所嵌石匾,楷書“永定門”三字,蒼勁雄健,是仿照明代原配石匾雕刻的。說起這塊石匾,還有一個故事:在重建永定門城樓的前一年——2003年,人們在先農壇北京古代建築博物館門口的一株古柏樹下,發現了一塊保存完好的永定門石匾。據考證這塊石匾正是明嘉靖三十二年(1553)始建永定門時的原配石匾。
現在人們看到的,重建的永定門洞上方所嵌石匾上的“永定門”三字,就是仿照這塊石匾雕刻的。永定門重建使用的城磚,是原來嘉靖年間製造的永定門老城磚。一九五四年建三台山危險品倉庫,正趕上拆除永定門,城磚就拿來修了倉庫的圍牆。這些嘉靖年間製造的老城磚在近半個世紀後又運回來了,重新砌在永定門的城牆上。重建時,圍繞永定門城樓,還修建了一座小巧精緻的公園——永定門公園。公園樹木,種植有序、排列整齊;城樓廣場,白欄環繞、平滑如鏡。公園與兩旁的天壇和先農壇輝映相交;與北面的前門大街和正陽門城樓相視對望。重建後的永定門城樓已經成為名副其實的北京“城市標誌性建築”,見證著北京城市歷史的變遷。
知名戰役
明崇禎二年(1629)十二月,皇太極率清八旗軍攻打北京,一場北京之戰在德勝門、廣渠門、左安門、永定門外展開。為解京城之危,薊遼督師袁崇煥僅率九千騎兵,日夜兼程兩晝夜,抵達廣渠門外,寒冬飢餒,露宿紮營。在崇禎帝不準進城的情況下,袁崇煥軍與清軍數萬人在廣渠門外展開了浴血野戰,激戰10小時,轉戰10餘里,明軍終於克敵獲勝。
當時袁崇煥橫刀躍馬,沖在陣前,左右馳突,中箭很多,“兩肋如蝟,賴有重甲不透”。正如朝鮮使臣從北京向本國回報稱:“賊至沙窩門,袁軍門、祖總兵等,自午至酉,鏖戰十數回合,至於中箭,幸而得捷。賊退奔三十餘里。賊之不得攻陷京城者,蓋因兩將力戰之功也。”就連皇太極對廣渠門之敗也慨嘆道:“十五年來,未嘗有此勁敵也!”然而戰後,崇禎皇帝中了皇太極的“反間計”,使立了戰功的一代名將袁崇煥被下詔獄,遭磔於市。《明史·袁崇煥傳》這樣記載:“自崇煥死後,邊事益無人,明亡征決矣。”可見,袁崇煥之死也是明朝滅亡的原因之一。
袁崇煥被被害後,其部下佘義士深明大義,“夜竊督師屍”,葬於東花市斜街,並世代守墓.永定門之戰明朝四個總兵,永定門之戰明朝四個總兵,滿桂、孫祖壽、麻登雲、黑雲龍,結果,滿桂、孫祖壽陣亡,麻登雲、黑雲龍被俘,四個總兵兩個陣亡、兩個被俘。所以永定門之戰,明軍失利。
交通信息
公交
2路
17路
前門 --珠市口 -- 天橋 -- 天壇 -- 先農壇 -- 永定門 -- 沙子口 -- 木樨園商場 -- 木樨園 -- 趙公口 -- 劉家窯 -- 鐵匠營 -- 順四條 -- 宋家莊 -- 曹家溝 -- 雙廟
20路
北京南站 -- 游泳池 -- 永定門 -- 先農壇 -- 天壇 -- 天橋 -- 珠市口 -- 大柵欄 -- 前門 -- 正義路 -- 台基廠-- 崇文門 -- 北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