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南村(廣東省深圳市光明區下轄村)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3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永南村隸屬於廣東省深圳市光明區公明街道。位於公明街道西北部,距街道辦事處0.6千米。相鄰自然村有上南村、下南村、東邊、頭村、永北村、西田村。坐落於紅花山北面,洋涌河(公明段俗稱茅洲河)從村邊流過,蓮塘水庫為該村主要水源。始建於明嘉靖七年(1528年)前後,由陳梅溪長子陳一水及後裔定居發展而形成。原村名為永康圍。1961年,以永康圍十房祠堂及永康路為界,以南北方位定名,取永康圍的“永”字,將永康圍分為永南、永北兩個生產隊,得名永南村。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永南村
  • 行政區類別:村
  • 所屬地區:華南地區
  • 地理位置:深圳市光明區公明街道
  • 車牌代碼:粵B
歷史沿革,經濟,人口,歷史文化,村民姓氏,地方方言,傳統建築,傳統習俗,本地特產,公共設施,

歷史沿革

建村至明萬曆元年(1573年),屬東莞縣;明萬曆元年至清朝,屬新安縣。1914年,屬寶安縣。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之初,屬寶安縣公明鄉;1951年,屬寶安縣第四區水朗鄉;1952年,屬第七區水朗鄉;1956年,屬公明區公明鄉;1958年3月,屬公明鄉;1958年10月,屬光明公社;1959年,屬松崗公社;1960年,屬公明公社;1979年1月,屬深圳市公明公社上村大隊;1981年,屬深圳市寶安縣公明公社上村大隊;1983年,屬寶安縣公明區上村鄉;1986年10月,屬公明鎮上村;1993年1月,屬深圳市寶安區公明鎮上村行政村;2004年,屬公明街道;2007年,屬深圳市光明新區公明街道;2015年,屬公明街道上村社區。

經濟

傳統經濟以種植水稻為主,兼種紅薯、蔬菜,另有生豬養殖,有部分村民從事商業經營。現村集體經營主要為房屋出租及少量商業經營。村民主要收入來源為房屋出租、工資性收入、商業經營、集體經濟分紅等。

人口

015年末,戶籍人口195人,其中男性95人,女性100人;80歲以上7人,最年長者93歲(女)。非戶籍外來人口1萬人。祖籍該村的香港同胞40人。

歷史文化

村民姓氏

村民主要為陳姓。陳姓源流見東邊頭村。

地方方言

世居村民為漢族廣府民系,使用粵方言

傳統建築

傳統民居為廣府民居,現存80座,大多建於清代與民國時期,也有部分建於50—70年代。以一個巷子為中軸,民宅建在巷子兩側,宗祠是整個村落的中心。民居多為三開間一進,或兩開間一進;牆體一般為磚石和三合土夯築;房頂為兩面坡,青瓦覆蓋。80年代中期,村民陸續從古舊的民居中搬出,現民居大部分已破敗,其中保存完好的主要租給外來務工人員居住。
勤道公祠,建於清末,三開間兩進,一天井、兩廊房結構;曾作為學堂使用,現已劃歸私人所有,不再作宗祠使用。永南老村曾有一口古井,名永南古井,立村之時就有,當時永南、永北和附近的居民都到此井打水飲用;現已被填埋廢棄。

傳統習俗

每年清明、重陽,村中族人集體祭拜祖墓。
該村耍新郎和鬧洞房風俗形成於清朝末年。該村迎親一般在晚上8點鐘左右開始,新娘過門不得超過晚上10點鐘。由男家抬花轎,媒人領路帶新郎和幾個後生前往迎親,還要挑著豬頭、雞、酒、米、餅和果品等隨同。迎親時,新郎和迎親的人都要被新娘同村的姐妹們戲弄耍鬧。第一關,姐妹們守候在新娘家門口的路旁,向新郎和伴郎扔果子,連挑禮品的、抬花轎的也不放過;第二關,姐妹們用竹竿或竹棍守在新娘家大門口,等候新郎進門時便打。大家以此為樂故意拖延時間,媒人見鬧得差不多了,便出面勸說,讓男方把新娘抬走。把新娘抬回男家後,村中小伙子來鬧洞房,男方親人不許出來勸阻。新娘要開箱發柑、果、餅、食品等。小伙子用線穿著水果懸掛在新郎和新娘中間戲弄兩人。新郎和新娘不準同床睡覺,新郎只許睡板凳。鬧洞房要連續三個晚上,讓新娘新郎無法安睡。新娘子過門第三天,要給公公婆婆請安,端水給二老洗臉,端茶給二老喝。公公婆婆要給兒媳一個紅包(或禮物)。

本地特產

特色農產品有糯米糍荔枝、桂味荔枝、石硤龍眼。特色傳統(節慶)食品有端午節粽子、中秋節松糕。

公共設施

永康路、下南二路經過該村。20世紀80年代初通自來水、通電,90年代初通電話,1999年實現全村村道水泥硬底化,20世紀末通網際網路。該村與上村社區其他自然村共用公明第二國小(位於元山村)。另有金蘋果幼稚園,2015年在園幼兒390人,教職工56人。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