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泰山水簾洞 ,經石峪返再北行半里,有一橋橫跨深澗,叫“注水流橋”,橋西北是危崖千仞,飛瀑垂珠,如帶若簾,被稱為“天紳泉”,俗稱“水簾泉”。又因為在岩壁上橫闊石縫如洞,又被稱為“
水簾洞”。山坳中有古洞流水,叫“水簾洞”,有人也附會為《西遊記》花果山水簾洞的原型。
考證
花果山上有個水簾洞,水簾洞裡住著個孫猴子。相信只要是中國人,對花果山上的水簾洞都不陌生,但您知道么?泰山上也有個水簾洞,而且還很可能就是花果山上那個的原型。
自經石峪返回再北行半里,有一橋橫跨深澗,叫“注水流橋”,橋西北是危崖千仞,飛瀑垂珠,如帶若簾,被稱為“天紳泉”,俗稱“水簾泉”。又因為在岩壁上橫闊石縫如洞,又被稱為“水簾洞”。山坳中有古洞流水,叫“水簾洞”, 有人也附會為《西遊記》花果山水簾洞的原型。 學者王克煜認為,說泰山水簾洞是《西遊記》花果山水簾洞的原型不是附會,更不是空穴來風。泰山有“水簾洞”有史料記載。明成化間參議尚絅《游泰山紀略》曰:“由紅門路過高老橋,傍有水簾洞,洞左為岩岩亭。” 又《岱史》卷四《山水錶》載:“水簾洞,在高老橋上。”清聶劍光《泰山道里記》更具體寫此水簾洞云:“三官廟北為水簾洞房[坊],自高老橋坊至此三里,一澗深廣,有橋跨之,曰‘住水流’。橋西北二里為天紳岩,山坳古洞出水,即水簾洞。危壁習瀑,名曰水簾泉,東注中溪。”近人臧勵龢編《中國地名大辭典》“水簾洞”條首項即云:“在山東泰安縣泰山。山坳出水如重練。洞藏岩際,隱約可見。”可知泰山“水簾洞”得名甚古,明以前人一直都很注意其景觀的價值。而更值得注意的是,明人高誨《游泰山記》云:“稍前為水簾洞泉自天紳岩出,飛流垂練,聽之泠泠然,下有小石橋,通泉於溪。”又明人王在晉《東巡登泰山記》云:“橋橫水簾洞。”指出泰山水簾洞前有“小石橋”,與《西遊記》所寫水簾洞前有“鐵板橋”建構頗為相合,從而這一在“傲來山”下的“水簾洞”,比較史載其他水簾洞更合於《西遊記》的描寫,而最有理由視為《西遊記》所寫“花果山水簾洞”的原型。
總之,綜考泰山與《西遊記》所寫“花果山”為“十洲之祖脈,三島之來龍”,為“擎天柱”、“大地根”,又有“水簾洞”等多項重要特徵相合而觀之,比較近世學者僅據某山有“水簾洞”還可能是後起之稱的判斷,東嶽泰山具體說其岱頂西南之傲來山,即今所稱傲來峰,是《西遊記》作者虛構“花果山”的原型,應該是合乎實際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