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稻紋枯病

水稻紋枯病

水稻紋枯病又稱雲紋病,俗名花足稈、爛腳瘟、眉目斑。是由立枯絲核菌感染得病,多在高溫、高濕條件下發生。紋枯病在南方稻區為害嚴重,是當前水稻生產上的主要病害之一。該病使水稻不能抽穗,或抽穗的秕谷較多,粒重下降。可選用井岡黴素甲基硫菌靈等進行防治。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水稻紋枯病
  • 別名:花足稈、爛腳瘟、眉目斑
  • 主要危害作物:水稻
  • 主要為害部位:葉鞘和葉片
  • 病原中文名:擔子菌亞門真菌
  • 病原拉丁學名:瓜亡革菌
  • 病原分類地位:半知菌亞門真菌
  • 病原類型:Thanatephorus cucumeris
症狀,病原,傳播途徑,發病特點,侵染循環,防治方法,農業防治,藥物防治,

症狀

又稱雲紋病。苗期至穗期都可發病。葉鞘染病 在近水面處產生暗綠色水浸狀邊緣模糊小斑,後漸擴大呈橢圓形或雲紋形,中部呈灰綠或灰褐色,濕度低時中部呈淡黃或灰白色,中部組織破壞呈半透明狀,邊緣暗褐。發病嚴重時數個病斑融合形成大病斑,呈不規則狀雲紋斑,常致葉片發黃枯死。葉片染病 病斑也呈雲紋狀,邊緣褪黃,發病快時病斑呈污綠色,葉片很快腐爛,莖稈受害 症狀似葉片,後期呈黃褐色,易折。穗頸部受害 初為污綠色,後變灰褐,常不能抽穗,抽穗的秕谷較多,千粒重下降。濕度大時,病部長出白色網狀菌絲,後匯聚成白色菌絲團,形成菌核,菌核深褐色,易脫落。高溫條件下病斑上產生一層白色粉霉層即病菌的擔子和擔孢子
水稻紋枯病水稻紋枯病

病原

Thanatephorus cucumeris (Frank) Donk.稱瓜亡革菌,屬擔子菌亞門真菌。無性態Rhizoctonia solani Kühn稱立枯絲核菌,屬半知菌亞門真菌。致病的主要菌絲融合群是AG-1占95%以上,其次是AG-4和AG-Bb(雙核線核菌)。從菌絲生長速度和菌核開始產生所需時間來看,R. solani AG-1和AG-4較快,而雙核絲核菌AG-Bb較慢。在PDA上23℃條件下AG-1形成菌核需時3天。菌核深褐色圓形或不規則形,較緊密。菌落色澤淺褐至深褐色;AG-4菌落淺灰褐色,菌核形成需3-4天,褐色,不規則形,較扁平,疏鬆,相互聚集;AG-Bb菌落灰褐色,菌核形成需3-4天,灰褐色,圓形或近圓形,大小較一致,一般生於氣生菌絲叢中。

傳播途徑

病菌主要以菌核在土壤中越冬,也能以菌絲體在病殘體上或在田間雜草等其它寄主上越冬。翌春春灌時菌核飄浮於水面與其它雜物混在一起,插秧後菌核粘附於稻株近水面的葉鞘上,條件適宜生出菌絲侵入葉鞘組織為害,氣生菌絲又侵染鄰近植株。水稻拔節期病情開始激增,病害向橫向、縱向擴展,抽穗前以葉鞘為害為主,抽穗後向葉片、穗頸部擴展。早期落入水中菌核也可引發稻株再侵染。早稻菌核是晚稻紋枯病的主要侵染源。

發病特點

該病是由真菌引起的,病原菌為擔子菌亞門真菌瓜亡革菌(Thanatephorus cucumeris)。病原菌在稻田中越冬,為初侵染源。春耕灌水時,越冬菌核與浮屑、浪渣混雜漂浮在水面上,黏附在稻株上進行侵染,形成病斑。病斑上的病菌通過接觸侵染鄰近稻株而在稻叢間蔓延。病部形成的菌核落入田中隨水漂浮,進行再侵染。抽穗前病部新生菌絲以橫向蔓延為住,抽穗後主要沿稻稈表面向上部葉鞘、葉片蔓延侵染,孕穗至抽穗期侵染最快,抽穗至乳熟期單株病害向上蔓延最快。早稻菌核成為晚稻主要病源。
水稻紋枯病水稻紋枯病

侵染循環

病菌主要以菌核在土壤中越冬,也能以菌絲和菌核在病稻草和其它寄主作物或雜草的殘體上越冬。水稻收刈時落入田中的大量菌核是次年或下季的主要初侵染源。據調查,水稻收割後遺留田間的菌核數量,在一般病田每畝平均在10萬粒以上,嚴重病田每畝達70萬一80萬粒,少數還高達100萬粒以上。菌核的生活力極強,湖南測定,種植各種不同冬作物的稻田中,在土表越冬的菌核其存活率達96%以上,在土表下3—8寸越冬的菌核存活率也達88%左右。春耕澆水耕耙後,越冬菌核飄浮水面,插秧後隨水漂流附在稻株基部葉鞘上,隨著稻株分櫱和叢莖數的增加,附在稻株莖部的菌核數量也加多。在適溫高濕的條件下;浮沉在水中的菌核均可萌髮長出菌絲,菌絲在葉鞘上延伸並從葉鞘縫隙進入葉鞘內側,先形成附著胞,通過氣孔或直接穿破表皮侵入。潛育期少則1—3天,多則3—5天。由於菌核隨水傳播,受季候風的影響多集中在下風向的田角,田面不平時,低洼處也有較多的菌核,因而這些地方最易發現病株。

防治方法

農業防治

1.打撈菌核,減少菌源。要每季大面積打撈並帶出田外深埋。
2.加強栽培管理,施足基肥,追肥早施,不可偏施氮肥,增施磷鉀肥,採用配方施肥技術,使水稻前期不披葉,中期不徒長,後期不貪青。灌水做到分櫱淺水、夠苗露田、曬田促根、肥田重曬、瘦田輕曬、長穗濕潤、不早斷水、防止早衰,要掌握“前淺、中曬、後濕潤”的原則。
3.選用良種,根據保山市各稻區的生產特點,在注重高產、優質、熟期適中的前提下,宜選用分櫱能力適中、株型緊湊、葉型較窄的水稻品種;以降低田間蔭蔽作用、增加通透性及降低空氣相對濕度、提高稻株抗病能力。
4.合理密植,水稻紋枯病發生的程度與水稻群體的大小關係密切;群體越大,發病越重。因此,適當稀植可降低田間群體密度、提高植株間的通透性、降低田間濕度,從而達到有效減輕病害發生及防止倒伏的目的。
5.井岡黴素枯草芽孢桿菌或蠟質芽孢桿菌的復配劑如紋曲寧等藥劑,持效期比井岡黴素長,可以選用。丙環唑烯唑醇己唑醇等部分唑類殺菌劑對紋枯病防治效果好,持效期較長。烯唑醇、丙環唑等唑類殺菌劑對水稻體內的赤黴素形成有影響,能抑制水稻莖節拔長。但這些殺菌農藥在水稻上部3個拔長節間拔長期使用,特別是超量使用,可能影響這些節間的拔長,嚴重的可造成水稻抽穗不良,出現包頸現象,其中烯唑醇等藥制的抑制作用更為明顯。高科惡霉靈苯醚甲環唑與丙環唑或腈菌唑三唑類的復配劑在水稻抽穗前後可以使用。

藥物防治

市場上防治紋枯病殺菌農藥很多,像己唑醇、井岡·己唑醇、井岡·蠟芽菌、戊唑醇等對水稻紋枯病的防治效果都很突出。在水稻分櫱盛期即水稻封行前(紋枯病暫未發病或發病初期),每畝用10%己唑醇40毫升+營養葉面肥粒粒寶30毫升對水20—30公斤,或在水稻分櫱末期即水稻封行後(紋枯病進入快速擴展期),每畝用10%己唑醇55毫升+營養葉面肥粒粒寶30毫升對水30—40公斤趁早晨露水未乾時粗霧噴於水稻下部,可有效預防、控制水稻紋枯病的發生。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