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害症狀
濕度大時病葉似燙傷狀枯死。天晴時病斑呈褐色,逐漸枯死脫落,並蔓延至葉柄和分枝處,嚴重時全株枯死。莢上形成灰褐色,水漬狀病斑,上生白色菌絲,後形成褐色菌核。種子被害後腐敗。
病原形態特徵
病原菌是
真菌 Rhizoctonia solani Kühn。 稱立枯絲核菌。還可分為AG-1A and AG-1B菌絲融合群,屬半知菌亞門真菌。有性世代為
Thanatephorus cucumeris (Frank) Donk 稱瓜亡革菌,屬擔子菌亞門真菌。病菌形態特徵見油菜立枯病。立枯絲核病原菌
Rhizoctonia solani AG1 IA 還是水稻紋枯病的主要致病菌,也是玉米紋枯病、 的重要致病菌。 病原菌寄主範圍廣。
病菌傳播
病菌以菌核在土壤中越冬,也能以菌絲體和菌核在病殘體上越冬,落在土壤中的菌核生活力極強,經多年才能死亡,成為下一次大豆或水稻作物的初侵染菌源。在適宜的溫、濕度條件下,菌核萌髮長出菌絲繼續為害大豆或水稻。7~8月田間往往一條壟上一株或幾株接連發病,病株常上下大部分葉片均被感染。大豆紋枯病是一種在高溫、高濕條件下才發生的病害,高溫多雨,大豆田積水或種植過密,通風不良,利於大豆紋枯病的發生;與水稻輪作或水稻田埂上的大豆易發病。
防治方法
(1)選種抗病品種。
(2)合理密植,實行三年以上輪作。
(3)秋收後及時清除田間遺留的病株殘體,秋翻土地將散落於地表的菌核及病株殘體深埋土裡,可減少菌源,減輕下年發病。
(4)必要時噴灑20%甲基立枯磷乳油1200倍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