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育歷程
黑龍江和
內蒙古北部高寒地區,無霜期只有85-90天,積溫少,生育期短,一向只能種小麥,被視為大豆栽培的禁區。但連年單一種植小麥,草荒嚴重,產量和質量逐年下降,有些地塊不得不採用輪耕或棄耕。這些地區缺乏蔬菜,如能種植
大豆則可為民眾生活增加蛋白食品。因此,生產上迫切需要生育期特短的超早熟大豆品種。
生產的需要,農民的渴望,激起了科學家強烈的責任感。
1972年,王金陵和組內同志以瑞典早熟大豆品種Logbew與本地區早熟品系“東農47-1D”雜交,期望通過地理上遠緣的早熟基因累加產生超親遺傳,從而選育出早熟的大豆品種。經過幾年的試驗和篩選,發現了一個成熟特早而產量性狀較好的品系,看來很有苗頭。
那時,
東北農學院試驗站已數易場所,試驗地條件差,所以採取里外結合以外為主和廣泛布點以空間爭取時間的做法,將這一優良品系散發到有關地區進行生產試種。這期間,年逾六旬的王金陵不辭長途跋涉,同助手們兩次奔赴內蒙古自治區的呼倫貝爾盟和黑龍江省的
嫩江、黑河地區,調查了解該品系在各個點上的表現。經過免渡河公社、拉不達林場等地試種成功後,又在嫩江、黑河地區北部的黑河、孫吳遜克等縣的黑龍江省第五、六積溫帶上布置了區域試驗和生產試驗。
結果表明,它比中國早熟品種“北呼豆”早熟10天,比其他極早熟品種也早熟3-10天,不但產量較高,而且蛋白質含量也較高(45-46%),抗病蟲害抵抗力較強,很受民眾歡迎。1983年該品系經黑龍江省農作物品種審定委員會審定合格,定名為“東農36號”。
“東農36號”大豆品種的育成打破了高緯度大豆栽培的禁區,把大豆種植北界向北推進了100多公里。該品種還適合在
新疆維吾爾自治區的北疆地區收麥後複種,也適合在河北、
河南、
甘肅等省或作麥茬豆或與棉花套種。
特性
超早熟
生育期80~90天,所需活動積溫1700℃。比當前
加拿大、蘇聯、
美國、瑞典的最早熟品種早5~19天,能在黑河高寒地區正常成熟,每公頃產量1500千克,使我國大豆生產領域向北推移100千米,達北緯53°。
耐低溫
前期早發,生長迅速,較好地解決早熟與豐產、早熟與炸莢的矛盾。在黑河高寒山區17點次試驗平均每公頃1639.5千克。1983—1985年3年累計種植2000公頃,增收221萬元,對開發山區農業生產,改善人民生活發揮重要作用。還可作為黑龍江省南部地區遲播救災品種及西北與華北地區麥茬複種品種。1983—1985年3年累計種植2000公頃,增收221萬元。
品質優良
蛋白質含量平均為45.54%,脂肪含量17.49%,是北方春大豆推廣品種中蛋白質含量最高的品種,比世界早熟大豆品種蛋白質含量高1.77%~4.93%。
病害防治
立枯病、根腐病、菌核病、灰斑病、花葉病、胞囊線蟲病和早霜冷害是東農36號大豆的六大障礙和防治難症。
發生症狀
(1)立枯病
俗稱“死棵”、“狡倒”、“黑根病”病害嚴重年份,輕病田死株率在5%-10%。重病田死株率達30%以上,個別田塊甚至全部死光,造成絕產。田間發病症狀:立枯病僅在苗期發生,幼苗和幼株主根及近地面莖基部出現紅褐色稍凹陷的病斑,皮層開裂呈潰瘍狀。
該病在東農36號大豆整個生育期均可發生並造成危害,減產幅度在25%-75%或更多。被害種子的蛋白質含量明顯降低,主要症狀是莖基部出現黑褐色病斑,並向上不同程度擴散至下部側枝,使病莖髓部變褐,葉柄基部縊縮,葉片下垂,但不脫落。
(3)菌核病
菌核病主要侵染莖桿,7月下旬開始發病,侵染初期莖桿上有褐色病斑,以後病斑上有白色棉絮狀菌絲體及白色顆粒,後變黑色顆粒(菌核)。縱剖病株莖桿,可見黑色圓柱形老鼠屎樣的菌核,病株枯死後呈灰白色。
(4)灰斑病
又稱斑點病,一般在6月上中旬葉上開始發病,7月中旬進入發病盛期。
豆莢從嫩莢期開始發病,鼓粒期為發病盛期,7-8月份遇高溫多雨年份發病重。主要危害葉片,嚴重發病時幾乎所有葉片長滿病斑,造成葉片過早脫落,受害減產20%-30%。品質降低。
防治辦法
經多年多點大田試驗驗證:“天達2116”壯苗靈 天達惡霉靈可有效防治
大豆立枯病、根腐病、菌核病、灰斑病、花葉病五大病害和早霜冷害。
立枯病發生在苗期:根腐病可發生在整個大豆生育期;菌核病發生在7月下旬;灰斑病6月上中旬開始發病,7月中旬進入發病盛期。早霜冷害一般發生在大豆收穫前10天。
藥劑防治東農36號大豆苗期的立枯病、根腐病,專家建議:可噴“
天達2116”壯苗靈600倍液 96%天達惡霉靈6000倍液。7-10天1次,連噴2次。目的是壯苗生根保全苗,控制根腐病的蔓延,塑造合理株型。
東農36號大豆從營養生長轉入生殖生長期,即開花結莢期到鼓粒期。應第2次噴施“天達2116”大豆花生專用 600倍液 96%的天達惡霉靈6000倍液,10-15天1次,連噴2次,重點防治
大豆根腐病、灰斑病、菌核病。有效預防早霜冷害,促早熟3-5天。可實現優質大豆增產15%-20%。
營養價值
豆類食物約含35%-40%的蛋白質(優質蛋白),是植物蛋白質的最好來源,東農36號大豆蛋白質含量平均為45.54%。食用時應注意與含
蛋氨酸豐富的食物搭配,如米、面等糧穀類及蛋類,可以提高其蛋白質的利用率,從而提高營養價值。
大豆約含15%-20%的脂肪,是重要的油料作物。東農36號大豆脂肪含量17.49%。油中約含85%的不飽和脂肪酸,亞油酸含量約占50%以上,是優質食用油。另外,東農36號大豆油脂中還含有較多的磷脂和
維生素E。
3、碳水化合物
東農36號大豆中的碳水化合物約占20%-30%,其中約有一半為不能被人體所消化和吸收的水蘇糖和棉籽糖,(一半可吸收:澱粉、阿拉伯糖、半乳聚糖、蔗糖)使大豆用來供能碳水化合物減少一半,另外,不能被人體消化和吸收的水蘇糖和棉籽糖在腸細菌的作用下,發酵產生
二氧化碳和氨,可引起腹漲。
每100g東農36號大豆中
鈣的含量高達200-300mg,含鐵6-10mg,還富含
磷、
鋅等礦物元素,是植物性食物中礦物元素的良好來源。東農36號大豆中含硫胺素0.3-0.8mg,核黃素0.15-0.4mg,是穀類食物中含量的數倍。除此之外,東農36號大豆中還富含
維生素E在體內,可以起到抗氧化作用。
栽培要點
生育前期的管理
這一階段的主攻目標是:保證苗全、苗勻、苗壯。
(1)補種移栽
每畝株數是構成東農36號大豆產量的重要因素。為保證每畝苗數,必須儘早做好田間苗情調查,對缺苗地塊採取補救措施。1)補種。補種的種子應是同一品種的種子,可先浸泡2~3小時,如土壤乾旱的地塊,補種時採用座水點種,以利於提早出苗。2)補栽。如發現缺苗過晚,或出苗後因地下害蟲為害而造成缺苗斷行,可用預先育好的預備苗移栽,或移取過密處的壯苗,帶土補栽。為了保證移栽成活,應在陰雨天或下午4時以後進行,埋土要嚴密,並澆定根水。可在補栽時施用適量化肥,或在成活後追施苗肥,促進補苗加快生長。移栽苗齡越小,成活率
(2)間苗定苗
間苗定苗是保證豆田形成一個合理的群體結構、培育壯苗的重要措施。間苗的時間宜早不宜遲,一般應在對生單葉展開前進行。在地下害蟲不嚴重的年份和地區,採用一次間苗定苗。如地下害蟲多,可分兩次進行,第一次在對生單葉展開時間苗,第二次在第二片
複葉展開時定苗。間苗時應注意淘汰弱株、病株和雜株,保留健壯株。
(3)中耕除草
東農36號大豆在幼苗期生長緩慢,雜草容易滋生;大豆有根瘤菌共生,根瘤菌是好氣性細菌,中耕可改善土壤的通透性,有利於根瘤菌的繁殖增生。多次中耕除草還可加強土壤的爽水性和蓄水性。為促進幼苗快速生長和根系
發育,應提早進行人工鏟地除草與
機械或畜力中耕。在東農36號大豆生長過程中,一般可進行2~3次中耕除草。1)前趟一犁。促幼苗快出土、長得壯。一般平播大豆。子葉剛出土尚末展開前,採用小鏵溜子先趟一犁。深鬆土不培土。壟上播種的,也在大豆剛拱出2片子葉尚未展開時,深趟一犁。2)鏟趟。第一次在大豆苗照壟後,不晚於第一片複葉展開,結合間苗進行人工鏟地除草,而後利用畜力或機械中耕,一般耕深約15厘米,埋土不超過子葉痕。第二次在子葉落黃時進行,耕深10~12厘米,可結合施用苗肥。第三次在初花期,結合施花肥進行。培土的高度以達到子葉節為度,既可促進根系生長,又可防止倒伏。
草害是豆田的嚴重問題,尤其對於高溫多雨地區來說嚴重影響大豆產量。採用化學除草劑除草,是農業現代化中一項先進技術,正確使用可以收到很好的效果。
生育中期的管理
生育中期,東農36號大豆營養生長與生殖生長並進,生長速度加快。此期主攻目標是促進植株健壯生長,防止倒伏,增花保莢。
(1)中耕與追肥
在初花期完成3次中耕的最後1次,中耕深度10厘米左右,埋土不超過第一複葉節。並可根據大豆生長情況,適量追施氮、磷配合肥,如畝施
尿素4~5千克和過磷酸鈣7.5~10千克。
(2)灌溉及追肥
在東農36號大豆初花期,土壤含水量低於65%時,應及時進行灌溉,並視植株生長情況葉面噴肥。一般畝用0.75~1千克尿素加
磷酸二氫鉀0.3千克,對水30升葉面噴施。採取噴灌灌溉方法的,可結合噴灌葉面噴肥。
(3)防治病蟲害(詳見上目錄)
(4)施用壯稈劑
噴灑生長調節劑三碘苯四酸(TIBA)可以抑制東農36號大豆徒長,使植株收斂,莖稈矮化,防止倒伏,有利於花莢形成。始花期,畝用3~5克三碘苯甲酸粉劑或15~18毫升乳劑,對水25~30升噴灑;盛花期畝用粉劑8~10克,乳劑30~40毫升,加水40~50升噴灑。
(5)摘心
土壤肥沃、水分充足時,東農36號大豆容易發生徒長倒伏,使植株下部花莢嚴重脫落,造成減產和品質降低。摘心能防止倒伏,促進植株多分枝和著生較多的花簇,增加有效莢數,使籽粒飽滿,成熟一致,提高產量。
摘心效果因氣候、土壤、品種而異:濕潤多雨年份效果顯著,
土壤肥沃的效果較顯,晚熟品種、無限結莢習性的品種、莖葉繁茂性強的品種效果均較好。一般適宜的摘心時期,無限結莢習性的品種以在開花盛期及開化末期較好。摘去主莖頂心半寸左右即可。
生育後期的管理
生育後期的主攻目標是加速鼓粒、增粒和增重。
東農36號大豆的3次中耕及人工鏟地,對於消除行間雜草較為有利,而行內雜草還有殘存,特別在東農36號大豆生育後期,氣溫高、濕度大,行間雜草發育快,生長高大,與大豆爭水、爭肥,必須及早清除。清除田間雜草一般能提高產量13%~26%。
(2)追肥
進人鼓粒期後,大豆需肥量大。這時根瘤菌固氮能力逐漸衰退,要求補充營養。可根據生長情況,用尿素0.75~1千克,鉬酸銨10~30克,磷酸二氫鉀100~300克,對水15 ~25升噴葉。
(3)灌增重水
鼓粒期,豆粒增大,需水量大。當土壤含水量低于田間最大持水量70%~75%時,需及時灌溉。
生長調節劑套用
植物生長調節劑是一種促進或抑制生長發育、協調相互之間平衡的植物激素。東農36號大豆在不同的生長發育階段,往往會出現生長和發育不協調的現象,如生長快而發育慢,或發育快而生長慢。前者不僅降低產量而且成熟延期,後者成熟雖早但產量很低。
相關科學家
王金陵,1917年3月15日出生在江蘇徐州。中國著名的作物遺傳育種家、農業
教育家、中國雜交大豆育種的開拓者、東北農業大學的終身教授。 王金陵教授在大豆特別是大豆遺傳育種研究領域頗有建樹,取得了一系列舉世矚目的成果,享有“北豆之父”的美譽。在幾十年的大豆科研工作中,他帶領助手們育成了以“東農4號”、“東農36號”為代表的30多個優良大豆品種,其中16個品種已大面積推廣。“東農4號”育成於六十年代,它的育成是關內及新中國東北地區大豆雜交育種的里程碑,並獲1978年全國科學大會獎。“東農36號”為超早熟高蛋白品種,它的育成打破了高緯度大豆栽培的禁區,使大豆生產北界向北推進了100多公里,並獲1989年國家科技進步三等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