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名:
普通高等教育"十五"國家級規劃教材--水工建築物(第四版)
定價:58
條形碼:9787508433134
ISBN:ISBN 7-5084-3313-0
作者:天津大學 林繼鏞
印刷日期:2006-3-13
出版日期:1981-9-1
精裝平裝_開本_頁數:平裝16開,555頁
中圖法:
中圖法一級分類:
中圖法二級分類:
書號:
簡介: 內 容 提 要
本書是普通高等教育"十五"國家級規劃教材,是水利水電工程建築專業水工建築物課程的教學用書,共分十二章,包括:緒論,水工建築物設計綜述,岩基上的重力壩,拱壩,土石壩,水閘,
岸邊溢洪道,水工隧洞,閘門,過壩建築物、渠首及渠系建築物和河道整治建築物,水利工程設計,水工建築物管理。
本書除己凶鞏可作為水利水電工程建築專業本科生的教材外,還可供其他相關專業的師生作為教學參考書和有關工程技術人員的參考用書。
出版說明
為了貫徹落實教育部《關於"十五"期間普通高等教育教材建設與改革的意見》(教高[2001]1號檔案),制訂好普通高組洪禁等教育"十五"教材規劃,教育部高等教育司於2001年8月向有關部委與高校發出《關於申報普通高等教育"十五"國家級教材規劃選題的通知》。受水利部人事勞動教育司委託,高等學校水利學科教學指導委員會在剛剛完成第五輪教材建設規劃的基礎上組織了"十五"國家級規劃教材的申報工作。經過廣泛發動,積極申報,水利學科教學指導委員會與各專業教學組根據前四輪教材的使用情況、第五輪教材的建設規劃以及近幾年教學內容課程體系改革所取得的享艱成績與經驗,對申報教材進行了認真的審核,並經水利部人事勞動教育司的同意,向
教育部高等教育司推薦了30種教材(其中CAI、多媒體課件3種)。2002年5月教育部印發了《普通高等教育"十五"國家級教材規劃選題》,水利學科共有23種(其中包括高職高專教材8種)教材入選。
在列入規劃的教材中, 除一部分是質量較高、在教學中反映較好的修訂教材外,更多的是反映教學內容課程體系改革成果、在內容和體系上有明顯特色的新教材,還有3種是經多次使用修改,教學效果較好的CAI、多媒體教材。每種規劃教材的作者均是經過各專業教學組認真遴選與推薦的,他們不僅具有豐富的教學經驗和較深厚的學術造詣,而且近幾年活躍在教學、教改第一線,這為保證規劃教材的高質量提供了最重要的條件。
一部優秀教材在保證教學質量上所起的作用是眾所周知的。一部優秀教材的產生,除了需要作者的精心編著,更需要使用者將教學實踐中所取得的經驗及時地反饋給作者,以便在修訂再版時精益求精。因此,我們不僅推薦各院校水利類專業積極選用合適的規劃教材,更希望在使用後能將有關的意見與建議告訴作者。經過作者與使用者的共同努力,出版若干種水利類的精品教材是完全可能的。
高等學校水利學科教學指導委員會
2004年7月
第四版前言
本書是根據2001年11月"全國高等學校水利學科教學指導委員會水利水電工程教學指導組"會議的精神,在第三版的基礎上,對全書進行全面修訂的。
本書力求保持第三版"在內容上理論聯繫實際,在敘述上淺顯易懂,著重闡明基本概念、基本理論,並適度反映學科的新進展"的編寫風格,並結合近年來,水利水電建設的發展和教學改革的實踐,對教材編寫作了一些探索和新的嘗試。
本書此次修訂的主要特點是:
適當更新內容。根據21世紀水利水電建設新思路、新任務,加強了對新壩型、新型消能工、有限元法在水利工程上的套用以及樞紐布置經驗等的論述;新增了泄洪霧化、高邊坡、拱壩上滑穩定、河道整治建築物、中國水利水電規範體系,以及中國遷永組台近些年來新建的水利水電工程實例的介紹。
重視培養設計思維能力,注意反映規範有關規定。例如,第二章"水工建築物設計綜述"比較集中地介紹了水利水電設計工作以及設計方法的特點,啟發學生對同一個目標在多種條件限制下,構思多個方案,選優付諸實踐,以引導他們擴大視野,步入更廣闊的思維空間。規範是進行設計的基本依據,本書所選用的大部分理論、主要計算方法和主要參數悼重霸擊的技術指標,都力求與新頒布的規範條文相協調一致。
為適應改革開放的新形勢和雙語教學的需要,增加了英文目錄和水工建築物常用英語辭彙。
本書由天津大學林繼鏞主編。
大連理工大學林皋、
遲世春,
西安理工大學苗隆巴奔台德,天津大學
張社榮、
練繼建、彭新民、
楊敏參加了編寫。具體墊灑捆分工如下:第一章、第三章第十節、第六章、第十一章由林繼鏞編寫;第二章、第十二章、第三章第一節至第九節以及第十一節至第十五節由
張社榮編寫;第四章由
練繼建編寫;第五章第一節至第十節以及第十二節由
林皋編寫;第五章第十一節由
遲世春編寫;第七章、第九章由彭新民編寫;第八章由苗隆德編寫;第十章由
楊敏編寫。
本書由清華大學王光綸教授主審,對送審稿提出了許多建設性和具體的意見。在編寫過程中,天津大學祁慶和教授對全書編寫工作以及書稿內容提出了許多指導性的意見。水利部天津勘測設計研究院原院長、設計大師
王宏斌在
百忙中對送審稿提出了許多寶貴意見和建議。
西安理工大學戴振霖教授和天津大學
崔廣濤教授、郭懷志教授,也對本書的編寫給予了支持與幫助。一些兄弟院校對本書的編寫也提出了不少寶貴意見。這些意見和建議對提高本書質量有著重要意義,在此,編者謹向他們表示衷心的感謝。
由於編者水平有限,材料取捨不一定完全妥當,對書中的疏誤或不當之處,敬請廣大讀者不吝指正。
編 者
2005年2月
第三版前言
本書是根據1991年12月"高等學校水利水電類專業教學指導委員會水工建築物教學指導組"會議商定編寫的。
本書力求在內容上理論聯繫實際,在敘述上淺顯易懂。著重闡明基本概念、基本理論,並適度反映學科的新進展,以使學生較為全面、系統地獲得水工設計方面的知識。
隨著水利學科理論和電子計算機的發展,最佳化設計、可靠度設計、動態設計和計算機化設計等相繼出現,使工程設計方法經歷了一場變革。為此,本書第二章對水工建築物設計的新思想、新方法做了簡要的介紹,這些內容可以根據具體情況配合有關章節講授,也可單獨講授。由於支墩壩篇幅較小,併入第三章,不單獨成章。這樣安排,是否得當,尚需在實踐中接受檢驗。
本書由天津大學祁慶和主編,
大連理工大學林皋、西安理工大學戴振霖、天津大學郭懷志、馬啟超、劉宣烈、崔廣濤、林繼鏞、
張社榮參編。具體分工如下:祁慶和(第一、十、十一章和第三章的第九、十一、十二、十四、十五節)、郭懷志(第二、
九章)、
張社榮(第三章的第一至第八節和第十三節)、
馬啟超(第四章)、
林皋(第五章)、劉宣烈(第六章送審稿、)林繼鏞(第三章的第十節和第七章)、戴振霖(第八章)、
崔廣濤(第十二章)。
本書由清華大學吳媚玲教授主審,對送審稿提出了許多建設性和具體的修改意見。在編寫過程中,水利部、電力工業部天津勘測設計研究院石棟副總工程師和天津大學部分教師對某些章節提出了很多寶貴意見,一些工程單位的工程師也為本書提供了不少有用的資料,在此一併致謝。
由於我們的水平有限,內容安排和材料取捨不一定得當,錯誤和不妥之處也在所難免,懇請讀者批評指正。
編 者
1996年7月1日
第二版前言
本書是根據1982年5月《水工建築物》教材編審小組第一次會議商定,由天津大學負責在1981年第一版的基礎上修訂的。全書由原來的十一章改為十二章,"閘門"單另成一章。
第二版由天津大學祁慶和擔任主編,具體分工如下:祁慶和(第一、四、八章)、趙代深(第二章)、馬啟超(第三章)、劉宣烈(第五、六章)、林繼鏞(第七章)、郭懷志(第九章)、陳式慧(第十、十一、十二章)。
本書由清華大學張憲宏教授負責審查,提出了很多指導性和具體的修改意見。在編寫過程中,得到了許多兄弟院校和水利電力部天津勘測設計院,特別是原參加編寫的五個兄弟院校的大力支持,並提出了許多寶貴意見,在此一併致謝。
由於我們水平所限,內容安排和材料取捨不一定得當,錯誤和不妥之處,懇請讀者批評指正。
編 者
1986年1月
第一版前言
本書依據原水利電力部制定的《一九七八~一九八一年高等學校、中等專業學校水利電力類教材編審出版規劃 (草案)》及同年三月《水工建築物》教材編寫會議通過的編寫大綱編寫。一九八0年七月審稿會議時略有變更,將原定全書十章改為十一章,分上、下冊出版。
本書由天津大學等六院校分工執筆;第一、三章天津大學;第二章武漢水利電力學院;第四章武漢水利電力學院及天津大學;第五章大連工學院;第六、十一章
華東水利學院;第七、十章
成都科技大學;第八章西北農學院;第九章成都科技大學及天津大學。全書由天津大學水利系陳道弘教授、祁慶和副教授主編。
本書由清華大學水工教研組張受天副教授等同志進行審核,提出很多修改意見。在編寫過程中,受到清華大學副校長張光斗教授的關心,並對全書的編寫提出了很多指導性意見。天津大學水工教研室郭懷志、趙代深副教授等同志參加了全書的校閱工作。楊錦賢同志對部分章節的附圖也重新進行了繪製。在編寫大綱討論會、初稿討論會及審稿會議上,到會的兄弟院校都提出了不少寶貴意見,在此一併致謝。
由於我們水平有限,材料取捨不一定得當,對於書中的錯誤和不妥之處,誠懇地希望廣大讀者批評指正。
參加上冊編寫工作的人員有:
第一章 祁慶和;第二章 王鴻儒、陸述遠、沈保康、曹學德;第三章 陳道弘;第四章 曹學德、郭懷志;第五章 趙山、金同稷、|李玉琦|。
參加下冊編寫工作的人員有:
第六章 戴壽椿;第七章 趙興義;第八章 戴振霖、張海東、呂興祖;第九章 張啟模、祁慶和;第十章 李國潤;第十一章 陳慧遠。
編 者
1980年11月
目錄:第四版前言
第三版前言
第二版前言
第一版前言
第一章 緒論1
第一節 水與水利工程1
第二節 水利樞紐與水工建築物2
第三節 水利建設與可持續發展5
第四節 本課程的特點和解決水工問題的方法10
第二章 水工建築物設計綜述12
第一節 水利工程設計的任務和特點12
第二節 水工建築物設計的步驟14
第三節 水工建築物的安全性18
第四節 水工建築物的可靠度分析21
第五節 水工建築物的抗震分析25
第六節 水工建築物設計的規範體系29
第七節 水工建築物施工過程的狀況分析30
第三章 岩基上的重力壩32
第一節 概述32
第二節 重力壩的荷載及荷載組合34
第三節 重力壩的抗滑穩定分析44
第四節 重力壩的應力分析53
第五節 重力壩的滲流分析68
第六節 重力壩的溫度應力、溫度控制和裂縫防止71
第七節 重力壩的剖面設計76
第九節 重力壩的抗震設計81
第十節 泄水重力壩83
第十一節 重力壩的地基處理112
第十二節 重力壩的材料及構造118
第十四節 其他型式的重力壩131
第十五節 支墩壩137
第四章 拱壩145
第一節 概述145
第二節 拱壩的體形和布置151
第三節 拱壩的荷載及荷載組合159
第四節 拱壩的應力分析163
第五節 拱壩的穩定分析178
第六節 拱壩體形最佳化設計188
第七節 拱壩壩身泄水191
第八節 拱壩的材料和構造202
第九節 拱壩的建基面與地基處理208
第十節 漿砌石拱壩213
第五章 土石壩219
第一節 概述219
第二節 土石壩的基本剖面221
第三節 土石壩的滲流分析223
第四節 土石壩的穩定分析233
第五節 土石壩的固結、沉降與應力分析246
第六節 築壩用土石料及填築標準257
第七節 土石壩的構造264
第八節 土石壩的壩基處理276
第九節 土石壩與壩基、岸坡及其他建築物的連線284
第十節 土石壩的抗震設計287
第十一節 堆石壩294
第十二節 土石壩的壩型選擇304
第六章 水閘306
第一節 概述306
第二節 閘址選擇和閘孔設計310
第三節 水閘的防滲、排水設計312
第四節 水閘的消能、防沖設計321
第五節 閘室的布置和構造328
第六節 閘室的穩定分析、沉降校核和地基處理334
第七節 閘室的結構設計342
第八節 水閘與兩岸的連線建築349
第九節 其他閘型和軟基上的混凝土溢流壩354
第七章 岸邊溢洪道360
第一節 概述360
第二節 正槽溢洪道361
第三節 其他型式的溢洪道381
第四節 非常泄洪設施386
第五節 溢洪道的布置和型式選擇388
第八章 水工隧洞390
第一節 概述390
第二節 水工隧洞的布置391
第三節 水工隧洞進口段398
第四節 水工隧洞洞身段402
第五節 水工隧洞出口段及消能設施407
第六節 高流速泄水隧洞的水流脈動壓力與空蝕412
第八節 水工隧洞襯砌的荷載及荷載組合422
第九節 水工隧洞的襯砌計算與支護設計427
第九章 閘門456
第一節 概述456
第四節 深孔閘門472
第十章 過壩建築物、渠首及渠系建築物和河道整治建築物476
第一節 通航建築物476
第二節 過木建築物485
第三節 渠首及渠系建築物488
第四節 河道整治建築物506
第十一章 水利工程設計510
第一節 設計階段的劃分510
第二節 設計所需的基本資料511
第三節 水利工程對環境的影響512
第四節 水利樞紐設計的主要內容514
第十二章 水工建築物管理524
第一節 概述524
第二節 大壩安全525
第三節 水工建築物監測527
第四節 大壩安全評價與監控536
第五節 水工建築物維修540
附錄I 詞目中英文對照542
附錄II 本書涉及的國外工程中英文對照551
參考文獻552
本書力求保持第三版"在內容上理論聯繫實際,在敘述上淺顯易懂,著重闡明基本概念、基本理論,並適度反映學科的新進展"的編寫風格,並結合近年來,水利水電建設的發展和教學改革的實踐,對教材編寫作了一些探索和新的嘗試。
本書此次修訂的主要特點是:
適當更新內容。根據21世紀水利水電建設新思路、新任務,加強了對新壩型、新型消能工、有限元法在水利工程上的套用以及樞紐布置經驗等的論述;新增了泄洪霧化、高邊坡、拱壩上滑穩定、河道整治建築物、中國水利水電規範體系,以及中國近些年來新建的水利水電工程實例的介紹。
重視培養設計思維能力,注意反映規範有關規定。例如,第二章"水工建築物設計綜述"比較集中地介紹了水利水電設計工作以及設計方法的特點,啟發學生對同一個目標在多種條件限制下,構思多個方案,選優付諸實踐,以引導他們擴大視野,步入更廣闊的思維空間。規範是進行設計的基本依據,本書所選用的大部分理論、主要計算方法和主要參數的技術指標,都力求與新頒布的規範條文相協調一致。
為適應改革開放的新形勢和雙語教學的需要,增加了英文目錄和水工建築物常用英語辭彙。
本書由天津大學林繼鏞主編。
大連理工大學林皋、
遲世春,
西安理工大學苗隆德,天津大學
張社榮、
練繼建、彭新民、
楊敏參加了編寫。具體分工如下:第一章、第三章第十節、第六章、第十一章由林繼鏞編寫;第二章、第十二章、第三章第一節至第九節以及第十一節至第十五節由
張社榮編寫;第四章由
練繼建編寫;第五章第一節至第十節以及第十二節由
林皋編寫;第五章第十一節由
遲世春編寫;第七章、第九章由彭新民編寫;第八章由苗隆德編寫;第十章由
楊敏編寫。
本書由清華大學王光綸教授主審,對送審稿提出了許多建設性和具體的意見。在編寫過程中,天津大學祁慶和教授對全書編寫工作以及書稿內容提出了許多指導性的意見。水利部天津勘測設計研究院原院長、設計大師
王宏斌在
百忙中對送審稿提出了許多寶貴意見和建議。
西安理工大學戴振霖教授和天津大學
崔廣濤教授、郭懷志教授,也對本書的編寫給予了支持與幫助。一些兄弟院校對本書的編寫也提出了不少寶貴意見。這些意見和建議對提高本書質量有著重要意義,在此,編者謹向他們表示衷心的感謝。
由於編者水平有限,材料取捨不一定完全妥當,對書中的疏誤或不當之處,敬請廣大讀者不吝指正。
編 者
2005年2月
第三版前言
本書是根據1991年12月"高等學校水利水電類專業教學指導委員會水工建築物教學指導組"會議商定編寫的。
本書力求在內容上理論聯繫實際,在敘述上淺顯易懂。著重闡明基本概念、基本理論,並適度反映學科的新進展,以使學生較為全面、系統地獲得水工設計方面的知識。
隨著水利學科理論和電子計算機的發展,最佳化設計、可靠度設計、動態設計和計算機化設計等相繼出現,使工程設計方法經歷了一場變革。為此,本書第二章對水工建築物設計的新思想、新方法做了簡要的介紹,這些內容可以根據具體情況配合有關章節講授,也可單獨講授。由於支墩壩篇幅較小,併入第三章,不單獨成章。這樣安排,是否得當,尚需在實踐中接受檢驗。
本書由天津大學祁慶和主編,
大連理工大學林皋、西安理工大學戴振霖、天津大學郭懷志、馬啟超、劉宣烈、崔廣濤、林繼鏞、
張社榮參編。具體分工如下:祁慶和(第一、十、十一章和第三章的第九、十一、十二、十四、十五節)、郭懷志(第二、
九章)、
張社榮(第三章的第一至第八節和第十三節)、
馬啟超(第四章)、
林皋(第五章)、劉宣烈(第六章送審稿、)林繼鏞(第三章的第十節和第七章)、戴振霖(第八章)、
崔廣濤(第十二章)。
本書由清華大學吳媚玲教授主審,對送審稿提出了許多建設性和具體的修改意見。在編寫過程中,水利部、電力工業部天津勘測設計研究院石棟副總工程師和天津大學部分教師對某些章節提出了很多寶貴意見,一些工程單位的工程師也為本書提供了不少有用的資料,在此一併致謝。
由於我們的水平有限,內容安排和材料取捨不一定得當,錯誤和不妥之處也在所難免,懇請讀者批評指正。
編 者
1996年7月1日
第二版前言
本書是根據1982年5月《水工建築物》教材編審小組第一次會議商定,由天津大學負責在1981年第一版的基礎上修訂的。全書由原來的十一章改為十二章,"閘門"單另成一章。
第二版由天津大學祁慶和擔任主編,具體分工如下:祁慶和(第一、四、八章)、趙代深(第二章)、馬啟超(第三章)、劉宣烈(第五、六章)、林繼鏞(第七章)、郭懷志(第九章)、陳式慧(第十、十一、十二章)。
本書由清華大學張憲宏教授負責審查,提出了很多指導性和具體的修改意見。在編寫過程中,得到了許多兄弟院校和水利電力部天津勘測設計院,特別是原參加編寫的五個兄弟院校的大力支持,並提出了許多寶貴意見,在此一併致謝。
由於我們水平所限,內容安排和材料取捨不一定得當,錯誤和不妥之處,懇請讀者批評指正。
編 者
1986年1月
第一版前言
本書依據原水利電力部制定的《一九七八~一九八一年高等學校、中等專業學校水利電力類教材編審出版規劃 (草案)》及同年三月《水工建築物》教材編寫會議通過的編寫大綱編寫。一九八0年七月審稿會議時略有變更,將原定全書十章改為十一章,分上、下冊出版。
本書由天津大學等六院校分工執筆;第一、三章天津大學;第二章武漢水利電力學院;第四章武漢水利電力學院及天津大學;第五章大連工學院;第六、十一章
華東水利學院;第七、十章
成都科技大學;第八章西北農學院;第九章成都科技大學及天津大學。全書由天津大學水利系陳道弘教授、祁慶和副教授主編。
本書由清華大學水工教研組張受天副教授等同志進行審核,提出很多修改意見。在編寫過程中,受到清華大學副校長張光斗教授的關心,並對全書的編寫提出了很多指導性意見。天津大學水工教研室郭懷志、趙代深副教授等同志參加了全書的校閱工作。楊錦賢同志對部分章節的附圖也重新進行了繪製。在編寫大綱討論會、初稿討論會及審稿會議上,到會的兄弟院校都提出了不少寶貴意見,在此一併致謝。
由於我們水平有限,材料取捨不一定得當,對於書中的錯誤和不妥之處,誠懇地希望廣大讀者批評指正。
參加上冊編寫工作的人員有:
第一章 祁慶和;第二章 王鴻儒、陸述遠、沈保康、曹學德;第三章 陳道弘;第四章 曹學德、郭懷志;第五章 趙山、金同稷、|李玉琦|。
參加下冊編寫工作的人員有:
第六章 戴壽椿;第七章 趙興義;第八章 戴振霖、張海東、呂興祖;第九章 張啟模、祁慶和;第十章 李國潤;第十一章 陳慧遠。
編 者
1980年11月
目錄:第四版前言
第三版前言
第二版前言
第一版前言
第一章 緒論1
第一節 水與水利工程1
第二節 水利樞紐與水工建築物2
第三節 水利建設與可持續發展5
第四節 本課程的特點和解決水工問題的方法10
第二章 水工建築物設計綜述12
第一節 水利工程設計的任務和特點12
第二節 水工建築物設計的步驟14
第三節 水工建築物的安全性18
第四節 水工建築物的可靠度分析21
第五節 水工建築物的抗震分析25
第六節 水工建築物設計的規範體系29
第七節 水工建築物施工過程的狀況分析30
第三章 岩基上的重力壩32
第一節 概述32
第二節 重力壩的荷載及荷載組合34
第三節 重力壩的抗滑穩定分析44
第四節 重力壩的應力分析53
第五節 重力壩的滲流分析68
第六節 重力壩的溫度應力、溫度控制和裂縫防止71
第七節 重力壩的剖面設計76
第九節 重力壩的抗震設計81
第十節 泄水重力壩83
第十一節 重力壩的地基處理112
第十二節 重力壩的材料及構造118
第十四節 其他型式的重力壩131
第十五節 支墩壩137
第四章 拱壩145
第一節 概述145
第二節 拱壩的體形和布置151
第三節 拱壩的荷載及荷載組合159
第四節 拱壩的應力分析163
第五節 拱壩的穩定分析178
第六節 拱壩體形最佳化設計188
第七節 拱壩壩身泄水191
第八節 拱壩的材料和構造202
第九節 拱壩的建基面與地基處理208
第十節 漿砌石拱壩213
第五章 土石壩219
第一節 概述219
第二節 土石壩的基本剖面221
第三節 土石壩的滲流分析223
第四節 土石壩的穩定分析233
第五節 土石壩的固結、沉降與應力分析246
第六節 築壩用土石料及填築標準257
第七節 土石壩的構造264
第八節 土石壩的壩基處理276
第九節 土石壩與壩基、岸坡及其他建築物的連線284
第十節 土石壩的抗震設計287
第十一節 堆石壩294
第十二節 土石壩的壩型選擇304
第六章 水閘306
第一節 概述306
第二節 閘址選擇和閘孔設計310
第三節 水閘的防滲、排水設計312
第四節 水閘的消能、防沖設計321
第五節 閘室的布置和構造328
第六節 閘室的穩定分析、沉降校核和地基處理334
第七節 閘室的結構設計342
第八節 水閘與兩岸的連線建築349
第九節 其他閘型和軟基上的混凝土溢流壩354
第七章 岸邊溢洪道360
第一節 概述360
第二節 正槽溢洪道361
第三節 其他型式的溢洪道381
第四節 非常泄洪設施386
第五節 溢洪道的布置和型式選擇388
第八章 水工隧洞390
第一節 概述390
第二節 水工隧洞的布置391
第三節 水工隧洞進口段398
第四節 水工隧洞洞身段402
第五節 水工隧洞出口段及消能設施407
第六節 高流速泄水隧洞的水流脈動壓力與空蝕412
第八節 水工隧洞襯砌的荷載及荷載組合422
第九節 水工隧洞的襯砌計算與支護設計427
第九章 閘門456
第一節 概述456
第四節 深孔閘門472
第十章 過壩建築物、渠首及渠系建築物和河道整治建築物476
第一節 通航建築物476
第二節 過木建築物485
第三節 渠首及渠系建築物488
第四節 河道整治建築物506
第十一章 水利工程設計510
第一節 設計階段的劃分510
第二節 設計所需的基本資料511
第三節 水利工程對環境的影響512
第四節 水利樞紐設計的主要內容514
第十二章 水工建築物管理524
第一節 概述524
第二節 大壩安全525
第三節 水工建築物監測527
第四節 大壩安全評價與監控536
第五節 水工建築物維修540
附錄I 詞目中英文對照542
附錄II 本書涉及的國外工程中英文對照551
參考文獻5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