氣血雙補

氣血雙補為治法,適用於氣血俱虛的病人,多見面色蒼白、頭暈心悸、氣短乏力,舌質嫩淡,脈細弱,用八珍湯之類治之。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氣血雙補
  • 類別:中醫基礎術語
概念,解讀,中醫套用,一、補益氣血常用中藥舉例,二、常用氣血雙補方劑舉例,三、針灸補益氣血舉例,

概念

補法之一,是以補氣藥與補血藥並用治療氣血俱虛之證。

解讀

氣血雙補為治法,即補氣與補血同時進行,適用於表現為氣血兩虛的疾病。氣血兩虛,多因久病消耗,氣血兩傷所致;或先有失血,氣隨血耗;或先因氣虛,血化障礙而日漸衰少,從而形成氣血兩虛。“氣主呴之”,“血主濡之”。氣血兩虛,則臟腑經絡、形體官竅失之濡養,各種機能失之推動及調節,故可出現不榮或不用的病證。臨床上主要表現為肌體失養及感覺運動失常的病理徵象,如面色淡白或萎黃、少氣懶言、疲乏無力、形體瘦怯、心悸失眠、肌膚乾燥、肢體麻木,甚至感覺障礙、肢體痿廢不用等。

中醫套用

一、補益氣血常用中藥舉例

1、人參
藥性:甘、微苦,微溫。歸肺、脾、心經。
功效:大補元氣,補脾益肺,生津,安神益智。
用法用量:煎服,3~9g;挽救虛脫可用15~30g。宜文火另煎分次兌服。野山參研
末吞服,每次2g,日服2次。
使用注意:不宜與藜蘆同用。
2、黨參
藥性:甘,平。歸脾、肺經。
功效:補脾肺氣,補血,生津。
用法用量:煎服,9~30g。
使用注意:據《藥典》記載,本品不宜與藜蘆同用。
3、黃芪
藥性:甘,微溫。歸脾、肺經。
功效:補氣健脾,昇陽舉陷,益衛固表,利尿消腫,托毒生肌。
用法用量:煎服,9~30g。蜜炙可增強其補中益氣作用。
4、白朮
藥性:甘、苦,溫。歸脾、胃經。
功效:益氣健脾,燥濕利水,止汗,安胎。
用法用量:煎服,6~12g。炒用可增強補氣健脾止瀉作用。
使用注意:本品性偏溫燥,熱病傷津及陰虛燥渴者不宜。
5、甘草
藥性:甘,平。歸心、肺、脾、胃經。
功效:補脾益氣,祛痰止咳,緩急止痛,清熱解毒,調和諸藥。
用法用量: 煎服,1.5~9g。生用性微寒,可清熱解毒;蜜炙藥性微溫,並可增強補益心脾之氣和潤肺止咳作用。
使用注意:不宜與京大戟、芫花、甘遂、海藻同用。本品有助濕壅氣之弊,濕盛脹滿、水腫者不宜用。大劑量久服可導致水鈉瀦留,引起浮腫。
6、當歸
藥性:甘、辛,溫。歸肝、心、脾經。
功效:補血調經,活血止痛,潤腸通便。
用法用量:煎服,5~15g。
使用注意:濕盛中滿、大便泄瀉者忌服。
7、熟地
藥性:甘,微溫。歸肝、腎經。
功效:補血養陰,填精益髓。
用法用量:煎服,10~30g。
8、芍藥
藥性:苦、酸,微寒。歸肝、脾經。
功效:養血斂陰,柔肝止痛,平抑肝陽。
用法用量:煎服,5~15g;大劑量15~30g。
9、阿膠
藥性:甘,平。歸肺、肝、腎經。
功效:補血,滋陰,潤肺,止血。
用法用量:5~15g。入湯劑宜烊化沖服。
使用注意:本品黏膩,有礙消化,故脾胃虛弱者慎用。

二、常用氣血雙補方劑舉例

1、八珍湯(八珍散)《瑞竹堂經驗方》
組成:人參、白朮、白茯苓、當歸、川芎、白芍藥、熟地黃、甘草炙
用法:上㕮咀,每服三錢,水一盞半,加生薑五片,大棗一枚,煎至七分,去滓,不拘時候,通口服(現代用法:或作湯劑,加生薑3片,大棗5枚,水煎服,用量根據病情酌定)。
功用:益氣補血。
主治:氣血兩虛證。面色蒼白或萎黃,頭暈耳眩,四肢倦怠,氣短懶言,心悸怔忡,飲食減少,舌淡苔薄白,脈細弱或虛大無力。
2、炙甘草湯(復脈湯)《傷寒論》
組成:甘草,炙生薑,桂枝、人參、生地黃、阿膠、麥門冬、麻仁、大棗
用法:上以清酒七升,水八升,先煮八味,取三升,去滓,內膠烊消盡,溫服一升,日三服(現代用法:水煎服,阿膠烊化,沖服)。
功用:益氣滋陰,通陽復脈。
主治:(1)陰血陽氣虛弱,心脈失養證。脈結代,心動悸,虛羸少氣,舌光少苔,或質乾而瘦小者。(2)虛勞肺痿。乾咳無痰,或咳吐涎沫,量少,形瘦短氣,虛煩不眠,自汗盜汗,咽乾舌燥,大便乾結,脈虛數。

三、針灸補益氣血舉例

治則:補益心脾腎、調養氣血,針灸並用,補法(腎陰虧虛者只針不灸,平補平瀉)。
處方:以足太陽經背俞穴為主。
氣海、血海、膈俞、心俞、脾俞、腎俞、懸鐘、足三里
耳針:取皮質下、肝、腎、膈、內分泌、腎上腺。每次選用3~4穴,毫針中度刺激;或用耳穴壓丸法。
穴位注射:取血海、膈俞、脾俞、足三里。用當歸注射液或黃芪注射液,每穴注射0.5ml;或維生素B12注射液,每穴注射100μg。每日1次。
穴位埋線:取血海、腎俞、脾俞。用羊腸線埋藏。每月2次。
割治療法:取膈俞、公孫、然谷。每次選1~2個穴位,切口長1cm,取出少量脂肪,用消毒紗布貼敷。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