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讀
氣化不利指因各種原因(外感六淫、內傷七情等)使人體內氣化功能得不到正常發揮,而導致氣血津液代謝失常。狹義的常指由陽虛而引起水液代謝機能障礙,致痰飲內停,水濕不化,小便不利等症。其中,實證病多在腑,與膀胱、三焦有關;虛證病多在髒,與肺、脾、腎有關。
中醫套用
一、氣化病及其辨證論治
中醫學從以氣為本的人體觀發展到以氣化為生命力,對健康和疾病的認識是以氣化正常為生理,氣化異常為病理。《素問·五常政大論》指出:自然界與人的氣化都是“化不可代,時不可違”,氣化有自己的規律,時序有自己的節奏,不能代替,不能違背,應該“無代化,無違時,必養必和,待其來復”。《內經》以此建立了氣化論疾病觀,其論病和養生,都要“各從其氣化也。”
按氣化論疾病觀,氣化過度或氣化不足,精、氣、神轉化障礙、升降出入紊亂都可導致疾病,堪稱“百病生於氣也”(《素問·舉痛論》),《素問·經脈別論》說:“生病起於過用”,人體如此,自然界也如是。例如人體五志過激則有七情之變,自然界風、寒、暑、濕、燥、火六氣氣化太過則為六淫。人體氣化不足,在氣化中樞的脾胃,則是脾胃虛弱或中氣不足,脾胃虛弱用仲景建中法的小建中湯,中氣不足用東垣補中益氣法的補中益氣湯。氣化不足如發生在蘊生原氣的基地命門,則為命火衰,治當溫補命火,填精益腎,在補陰的基礎上,略加溫陽之品,開啟發機,使少火生氣。李時珍在《本草綱目·胡桃》項下,論及了胡桃(核桃仁)能“益命門,利三焦”,明代命門學派的醫家已經歸納出補益命門的一類藥,如胡桃、鹿茸、紫河車等。
飲食代謝異常之病多屬氣化之為病,例如消渴主要是氣化能力低下而導致多食。癃閉、關格等病證,皆系三焦氣化失常所致。精氣神三者的轉化障礙,常引起虛證和情志病。例如因脾虛氣化功能低下,不能化精,可發生腎虛精虧。因氣化功能低下,不能化水濕而生痰,可發生郁證和癲狂等。
二、《傷寒論》關於因各種原因導致氣化不利而致的小便不利論述內容極為豐富,外感六淫及疫癘之氣,影響臟腑的氣化功能,導致水液代謝失常,特別是影響肺、脾、腎和膀胱、三焦的氣化,可發生小便不利。
(一)風寒外襲,氣化不行——祛風解表,化氣行水
《傷寒論》76條:“太陽病,發汗後,大汗出,胃中乾,煩躁不得眠,欲得飲水者,少少欲飲之,令胃氣和則愈。若脈浮,小便不利,微熱,消渴者,五苓散主之。”本條以口渴為主要症狀,首先論述了缺水與蓄水的鑑別。前者由於發汗過多,耗傷津液,胃中乾燥,故渴欲飲水。後者由於發汗而邪氣未除,進而影響三焦氣化功能,導致水液代謝失常,而形成蓄水證。原文中還有第4條、71條、156條、127條等多條原文均提到了蓄水證證治。治療均用五苓散祛風解表,化氣行水。方中桂枝通陽化氣兼解表邪,豬苓、茯苓、澤瀉利小便,導水下行,白朮健脾,合為通陽化氣行水,表里同治。此時服用五苓散方後注強調“多飲暖水,汗出愈”,即是配合桂枝以取發汗解表作用。通過解表可以宣通肺氣以促進膀胱的氣化功能。後世根據五苓散利水之功效,將其廣泛用於治療多種水液運行失調之證,如腎病綜合症、急慢性腎炎、泌尿繫結石、心力衰竭、外傷性尿瀦留、尿崩症、早期腎功能不全、胃腸炎等。黃煌教授認為五苓散是一張調節人體水液分布異常的基本方,適用於所有機體水液代謝失常的病證。朱海峰等指出五苓散對人體水液代謝具有雙向調節作用,其對脫水狀態的機體呈現抗利尿作用,而對水腫狀態的機體則顯示利尿作用;且其利尿作用基本不影響尿中電解質濃度。本方藥理研究表明五苓散複方利尿效應強於單味藥,不僅能提高腎小球濾過率,抑制腎小管對鈉的重吸收,而且亦可使腎功能不全的實驗動物的尿量增加。臨床常以本方合五皮飲加減。
《傷寒論·太陽病》40條:“傷寒表不解,心下有水氣,乾嘔,發熱而咳,或渴,或利,或噎,或小便不利,少腹滿,或喘者,小青龍湯主之。”肺合皮毛,外感風寒邪氣不解,進而影響肺的宣發肅降,除咳喘外,還可引起小便不利。用小青龍湯外散風寒,內化水氣。方中麻黃、桂枝、細辛祛風散寒解表,同時麻黃、桂枝又能利小便;半夏化痰,五味子斂肺止咳,芍藥既能配合桂枝調和營衛,又能利水活血。炙甘草調和諸藥,建中氣。
《傷寒論》28條:“服桂枝湯,或下之,仍頭項強痛,翕翕發熱,無汗,心下滿,微痛,小便不利者,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朮湯主之。”此小便不利為水氣內停,頭項強痛,翕翕發熱,仍有表證,用茯苓、白朮健脾利水為主,用生薑、大棗、甘草、芍藥調和營衛。
《金匱要略·水氣病》29條:“黃汗之病……若身重,汗出已輒輕者,久久必身瞤,瞤即胸中痛,又從腰以上必汗出,下無汗,腰髖弛痛,如有物在皮中狀,劇者不能食,身疼重,煩躁,小便不利,此為黃汗,桂枝加黃芪湯主之。”黃汗因水濕停滯,濕鬱熱伏,交蒸於肌膚所致,黃汗日久,病情加劇,脾陽被郁,影響膀胱氣化功能,膀胱氣化不行則小便不利。因病變仍主要在肌表,故用桂枝湯祛風解表,調和營衛,加黃芪扶助正氣,托邪外出,同時黃芪,配合桂枝通陽化氣利小便。
《金匱要略·痙濕暍病》篇:“濕痹之候,小便不利,大便反快,但當利其小便。”乃濕邪內阻,影響膀胱氣化則小便不利。治療當以利小便為主,利小便以祛濕,內濕去,陽氣通,外濕也得以祛除,則濕痹自愈。本條未提出具體利小便方劑,王履《醫經溯洄集》認為“五苓散及甘草附子湯之類,當意在言表”,可以參考。
該篇24條原文:“風濕相搏,骨節疼煩,掣痛不得屈伸,近之則痛劇,汗出短氣,小便不利,惡風不欲去衣,或身微腫者,甘草附子湯主之。”甘草附子湯證的小便不利為風寒濕邪侵襲,濕阻於里,三焦不利,氣化失宣所致。方用甘草附子湯,以附子祛寒止痛,桂枝通陽化氣,白朮健脾除濕,三藥同用,具有溫陽化氣利水之功。
以上內容,均是感受外邪,影響了氣機的正常升降出入,所發生的小便不利,治療當首先祛風解表,再通陽化氣利水。其中麻黃,桂枝都有發汗解表,利小便的作用。
(二)邪入少陽,三焦不利——和解少陽,疏利三焦
三焦具有通調水道,總司氣化之功。手少陽三焦經與足少陽膽經互為表里,故兩者可相互影響。邪入少陽,氣機郁滯,樞機不利,疏泄失常,則三焦也因之壅滯,決瀆不利,膀胱氣化失職,則導致小便不利。《傷寒論·少陽病》96條:“傷寒五六日,中風,往來寒熱,胸脅苦滿,嘿嘿不欲飲食,心煩喜嘔,或胸中煩而不嘔,或渴,或腹中痛,或脅下痞硬,或心下悸,小便不利,或不渴,身有微熱,或咳者,小柴胡湯主之。”少陽為樞,鄰表近里,其氣遊走於上中下三焦,可波及其他臟腑,發生諸多或然證,其中的小便不利系因三焦水道失調,水飲內停所致。治療當清熱解郁,疏利三焦氣機。方用小柴胡湯。方中柴胡升發,助少陽之氣達於外;黃芩苦寒,清少陽火熱;半夏辛散結氣,降逆止嘔;生薑助柴胡宣散表邪,助半夏降逆止嘔,助甘草大棗調合營衛。邪既已入少陽,說明正氣有虧,故用人參扶助正氣。本方功能和解表里,調和陰陽,疏利肝膽,調節上下升降,為扶正達邪之總方。
《傷寒論》147條:“傷寒五六日,已發汗而復下之,胸脅滿,微結,小便不利,渴而不嘔,但頭汗出,往來寒熱,心煩者,此為未解也,柴胡桂枝幹薑湯主之。”此條論述了少陽病兼痰飲內結的證治。其小便不利因少陽樞機不利,三焦決瀆失職,痰飲不化,津不上承,水不下行所致。治宜和解少陽,溫化痰飲,治以柴胡桂枝幹薑湯。該方為小柴胡湯的變方,臨床套用也較為廣泛,泌尿系統疾病如急慢性腎炎、腎病綜合症、尿毒症、尿閉症等。
《傷寒論》107條:“傷寒八九日,下之,胸滿煩驚,小便不利,譫語,一身盡重,不可轉側者,柴胡加龍骨牡蠣湯主之。”柴胡加龍骨牡蠣湯證論述少陽膽火內郁,擾亂肝魂的證治。因表證誤用攻下之法,導致邪氣內陷少陽,樞機不利,三焦失通,既不能外通肌腠,又不能下輸膀胱,故一身盡重,小便不利。方用柴胡加龍骨牡蠣湯樞轉少陽,通利三焦,鎮驚安神。
總之,太陽風寒不解之邪傳入少陽,正邪紛爭在脅下,樞機不利,氣機升降出入失常,故容易出現小便不利。小柴胡湯類以樞轉氣機,恢復氣的升降出入功能為主,不特地用利尿藥,而小便自通。
(三)肺氣不宣,通調失職——宣通肺氣,利尿消腫
《金匱要略·水氣病》篇:“里水者,一身面目黃腫,其脈沉,小便不利,故令病水。假如小便自利,此亡津液,故令渴也。越婢加術湯主之。”本條論述皮水的證治。此皮水是因外感風邪,束閉肌表,肺氣失於通調,水氣內停,而出現小便不利,全身浮腫,此時雖表證已罷,仍用發汗解表的越婢湯,加白朮以加強祛濕功能,宣通肺氣而利小便,有“提壺揭蓋法”之意。
(四)濕熱內郁,水不暢行——清熱除濕,利尿行水
《傷寒論·陽明病》篇236條:“陽明病,發熱汗出者。此為熱越,不能發黃也;但頭汗出,身無汗,劑頸而還,小便不利,渴飲水漿者,此為瘀熱在里,身必發黃,茵陳蒿湯主之。”260條:“傷寒七八日,身黃如橘子色,小便不利,腹微滿者,茵陳蒿湯主之。”此為治療濕熱內郁,三焦水道不通致小便色黃不利之法。方用茵陳蒿湯。方中茵陳、梔子能利小便退黃,大黃清泄瘀熱。該方為清熱利尿退黃的名方,臨床多合五苓散治療肝硬化之腹水、水腫等。
牡蠣澤瀉散見於原文395條,本條雖未言小便不利,但據其病機及方後注“小便利,止後服”可知,臨床必有小便不利。此屬濕熱壅滯之實證水腫,用牡蠣澤瀉散逐水泄熱,軟堅散結。臨床多用其加減治療水腫、膨脹等證屬濕熱壅滯者。劉靜認為該方對心、肝、脾、腎等多種全身性水腫,或局限性水腫,只要證屬水濕郁遏,津結痰阻,氣機不暢者均有效。慢性腎炎濕熱蘊結下焦,水飲停聚身半以下而見浮腫,小便短赤,手足煩熱,舌紅苔白膩或黃膩,脈滑數,以本方逐水清熱。臨床用於一些尿毒症患者,常以生牡蠣、澤瀉軟堅、利水泄濁。
(五)脾失運化,水氣不行——健脾益氣,溫陽利水
脾居中州,人體水液的代謝與輸布,上行與下泄,無不依賴於脾的運化轉輸。若脾氣虛弱,脾陽不振,或因病邪入里,損傷了中焦脾胃功能,使其受納無權,運化轉輸失職,中陽不能施化,水液不得下行,則可引起小便不利、小便難等。
《傷寒論·陽明病》篇191條:“陽明病,若中寒者,不能食,小便不利……以胃中冷,水谷不別故也。”脾胃陽虛,不能正常運化水谷,必小便不利。
《金匱要略·痰飲咳嗽病》篇:“夫短氣有微飲,當從小便去之,苓桂術甘湯主之,腎氣丸亦主之。”水飲內停,多由陽氣不化所致,多有小便不利,故治療當以利小便為主。但陽氣不化,水飲內停,有在脾在腎之不同。由脾陽虧虛,水飲停留者,用苓桂術甘湯健脾利水。慢性腎病患者常有脾陽虧虛,若脾失健運,水濕不化,見有水腫、肢冷、納呆、便溏、小便不利、苔白膩,脈沉細,可用此方溫陽健脾、利水化飲。方中茯苓、桂枝合用,正如尤在涇所謂“桂枝得茯苓,則不發表而反行水”。
(六)肝氣鬱滯,水濕不化——疏肝理氣,通利三焦
肝主疏泄,調暢氣機,具有通利三焦,疏通水道的功能。若肝氣鬱結,失於疏泄條達,則導致氣機郁滯,水道失於通調,水濕不化,從而可引起小便不利。
《傷寒論·少陰病》318條:“少陰病,四逆,其人或咳,或悸,或小便不利,或腹中痛,或泄利下重者,四逆散主之。”氣機郁滯,濕邪內郁,陽氣不能溫煦四肢,故四逆;濕邪內停,或小便不利,或泄利下重,腹中疼痛。用四逆散疏肝理氣。方中柴胡疏肝,枳實行氣,芍藥活血利水,甘草調中。肝氣得以疏泄,脾氣得以運化,津液得以敷布,小便自然通利。
(七)腎氣虛衰,氣化失職——補益腎氣,化氣行水
《金匱要略·血痹虛勞病》篇:“虛勞腰痛,少腹拘急,小便不利者,八味腎氣丸主之。”腎主水,腎的氣化功能正常,開合有度,才能維持和調節水液的代謝平衡。腎虛虛勞,腎主水的生理功能下降。氣化失常,則可出現小便不利。用腎氣丸補益腎氣,化氣行水利小便。方中乾地黃、山藥、山茱萸補腎陰,桂枝、附子助腎陽,茯苓、澤瀉利水,丹皮活血。全方陰陽並補,氣水血並調。腎氣丸方在金匱中還治療痰飲病小便不利、婦人轉胞由腎氣不舉,膀胱氣化不行所致的不得尿,均是以補腎氣利水立法。
《傷寒論·少陰病》篇原文316條曰:“少陰病,二三日不已,至四五日,腹痛,小便不利,四肢沉重疼痛,自下利者,此為有水氣。其人或渴,或小便利,或下利,或嘔者,真武湯主之。”此為脾腎陽虛而導致水氣內停。用真武湯助陽利水。方中附子溫腎扶陽,茯苓、白朮健脾利水,生薑溫胃,宣散水氣,芍藥利水止腹痛。慢性腎病患者病程日久,脾腎陽衰,水濕內生泛濫肌膚見有浮腫、尿濁、尿血、噁心、畏寒肢冷、腰酸尿少、脈沉遲,均可用本方加減以溫腎陽、散水飲。此方是治療腎性水腫的經典方,現代研究均表明它可增加尿量,降低血肌酐和尿素氮,另外還可調節腎素-血管緊張素-醛固酮系統,使水電介質平衡,從而減輕浮腫,緩解症狀。現代實驗研究,真武湯還有抗慢性腎衰和強心、抗心肌缺血的作用。方中茯苓、白朮有利尿作用;白芍(赤芍)具有增加心肌收縮力,改善微循環的作用,尚能通過中樞神經而發揮鎮痛效果等。
《金匱要略·消渴小便不利淋病》篇曰:“小便不利者,有水氣,其人苦渴,栝蔞瞿麥丸主之。”此論述上焦燥熱,下焦虛寒之小便不利的治療。下焦腎虛,水氣不化而出現小便不利,津液不能敷布於上,故口渴,用瓜蔞瞿麥丸治療,方中用附子、山藥溫腎助陽,瞿麥、茯苓利尿行水,瓜蔞根生津止渴。
(八)瘀熱內阻,小便不利——清熱化瘀,通利小便
《金匱要略·消渴小便不利淋病》篇曰:“小便不利,蒲灰散主之,滑石白魚散、茯苓戎鹽湯主之。”小便不利發病原因很多,此處小便不利並列三方。蒲灰散由蒲黃、滑石組成,功能活血清濕熱,適用於濕熱夾瘀引起的小便不利。滑石白魚散由滑石、亂髮(燒)、白魚組成,白魚又名衣魚、蠹魚,能消瘀行血;亂髮,《別錄》謂其“主五淋、大小便不通。”此方治療瘀熱引起的小便不利。茯苓戎鹽湯為治療脾腎虛勞之小便不利而設。
《金匱要略·婦人雜病》篇:“婦人少腹滿如敦狀,小便微難而不渴,生後者,此為水與血俱結在血室也,大黃甘遂湯主之。”婦人產後,惡露不來,小便不利,此為水氣與瘀血俱結在血室,故用大黃攻瘀,甘遂逐水,阿膠養血活血。
《金匱要略·水氣病》篇曰:“少陽脈卑,少陰脈細,男子則小便不通,婦人則經水不通。經為血,血不利則為水,名曰血分。”“經水前斷,後病水,名曰血分”“先病水,後經水斷,名曰水分”,均言水血可互相影響,治療當活血利水,方用當歸芍藥散。方中當歸、芍藥、川芎調肝活血;茯苓、澤瀉、白朮健脾利水。
(九)津液受損,化源不足——顧護津液,化通小便
人體的尿液為水津所化生。在外感病中,若患者素體陰虛,津液不足,或火毒內盛,下灼陰津,或誤用、過用汗、吐、下以及火劫等法,均可導致津液外亡或津傷於內,津液枯竭,水道乾澀,氣化無源,亦可出現小便不利、小便難。
《傷寒論·太陽病》第59條:“大下之後,復發汗,小便不利者,亡津液故也。勿治之,得小便利,必自愈。”誤治發汗後,致津液耗傷,而人之尿液乃津液化生,由膀胱氣化而出,故汗下之後小便不利,乃是“亡津液故也”。切不可見小便不利而誤用滲利之法,可待其津液恢復,陰陽自和。清代名醫章虛谷說:“得津液生而小便利,必自愈也”。
《傷寒論》第6條:“太陽病……若被下者,小便不利,直視失溲……”。此乃誤用下法,導致陰液大傷,水源枯竭,則小便不利。
《傷寒論》307條:“少陰病,二三日至四五日,腹痛,小便不利,下利不止,便膿血者,桃花湯主之。”此為脾腎陽氣不足,腸胃虛寒,腎陽虛衰,火不暖土,日久導致下焦失於固攝,滑脫不禁。其中小便不利,是由於下利不止,耗傷津液,加之陽氣虛衰,失於氣化,故小便不利。方用桃花湯溫中澀腸止痢。因小便不利非水飲停蓄所致,故不需直接利水,待利止則水津自能敷布,小便必自利,間接起到“利尿”的作用。
《傷寒論》20條:“太陽病發汗,遂漏不止,其人惡風,小便難,四肢微急,難以屈伸者,桂枝加附子湯主之。”此為太陽病發汗太過,陽虛漏汗、津耗陰傷導致的小便不利。陽虛為病本,陽升則陰長,故仲景治療重點在扶陽固表,陽復則表固,表固則汗止,汗止則津復,則小便自會通暢,四肢拘急自會消失。
為了顧護人體津液,在許多疾病中提出禁用或慎用利小便法。特別是熱盛傷津所致的小便不利以及誤治傷津導致的小便不利,不能強利小便。周學海在其《讀醫隨筆·利小便》中指出:“世但知大便滑利之傷氣,而不知小便滑利之更傷氣也。但知小便頻數之傷陰,而不知以二苓、澤瀉、術通等強利小便,而小便並不能利者之更傷陽也”,其論盡得其要。
此外,《傷寒雜病論》中許多條文雖未明言小便不利,但皆含有小便不利症狀。如《金匱要略·水氣病》篇中五臟水的肝水、肺水、脾水與腎水皆可有小便不利的症狀。第14條論述了肝水的症狀,“肝水者,其腹大,不能自轉側,脅下腹痛,時時津液微生,小便續通。”由於肝失疏泄條達,三焦氣機不暢,影響到了水液的代謝,出現小便不利。原文第15條論述了肺水症狀,“肺水者,其身腫,小便難,時時鴨溏。”肺主一身之氣,肺氣虛而通調失職,則水不下輸膀胱,而見小便難。原文16條論述了脾水,“脾水者,其腹大,四肢苦重,津液不生,但苦少氣,小便難。”脾陽虛衰,脾失健運,不能散津布精,氣血生化無權,故見小便難。17條腎水,“腎水者,其腹大,臍腫腰痛,不得尿,陰下濕如牛逼上汗,其足逆冷,面反瘦。”因腎陽虛衰,導致氣化不行,水濕內聚不得下行出現小便不通。在治療上要隨其五臟的生理特性辨證施治。
總之,張仲景治小便不利並不專主利水藥物,而是針對病因、病機,不是固執成方,而是揭示治法,其總則是恢復臟腑氣化功能。其用藥方法是發汗解表則麻黃、桂枝,樞轉氣機用柴胡,起到不利小便而小便自利;並且利水必用茯苓、白朮兩味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