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格

關格,中醫病名。是指以脾腎虛衰,氣化不利,濁邪壅塞三焦,而致小便不通與嘔吐並見為臨床特徵的危重病證。分而言之,小便之不通謂之關,嘔吐時作謂之格。多見於水腫、癃閉、淋證等病的晚期。西醫學泌尿系統疾病引起的慢性腎衰竭病證可參照本章節治療。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關格
  • 發病部位:腎、膀胱
  • 相關西醫疾病:慢性腎衰竭
  • 主要病因:外感、內傷、久病遷延
  • 疾病分類:內科—腎系病
  • 傳染性:無
名詞解釋,歷史沿革,關格與西醫病名的關係,病因,病機,診查要點,診斷依據,病證鑑別,相關檢查,辯證論治,辯證要點,治療原則,證治分類,其他療法,轉歸預後,預防調護,文獻摘要,

名詞解釋

關格是指以脾腎虛衰,氣化不利,濁邪壅塞三焦,而致小便不通與嘔吐並見為臨床特徵的危重病證。分而言之,小便之不通謂之關,嘔吐時作謂之格。多見於水腫、癃閉、淋證等病的晚期。

歷史沿革

1.最早提及關格一詞,見於《內經》,並非病名。《素問·六節髒象論》“故人迎一盛病在少陽,二盛病在太陽,三盛病在陽明,四盛以上為格陽,寸口一盛病在厥陰,二盛病在少陰,三盛病在太陰,四盛以上為關陰,人迎與寸口俱盛四倍以上為關格”。《靈樞·脈度》“陰氣太盛陽氣不能榮也,故曰關;陽氣太盛陰氣不能榮也,故曰格,陰陽俱盛,不得相榮,故曰關格”。
3.漢·張仲景《傷寒論》正式將關格作為病名提出,認為“關則不得小便,格則吐逆”。
4.清代對本病的認識逐步成熟,李用粹《證治匯補·癃閉》“既關且格,必小便不通,旦夕之間,陡增嘔惡,此因濁邪壅塞三焦,正氣不得升降……陰陽閉絕,一日即死,最為危候”。
5.何廉臣在《重訂廣溫熱論》中首次提出其病機為“溺毒入血,血毒上腦”。
6.喻嘉言在《醫門法律·關格》中,力倡調治關格當“批郄導竅”,認為治之宜開通疏利,因勢利導,俾使邪有出路。

關格與西醫病名的關係

西醫學泌尿系統疾病引起的慢性腎衰竭病證可參照本章節辯證施治。

病因

關格是由多種疾病轉化而來。感受外邪,或勞倦內傷、飲食不節、情志過極,或久病不愈等,傷及脾腎之陽;或脾腎陽衰,水濕不化,邪濁壅滯三焦而發為關格。

病機

本病的基本病理變化為脾腎衰憊,氣化不利,濕濁毒邪內蘊三焦。病理性質為本虛標實,脾腎虛衰為本,濕濁毒邪為標。初起時,病在脾腎,病至後期可損及多個臟器。若腎陽衰竭,寒水上犯,凌心射肺,久轉變為心悸、胸痹;若陽損及陰,腎陰虧耗,肝陽上亢,內風自生,則可有眩暈、中風;若濁邪內盛,內陷心包,而成昏迷、譫妄。

診查要點

診斷依據

1. 臨床以小便不通,並見嘔吐為症狀。
2. 伴有浮腫,納差,皮膚瘙癢,甚則神昏。
3. 具有水腫、淋證、癃閉等腎系疾病的慢性病史。

病證鑑別

1.關格與癃閉
癃閉是以尿量減少,排尿困難,甚至小便不通為症狀,無嘔吐。而關格是以小便不通與嘔吐並見為症狀。癃閉可發展為關格,而關格不一定都由癃閉發展而來,還可由水腫、淋證等發展而來。
2.關格與走哺
走哺是以嘔吐伴有大小便不通為症狀(腸梗阻)。往往先有大便不通,而後出現嘔吐,嘔吐物可以是胃內的飲食痰涎,也可帶有膽汁和糞便,常伴有腹痛,最後出現小便不通。關格則是以小便不通與嘔吐並見為症狀。

相關檢查

可查B超、血常規、血生化、腎功能、尿常規以明確診斷。

辯證論治

辯證要點

關格的辯證,應首辨脾腎虛損程度。次辨濁邪之性質,再辨是否累及它髒。

治療原則

治療宜攻補兼施,標本兼顧。且當遵循《證治準則·關格》提出的“治主當緩,治客當急”的原則。主是指本:脾腎陰陽衰憊,治本應長期調理,緩緩補之,分別採取健脾補腎、滋補肝腎、重在健脾而不在補腎;客是指標:濕濁邪毒,應儘快祛除。可採用芳香化濁,辛開苦泄,淡滲利濕,通腑瀉濁,主要是化濁和瀉濁,因腎都衰備了,利尿很難湊效。

證治分類

1.脾腎陽虛,濕濁內蘊證
症狀:小便短少,色清。甚則尿閉,面色晦暗,形寒肢冷,神疲乏力,浮腫,腰以下為主,納差,腹脹,泛惡嘔吐,大便溏薄,舌淡體胖,邊有齒印,苔白膩,脈沉細。
治法:溫補脾腎,化濕降濁。
方藥:溫脾湯合吳茱萸湯加減。
常用藥:附子、乾薑、仙靈脾、人參、白朮、茯苓、姜半夏、陳皮、制大黃、六月雪、吳茱萸、生薑。
2.肝腎陰虛,肝風內動證
症狀:小便短少,嘔惡頻作,頭暈頭痛,面部烘熱,腰膝酸軟,手足抽搐,舌紅,苔黃膩,脈弦細。
治法:滋補肝腎,平肝熄風。
方藥:杞菊地黃丸合羚角鉤藤湯加減。
常用藥:熟地黃、山藥、山茱萸、枸杞子、羚羊角、鉤藤、石決明、貝母、竹茹、膽南星、竹瀝、制大黃、敗醬草、六月雪。
3.腎氣衰微,邪陷心包
症狀:無尿或少尿,全身浮腫。面白唇暗,四肢厥冷,口中尿臭,神識昏蒙,循衣摸床,舌捲縮,淡胖,苔白膩或灰黑,脈沉細欲絕。
治法:溫陽固脫,豁痰開竅。
方藥:急用參附湯合蘇合香丸,繼用滌痰湯。
常用藥:人參、附子、膽南星、石菖蒲、半夏、竹茹、蘇合香。

其他療法

1. 關格的病人還可用灌腸法加強通腑降濁解毒作用。
2.針灸療法:關格吐逆小便不利,急宜先灸腎俞、氣海、天樞等穴,針刺湧泉、水分等穴。

轉歸預後

一般來說,本病預後差。關格早期:脾腎虛衰和濁毒的症狀不重,積極恰當的治療可延緩關格的進程或逆轉病情;關格中期:腎脾衰憊,濁毒較盛,若治療恰當,可望延緩進程,但比早期延緩時間要短些;晚期:出現肝風內動,邪陷心包,病勢險惡,生命垂危,應急救治療,除用中藥外,應採取血透、腹透,可轉危為安,有條件還可腎移植。

預防調護

積極治療水腫、癃閉、淋證等證,預防進入關格;臥床休息;預防和積極治療感染:避風寒,防止外邪侵襲,反覆易感冒者用玉屏風散,有上感者使病情加重,故辨清寒熱虛實,積極治療。

文獻摘要

1.《靈樞·脈度》:“陰氣太盛,則陽氣不能榮也,故曰關;陽氣太盛,則陽氣弗能榮也,故曰格。陰陽俱盛,不得相榮,故曰關格,不得盡期而死也。”
2.《醫醇剩義·關格》:“始則氣機不利,喉下作梗;繼則胃氣反逆,食入作吐;後乃食少吐多,痰涎上涌,日漸便溺艱難。”
3.《諸病源候論·關格大小便不通候》:“關格者,大小便不通也。大便不通謂之內關,小便不通謂之外格,二便俱不通為關格也。由陰陽氣不和,榮衛不通故也。”
4.《醫貫》卷之五:“關格者,粒米不欲食,渴喜茶水飲之,少頃即吐出,復求飲復吐。飲之以藥,熱藥入口即出,冷藥過時而出,大小便秘,名曰關格。關者下不得出也,格者上不得入也。”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