膀胱濕熱證

濕熱蘊結於膀胱,膀胱氣化失司所導致,臨床以尿頻、尿急、尿痛、小腹脹痛為主要表現的證候。常見於淋證、癃閉、血尿,以及現代醫學診斷的急性膀胱炎、急性腎盂腎炎、膀胱結石及前列腺炎等病。

病因,臨床表現,施治要點,辯證施治,其他療法,

病因

感於外者多因下陰不潔,穢濁之邪從下竅上犯膀胱,釀生濕熱;或外感濕熱,下注小腸,傳入膀胱。生於內者,多因過食肥甘酒熱之品,脾胃運化失常,積濕生熱,濕熱流入膀胱,氣化失司,水道不利,遂發為淋證。

臨床表現

以尿頻、尿急,尿道灼熱疼痛,尿黃短少,小腹悶脹,舌紅苔黃膩,脈數有力為主。可兼見發熱,腰痛,尿血或尿有砂石,或小便不通等。濕熱內蘊,氣化失司,排尿不利為其基本病理變化。濕熱蘊結膀胱,熱迫尿道,故小便次數頻繁,並有急迫灼熱疼痛感;濕熱相搏,膀胱氣化不利,所以尿液黃赤而短少;膀胱位於小腹,濕熱蘊結,故小腹悶脹不舒;舌紅,苔黃膩,脈數有力,為濕熱內盛之象。若濕熱交蒸,則可兼見寒戰,發熱。膀胱與腎直接相通,若膀胱熱邪波及於腎,熱灼經絡,則間見腰痛;熱邪灼傷膀胱或腎之脈絡,則可兼見尿血。若濕熱久郁不解,煎熬尿中雜質而成砂石,則尿中可見有砂石排出。膀胱氣化不利,或砂石較大,阻塞尿道,有可能出現小便不通而成癃閉之症。

施治要點

1.本證為濕熱之實證,由膀胱濕熱,氣化不利而引起。在臨床上,清熱利水通淋為常見治法,如八正散之類。而近代復加解毒之品,如忍冬藤、蒲公英;野菊花、半枝蓮、紫花地丁等,這樣在辨證的基礎上,加用清解藥物,不但可較快地改善臨床症狀,而且可望提高治癒率。本證發作多為急性,但治療不當或不徹底,亦可轉為慢性,濕熱未盡,又可傷陰化燥,因此,在治療時,不可一味清利,應在祛除余邪的基礎上酌加甘寒滋養之品,如山藥、沙參、石斛、麥冬等,標本兼顧。
2.由本證而形成的淋證,初起皆與濕熱有關,日久及腎,由實轉虛,虛實夾雜,出現石、血、氣、膏、勞淋等不同證候,因此,在臨床治療之時,除選用清熱解毒之外,或佐以排石通淋;或輔以活血止血;或兼以利氣疏導;或參以分清泌濁;或配以健脾益腎;因此,治淋之法,有通有塞,要當分別。有瘀血積石塞住溺管者,宜先通。無瘀積而虛滑者,宜峻補。
3.本證膀胱濕熱而成淋者,古有忌補、忌汗之法。《金匱要略》有“淋家不可發汗”之說,淋證畏寒發熱,與小便澀痛並見,不可與一般外感表證同論、大劑辛散發汗,但可清熱解毒,兼以疏風解表,表里同治。至於淋證日久,脾腎兩虛,下元不固,又當補益脾腎,自不必拘泥忌補之說。

辯證施治

1.濕熱淋證
(1)證候小便頻數,短澀痛,點滴而下,急迫灼熱,溺色黃赤,少腹拘急脹痛,或發熱惡寒,口苦嘔惡,或腹痛拒按,大便秘結,舌紅,苔黃膩,脈滑數。
(2)治則清熱瀉火,利濕通淋。
(3)主方八正散加減。
(4)方藥滑石、石韋、蒲公英,車前草,瞿麥、扁蓄、山梔、燈心草各,木通、大黃(後入)、生甘草。
水煎,取汁250~300毫升,分2~3次,微溫服。
若便秘,腹脹者,重用生大黃,並加枳實以通腑泄熱;若兼寒熱,口苦,腰痛者,加連翹、蒲公英以清熱解毒;若尿中夾有砂石;小便艱澀或排尿突然中斷,腰腹絞痛者加金錢草、海金砂;若小便熱澀刺痛,尿色深紅或夾有血塊者,加小薊、白茅根、藕節以涼血止血。
2.下焦虛寒膏淋白濁
(1)證候小便頻數,渾濁不清,白如米泔,凝如膏糊,舌淡苔白,脈沉。
(2)治則溫腎利濕,分清化濁。
(3)主方萆薢分清飲加減。
(4)方藥萆薢、石菖蒲、黃柏、車前子、白朮、茯苓、烏藥、丹參、甘草、牛膝。水煎,取汁250~300毫升,分2~3次,微溫服。
若小便混濁如米泔水,尿熱灼不暢者,加烏藥、青皮,以利氣通淋。若熱邪充斥肌膚而兼見寒戰、發熱,可用柴芩湯;濕熱損傷絡脈而見尿血,可用小薊飲子、豬苓湯;尿中有砂石,可用石韋散之類。

其他療法

1.外敷藥
(1)大蒜、芒硝同搗爛成糊狀,外敷肋脊角、腎區。
(2)芫花,水煎取汁,溫熱敷腎區。以上方藥,主要用於小便不通或小便點滴而下者。
2.飲食療法
(1)青小豆粥通草5克水煎取汁去渣,加入青小豆50克,小麥50克,煮成粥,作早餐食用。能通淋利尿。
(2)赤小豆粥赤小豆30克加水煮熟後,再入白米15克作粥,作早餐食用。能除濕熱,利小便。
(3)冬瓜湯冬瓜50克,煮湯三碗,分服。能清利濕熱。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