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苓散

五苓散,中醫方劑名。為祛濕劑,具有利水滲濕,溫陽化氣之功效。主治膀胱氣化不利之蓄水證。小便不利,頭痛微熱,煩渴欲飲,甚則水入即吐;或臍下動悸,吐涎沫而頭目眩暈;或短氣而咳;或水腫、泄瀉。舌苔白,脈浮或浮數。臨床常用於治療急慢性腎炎、水腫、肝硬化腹水、心源性水腫、急性腸炎、尿瀦留、腦積水等屬水濕內停者。

基本介紹

  • 中文名:五苓散
  • 功用:利水滲濕,溫陽化氣
  • 主治:膀胱氣化不利之蓄水證
  • 分類:祛濕劑-利水滲濕
  • 出處:《傷寒論》
歌訣,組成,用量,用法,功用,主治,方義,配伍特點,運用,加減化裁,附註,附方1,組成,用法,功用,主治,出處,附方 2,組成,用法,功用,主治,出處,附方3,組成,用法,功用,主治,出處,化裁方之間的鑑別,重要文獻摘要,

歌訣

五苓散治太陽腑,白朮澤瀉豬苓茯,桂枝化氣兼解表,小便通利水飲除。

組成

豬苓、茯苓、白朮、澤瀉、桂枝。

用量

豬苓(去皮)、茯苓、白朮各9g,澤瀉15g,桂枝(去皮)6g。

用法

搗為散,以白飲和服方寸匕,日三服,多飲暖水,汗出愈,如法將息。現代用法:散劑,每服6-l0g;湯劑,水煎服,多飲熱水,取微汗,用量按原方比例酌定。

功用

利水滲濕,溫陽化氣。

主治

膀胱氣化不利之蓄水證。小便不利,頭痛微熱,煩渴欲飲,甚則水入即吐;或臍下動悸,吐涎沫而頭目眩暈;或短氣而咳;或水腫、泄瀉。舌苔白,脈浮或浮數。

方義

本方主治病症雖多,但其病機均為水濕內盛,膀胱氣化不利所致。在《傷寒論》中原治蓄水證,乃由太陽表邪不解,循經傳腑,導致膀胱氣化不利,而成太陽經腑同病。太陽表邪未解,故頭痛微熱;膀胱氣化失司,故小便不利;水蓄不化,郁遏陽氣,氣不化津,津液不得上承於口,故渴欲飲水;其人本有水蓄下焦,飲入之水不得輸布而上逆,致水入即吐,故此又稱“水逆證";水濕內盛,泛溢肌膚,則為水腫;水濕之邪,下注大腸,則為泄瀉;水濕稽留腸胃,升降失常,清濁相干,則為霍亂吐瀉;水飲停於下焦,水氣內動,則臍下動悸;水飲上犯,阻遏清陽,則吐涎沫而頭眩;水飲凌肺,肺氣不利,則短氣而咳。治宜利水滲濕為主,兼以溫陽化氣之法。方中重用澤瀉為君,以其甘淡,直達腎與膀胱,利水滲濕。臣以茯苓、豬苓之淡滲,增強其利水滲濕之力。佐以白朮、茯苓健脾以運化水濕。《素問·靈蘭秘典論》謂:“膀胱者,州都之官,津液藏焉,氣化則能出矣”,膀胱的氣化有賴於陽氣的蒸騰,故方中又佐以桂枝溫陽化氣以助利水,解表散邪以祛表邪,《傷寒論》示人服後當飲暖水,以助發汗,使表邪從汗而解。

配伍特點

諸藥相伍,甘淡滲利為主,佐以溫陽化氣,使水濕之邪從小便而去。

運用

本方為利水化氣之劑。臨床套用以小便不利,舌苔白,脈浮或緩為辨證要點。

加減化裁

若水腫兼有表證者,可與越婢湯合用;水濕壅盛者,可與五皮散合用;泄瀉偏於熱者,須去桂枝,可加車前子、木通以利水清熱。

附註

附方1

四苓散

組成

白朮、茯苓、豬苓各45g,澤瀉75g。

用法

四味共為末,每次12g,水煎服。

功用

健脾滲濕。

主治

脾胃虛弱,水濕內停證。小便赤少,大便溏泄。

出處

《丹溪心法》

附方 2

胃苓湯

組成

五苓散、平胃散各6-10g。

用法

上二藥合和,蘇子、烏梅煎湯送下,未效,加木香、縮砂、白朮、丁香煎服。

功用

祛濕和胃,行氣利水。

主治

夏秋之間,脾胃傷冷,水谷不分,泄瀉如水,以及水腫、腹脹、小便不利者。

出處

《世醫得效方》

附方3

茵陳五苓散

組成

茵陳蒿末4g,五苓散2g。

用法

上二物合,先食,飲方6g,日三服。

功用

利濕退黃。

主治

濕熱黃疸,濕重於熱,小便不利者。

出處

《金匱要略》

化裁方之間的鑑別

四苓散即五苓散去桂枝,功專淡滲利水,主治水濕內停,小便不利諸證。胃苓湯系平胃散與五苓散合方,具有祛濕和胃,行氣利水之功,主要用於水濕內盛之泄瀉、水腫、小便不利等。茵陳五苓散即五苓散與倍量的茵陳相合而成,具有利濕清熱退黃之功,適用於黃疸濕多熱少、小便不利之證。

重要文獻摘要

1.原書主治 《傷寒論·辨太陽病脈證並治》:“太陽病,發汗後,大汗出,胃中乾,煩躁不得眠,欲得飲水者,少少與飲之,令胃氣和則愈。若脈浮,小便不利,微熱消渴者,五苓散主之。”“中風發熱,六七日不解而煩,有表里證,渴欲飲水,水人則吐者,名日水逆,五苓散主之。”
2.方論選錄 柯琴《傷寒來蘇集·傷寒附翼》卷上:“凡中風、傷寒,結熱在里,熱傷氣分,必煩渴飲水,治之有二法:表證已罷,而脈洪大,是熱邪在陽明之半表里,用白虎加人參清火以益氣;表證未罷,而脈仍浮數,是寒邪在太陽之半表里,用五苓散,飲暖水,利水而發汗。此因表邪不解,心下之水氣亦不散,既不能為溺,更不能生津,故渴;及與之水,非上焦不受,即下焦不通,所以名為水逆。水者腎所司也,澤瀉味鹹人腎,而培水之本;豬苓黑色人腎,以利水之用;白朮味甘歸脾,制水之逆流;茯苓色白入肺,清水之源委,而水氣順矣。然表里之邪,諒不因水利而頓解,故必少加桂枝,多服暖水,使水津四布,上滋心肺,外達皮毛,溱溱汗出,表里之寒熱兩除也。白飲和服,亦啜稀粥之微義,又複方之輕劑矣。”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