氣候分界是2009年公布的氣候學大氣科學名詞。
中文名稱 | 氣候分界 |
英文名稱 | climate divide |
定 義 | 兩種不同氣候區之間的界線。山脊是常見的氣候分界。 |
套用學科 | 大氣科學(一級學科),氣候學(二級學科) |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氣候分界
- 外文名:climate divide
- 所屬學科:氣候學大氣科學
- 公布年度:2009年
氣候分界是2009年公布的氣候學大氣科學名詞。
中文名稱 | 氣候分界 |
英文名稱 | climate divide |
定 義 | 兩種不同氣候區之間的界線。山脊是常見的氣候分界。 |
套用學科 | 大氣科學(一級學科),氣候學(二級學科) |
氣候分界是2009年公布的氣候學大氣科學名詞。定義氣候分界兩種不同氣候區之間的界線。山脊是常見的氣候分界。出處《氣候學大氣科學名詞》。...
南北分界線,傳統意義上南北方分界線,一月份0度等溫線, 800mm等降水量線,水田與旱地分布分界線,水稻與小麥種植分界線, 亞熱帶與暖溫帶的分界線,亞熱帶常綠闊葉林與溫帶落葉闊葉林的分界線,濕潤與半濕潤的分界線,亞熱帶季風氣候與溫帶季風氣候的分界線。界線 秦嶺淮河一線 秦嶺—淮河一線,就是我們常說的...
極地冰原氣候:全年酷寒,降水極少,大部分不足100毫米。高原山地氣候:氣候垂直變化明顯,氣溫隨海拔加而減,隨海拔減而加。(一般海拔每升高100米,氣溫降低0.6℃。)全年低溫,年氣溫差較小,日較差大。溫帶、亞熱帶與熱帶的分界 一月份平均氣溫0℃以下為溫帶和寒帶,0℃以上,15℃以下為亞熱帶,15℃以上為...
②1月平均氣溫為6°C的等溫線(大致與南嶺山地一致),作為一季稻和二季稻的分界;③年降水量為750毫米的等值線(大約與秦嶺—淮河一線相當),作為水稻的北界;④年降水量為1250毫米的等值線,作為麥作的南限。在此基礎上他進一步將全國分成十大氣候區。宜家,隨著農業技術和耕作制度的改革,作物分布界限已經超出...
中國許多大體東西走向的山系亦對南北冷暖氣流的交換起障壁作用,常成為氣候區域的分界線。如秦嶺即為中國暖溫帶和亞熱帶氣候的界線。北起大興安嶺,西南至雲貴高原的第二級台階地形的邊緣,阻擋夏季風入侵,大體為中國東部濕潤氣候和西部乾燥氣候的分界線。 山地還通過對局地氣流的阻障作用改變了氣溫和雨量分布。通常迎風...
斯查勒氣候分類法首先根據氣團源地、分布、鋒的位置和它們的季節變化,將全球氣候分為三帶,即低緯度氣候帶、中緯度氣候帶和高緯度氣候帶,並用C.W.桑斯維特方法計算可能蒸散量,取年總可能蒸散量130厘米等值線和52.5厘米等值線分別作為低緯氣候帶與中緯氣候帶、中緯氣候帶與高緯氣候帶的分界線。其次,採用C.W....
氣候的地帶性,氣候特徵依緯度高低具有帶狀分布的性質。太陽輻射特徵(包括總量、年日變化等)的緯度差異,是形成氣候成帶狀分布的主要熱量因子,依此常劃分為熱帶、亞熱帶、溫帶、寒帶和極地等氣候帶,並以最熱月平均氣溫10℃為溫帶和寒帶的分界線,最冷月平均氣溫18℃為熱帶的界線,分別代表了森林和熱帶作物生長的...
南回歸線(Tropic of Capricorn),是太陽直射點回歸運動時移到最南時所在的緯線,其緯度數值等於黃赤交角,大約在23°26′S。南、北回歸線也是南溫帶、北溫帶與熱帶的分界線;南極圈、北極圈則是90°減去回歸線的度數,是南溫帶、北溫帶與南寒帶、北寒帶的分界線。 《南回歸線》作為亨利·米勒自傳式羅曼史的...
中國氣候區劃,1929年,竺可楨根據少量的氣候資料提出了中國的第一個氣候區劃。解釋 他將全國分為華南、華中、華北、東北、雲貴高原、草原、西藏和蒙新共八個氣候區。此後涂長望等提出了不同的區劃。至1949年,盧鋈又提出下列四條界線:①1月平均氣溫為-6°C的等溫線(大致與長城平行),作為春麥與冬麥的分界;②...
中國地學會首任會長張相文早在1908年就提出了中國南北分界(即秦嶺—淮河一線)的觀點,但在實際中卻很難實現。當代學者在豐富張相文的觀點後雖然提出了“‘淮河—秦嶺 ’不單純是‘中國南北地理分界線’,而是‘中國南北地理氣候分界帶’”,但對於“南北分界”究竟是“一條帶”還是“一條線”等人們最為關心的問題...
山地氣候地區的氣流遇山抬升,易成雲致雨,故降水隨高度上升而增多;但達一定高度後又減少,該高度稱降水最大高度。如天山北側,山麓為荒漠,降水最大高度處生長森林;山脈對氣流有明顯阻擋作用,使山脈兩側的氣候出現較大差異。大的山脈往往成為氣候的分界線,如秦嶺為中國北方和南方、暖溫帶和北亞熱帶的分界點。
亞歐大陸:分布於從斯堪的納維亞半島中北部起向東經芬蘭和前蘇聯西部(南界沿列寧格勒——高爾基城——斯維爾德洛夫斯克一線)、前蘇聯東部(除南部外),北部以年可能蒸散量350mm與極地長寒氣候分界。主要在亞歐大陸和美洲大陸的北部靠近北極圈一帶。跨越國家有俄羅斯、美國、加拿大、瑞典、芬蘭等。亞寒帶針葉林氣候...
還認為自然區劃工作必須也能夠為農業生產服務,在竺可楨力主下,中國綜合自然區劃以氣候因素為主,各帶的劃分主要是氣候帶的劃分。於中國而言,秦巴山地地帶性植被從南向北發生了明顯的變化,主要表現為常綠闊葉林帶逐步過渡為落葉闊葉林帶,秦巴山地因此常被作為亞熱帶和暖溫帶氣候分界線,即南北分界線。但是分界線具體...
航空氣候分界 航空氣候分界是2003年公布的航空科學技術名詞。定義 根據各航站、航線或區域的航空氣候特點,結合航空需要制定一些標準,然後歸納出幾種航空氣候類型。出處 《航空科學技術名詞》。
此高壓帶是盛行西風帶和東風帶的分界,其高緯一側是西風帶。在副熱帶高壓控制下,天氣晴朗,在其西北一側是西南氣流治躍區(通帶雨區)。介於熱帶和溫帶之間的高氣壓稱為副熱帶高壓,通常把控制太平洋地區的稱為太平洋副熱帶高氣壓。隨季節而變化,一般在10~40°N之間活動。動植物 雙峰駝和駱駝刺是副熱帶氣候區的...
五帶(five zones)又稱天文氣候帶、數理氣候帶。地球上的熱帶、南北溫帶和南北寒帶之總稱。是依據正午太陽高度和晝夜長短兩個因素來劃分的,即從有無太陽直射光線和有無極晝極夜現象等天文特點來分界的。以南北回歸線作為熱帶和南北溫帶的天文界線,南北極圈作為南北溫帶和南北寒帶的天文界線。熱帶的顯著特徵是有太陽...
它是亞熱帶與暖溫帶的分界線、最冷月均溫0°C等溫線的地方、大於等於10°C積溫4500°C的地方、800毫米等降水量線的地方、濕潤區與半濕潤區的分界線、河流有無結冰期的分界線、溫帶落葉闊葉林與亞熱帶常綠闊葉林的分界線、鈣質土與酸性土壤如紅壤的分界線、小麥與水稻的分界線、農業旱地與水田的分界線、農作物一...
分界線:1、氣溫: 1月0℃等溫線 2、日均溫≥10℃積溫4500℃等值線 3、氣候帶:暖溫帶和亞熱帶的分界線 4、降水:年降水量800mm等降水量線 5、乾濕地區:濕潤地區與半濕潤區的分界線 6、氣候:亞熱帶季風氣候和溫帶季風氣候的分界線 7、農業:旱地農業與水田農業的分界線 8、作物:水稻生產與小麥生產的分...
(6)季風氣候區與非季風氣候區的分界線:從大興安嶺-陰山山脈-賀蘭山-巴顏喀拉山脈-岡底斯山脈。此分界線以東為季風區,在季風區中,冬季近地面受高壓系統控制,盛行偏北風,氣候乾冷,夏季受低壓系統控制,盛行偏南風,氣候濕潤。此分界線以西為非季風區,氣候乾旱 。河流界線 (1)外流區和內流區的界線:...
溫帶,氣候學概念,是指位於亞熱帶和極圈之間的氣候帶。溫帶有廣義和狹義之分。廣義來講說,除了寒帶和熱帶以外的所有地區都屬於溫帶,故而亞熱帶和亞寒帶都屬於廣義溫帶的範疇。狹義的溫帶則不包括亞熱帶和亞寒帶。溫帶氣候,冬、夏兩季溫差大。四季氣溫變化分明是溫帶氣候的最顯著特點。我國大部分地區都屬於溫帶...
另外,南極圈也是南溫帶和南寒帶的分界線。在地球上,緯度66度34分為極圈,在南半球為南極圈。極圈是天文學家提出的,一種用光線來確定極區永久界限的方法。這種方法的根據是:當地球圍繞太陽運行時,地軸本身的傾斜度不變,為23.26度;因此,當地球繞太陽公轉時,在地球的南端有一部分地區有6個月的時間向著...
因此北回歸線是熱帶和北溫帶的分界線。很多植被、氣候類型在這條北回歸線附近漸變。這條線代表了很多事物的分界線,既是溫度帶(北溫帶和熱帶)的一條劃分界線,也是太陽能夠直射的最北緯度線。太陽直射點到達北回歸線的時候,也意味著北半球的夏至日。它深刻影響著與其緊密相關的其它自然地理現象,如太陽直射點、四...
氣候 在副寒帶較為常見的氣候是亞寒帶大陸性氣候,也稱副極地大陸性氣候。在北美,亞寒帶大陸性氣候主要分布在從阿拉斯加經加拿大到拉布拉多和紐芬蘭的大部分地帶。歐亞大陸西部的斯堪的納維業半島(南部除外)、芬芝和蘇聯的西部和東部。這一帶的北部與苔原氣候分界,南部則與溫帶季風氣候、溫帶大陸性濕潤氣候和溫帶草原...
最熱月平均氣溫10°C的等值線,常與樹線重合,是苔原氣候與亞寒帶針葉林氣候的分界線。奧地利地理學家蘇潘(Alexander Georg Supan,1847—1920)在1879年在《地球的溫度帶》一文中定義了各地一年之中最暖月份的平均氣溫為10°C的等值線,是首次利用氣溫等值線而非緯度帶以區分溫度帶。1900年,德國氣象學家和植物...
此高壓帶是盛行西風帶和東風帶的分界,其高緯一側是西風帶。在副熱帶高壓控制下,天氣晴朗,在其西北一側是西南氣流治躍區(通帶雨區)。介於熱帶和溫帶之間的高氣壓稱為副熱帶高壓,通常把控制太平洋地區的稱為太平洋副熱帶高氣壓。隨季節而變化,一般在10~40°N之間活動。氣候特點 氣壓帶與降水的關係一般認為,高...
東部季風區背靠內陸高原,面向海洋。包括第二級階梯的黃土高原、四川盆地、雲貴高原、橫斷山區,以及第三級階梯的沿海平原和丘陵地區。面積約占全國陸地面積的45%,人口約占全國總人口的95%。季風區與非季風區分界線大致沿400mm年等降水量線分布。主要特點 一、夏季受海洋季風影響顯著,氣候濕潤,雨熱同期,普遍高溫多...
在中國境內,由於冬夏季風的源地、強度不同,其影響範圍也不同。勢力強的冬季風影響範圍廣闊,西界位於青藏高原東側,南界可達南海中部,而夏季風的影響範圍卻要小得多。因此,人們把夏季風影響的最北界作為季風區與非季風區的分界線。具體劃分是以大興安嶺一陰山一賀蘭山一巴顏喀拉山一岡底斯山一線為界。該線以東...
北方地區主要是溫帶大陸性氣候和溫帶季風氣候。冬季氣溫低於0℃,夏季氣溫高於20℃,四季氣溫變化分明。最冷月出現在1月,最熱月在7月。全年降水量少,而且季節分配不均,降水集中在夏季。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官方數據,北方地區面積約占全國的20%,總人口約6.02億,占全國總人口的約40%,另有南方地區的55%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