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考古之路:我的治學生涯》是2018年4月商務印書館出版的圖書,作者是宋兆麟。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民族考古之路:我的治學生涯
- 作者:宋兆麟
- 出版社:商務印書館
- 出版時間:2018年4月
- 頁數:420 頁
- 定價:48 元
- 開本:16 開
- 裝幀:平裝
- ISBN:9787100159258
《民族考古之路:我的治學生涯》是2018年4月商務印書館出版的圖書,作者是宋兆麟。
《民族考古之路:我的治學生涯》是2018年4月商務印書館出版的圖書,作者是宋兆麟。內容簡介宋兆麟先生是我國著名考古學家、民族學家、民俗學家及博物大家,20世紀50年代以來,他曾參加我國首次民族調查,參與多次民族普查,掌握...
林秀貞,又名林文意,女,漢族。1940年3月,出生於哈爾濱市。籍貫山東省龍口市,祖籍福建閩侯。1964年畢業於北京大學考古專業。1964年~1978年在黑龍江省博物館工作。1978年調入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學術職務為編審,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中央民族大學民族學院考古客座教授。從事《考古》、《考古學報》、《考古...
《從清華園到史語所:李濟治學生涯瑣記》是一部由李光謨編著,清華大學出版社出版發行的書籍。內容介紹 他是中國第一個具有科學考古思想的人,第一位享有世界名望的考古學者。他所主持領導的西陰村、殷墟和城子崖的發掘,奠定了中國現代考古學的基礎。他培養了一代又一代中國考古界的中堅力量。他所主編或負責總編的...
7 、從《歷史研究法》看漆俠先生的治學之路——紀念漆俠先生逝世10周年 申慧青 廊坊師範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 2011-10-15 期刊 8 、略論《冊府元龜·帝王部》的帝王觀 申慧青 學習與探索 2010-03-15 期刊 9 、論宋人對少數民族首領的評價 申慧青 蘭台世界 2012-11-18 期刊 10、 范祖禹史學思想初探 申慧青...
求學之路 未到不惑之年的我,治學的時間不算很長,要談治學經驗,確實有些惶恐。但畢竟在求學的道路上已經跋涉了近二十年,其中有些甘苦,寫出來供想入學問之門的同好們參考,也許不無啟發。一 我生長在鄉村,從小讀書雖然比較用功,但課外卻沒有什麼書讀。上國中的時候,才開始讀小說,印象比較深的,是讀了...
治學之路與心得:我自幼喜愛歷史、文學、地理,高中二年級參加高考前,立志學習考古專業。有幸考入北京大學,學了7年的考古。出於對考古的狂熱與摯愛,碩士畢業到湖北荊州地區博物館工作,對我學術的成長極為重要。期間去了美國學習考古學理論10個月,思維大開。工作11年後,回北大回爐。兩年博士畢業到考古所工作,...
傅振倫(1906—1999)河北新河人。早年畢業於北京大學,後為中國歷史博物館研究員,南開大學兼職教授,中國敦煌吐魯番學會顧問,中國考古學會理事,中國古陶瓷研究會名譽理事。曾任第一屆中國地方史志協會學術顧問,第三屆中國地方志協會學術委員。他學問廣博,於歷史、史學史、文物考古、博物館學、科技史、陶瓷史、軍事...
”我的治學一二心得,亦寓此三詩矣。然所為皆邊緣化之小道,聊以自慰而已。在古籍整理方面,我先後參加過《二十四史全譯》、《全宋詞釋注》工作。擔任《江西古文精華叢書》(十卷本)、《中國旅遊詩話叢書》、《國民黨江西組織志》編委與撰稿工作,主持《江西名山志叢書》(共十二種,四百萬字)編纂工作。編輯《江西...
傳統的專治文獻的方法,顯然已經不能適應新的形勢,必須將寶貴的大量的考古出土材料加以充分利用,並和文獻資料結合起來,同時作為‘社會活化石’的現存民族的調查以及民族史志,也應予以重視,這些都是十分有用的參考資料。”博涉與專精相結合的治學原則 徐中舒研究古史和古代學者一樣,也並非一味地嗜博求多,而是在...
14.完成《“邊疆民族考古與民族考古學論壇•2009”紀要》。並發表在《中國文物報》以及考古網站。約1萬字。 15.郭物:《博學篤志,業精於勤。千里之行,始於足下——劉慶柱先生的治學之路》,《美術觀察》 2007年10期 。 16.《雲考古的理想與現實挑戰》,《中國文物報》2012年10月12日7版。 17.《從石峁...
研究方向為中國少數民族社會生活與文化、吳越地區文化。科研工作以社會史和文化史的結合研究為方向,將"再現生活場景,揭示文化內涵"作為治學主旨。在治學方法上,以綜合運用文化人類學、社會學、民族學、民俗學、史學、美學等學科理論為特色,堅持史料考證和理論論述並重,史料工作尤其注重文獻資料、考古資料和民族、民俗...
長期研究民族史和宋遼金元史,其著作側重於考釋。1965年到江陵參加考古發掘厘定勾踐劍問題。一生酷愛典籍,自己收藏甚豐,後來將其所藏圖書捐獻給國家。多次購求古籍善本和珍秘圖書,任湖北省圖書館館長期間,多次從藏書家手中購得私人藏書,湖北籍著名藏書家張國淦藏書10數萬卷,1952年,他專門向中南文化部報告,請購...
民族考古學家宋兆麟的治學之道 滿懷秋月歲五十半架圖書路八千——閻麗川的美術史研究 嘯聲與中西美術交流 追記王遜先生 其路迢迢其行不已——記美術史論家劉汝醴 郭因的繪畫美學和"綠色美學"生活中的文化之樹——靳之林的中國本原文化探索之路 一位滄桑學人的治學精神與學術思想——記民俗學家、民藝學專家李暉 "外語...
學成立中國工程發明史編輯委員會,查閱中國古書籍,依據文獻和考古挖掘的成就,分析研究了中國機械工程方面的發明創造,作出 自己的結論。學術論著 截至1975年10月,劉仙洲先後發表有關 的學術論文近20餘篇 。1933年,寫出《中國舊工程書籍述略》;1935年發表了包括交通 工具、農業機械、灌溉機械、紡織機械、雕版印刷、...
他把畢生精力貢獻給弘揚祖國文化遺產事業,從中亦得到無窮的樂趣與精神寄託,寵辱皆忘,陶醉於民族文化之美,其思想感情亦隨之升華,而臻入忘我的境界。王雲凡治學,無所不窺,鍥而不捨,老而彌篤,尚有多種著 敘傳世。 《漢樊敏碑考釋》為他青年時代完成之一部金石考古著 作,楊滄白評其“頗有妙解”, “...
據黑格爾考察,世界一切民族的最古老的藝術幾乎都是象徵。中華民族的書法藝術具有極強的象徵性。它的神韻、氣韻、意趣、氣勢等,只可領悟,不可直取,悟之則有,取之則無。要認識書法與詩詞的意境,必然有個觀念意象問題。其實觀念意象套用十分廣泛,如工程開工時埋下一塊石頭奠基,明知是虛,卻異常激動、虔誠!當...
試論鄂城五里墩西晉墓出土的波斯薩珊朝玻璃碗為吳時由海路傳人 論漢唐時代銅錢在邊境及國外的流傳——從開元通寶的出土看琉球與中國在歷史上的關係 附錄 夏鼐先生傳略 懷念傑出的考古學家夏鼐先生 夏鼐先生的治學之路——紀念夏鼐先生誕生90周年 懷念我的朋友張光直 ……《王仲殊文集2》《王仲殊文集3》《王仲殊文集4》
1988年起師從鄉賢、國學大師饒宗頤教授問學,獲其啟沃良多,益知治學門徑,自此術業益進。常應邀撰寫論文參加香港及國內大學之學術研討會,著作發表於香港及國內著名刊物。先後獲聘為北京中國歷史文獻研究會會員、中國歷史文獻研究會禮學研究中心研究員、中國西北大學國際唐代文化研究中心兼職研究員、香港作家協會會員、...
這種半地下式的“陶復”地窟,不僅見於古書記載,而且直到19世紀末,仍是吉林、西伯利亞東北部某些民族住室的基本形式。經過近幾十年的考古發掘,已在黃河流域和東北亞地區的許多地方發現了這種“陶復”式地窟的古代遺址和後世殘存。在黃河流域河北磁山發現的陶複式地窟,經過碳-14測定和樹輪校正,其絕對年代為公元前...
哈佛訪學感受與學術史反思——訪中央民族大學教授王建民 從瓷器到窯洞的藝術——訪中國藝術研究院研究員方李莉 上下求索於希望的田野——訪中山大學教授孫九霞 靈魂漂泊與守望家園:我的人類學治學之路——訪中央民族大學教授蘭林友 貼近生活研究現實——訪華中科技大學教授孫秋雲 實事求是:文化人類學的追求——妨廈門...
”我很快知道,他愛人就是大名鼎鼎的詩人和考古學家陳夢家先生。我原本只想寒暄一下,沒想到第一次接觸就談得那么投機,那么愉快。聽說她年輕時曾是燕京大學有名的才女、校花,但一點也看不出一般漂亮女人常見的驕矜。那年她48歲,正好大我一倍。我們的忘年交就這樣開始了。那時她在學校的宿舍是未名湖畔一字排開的...
在神話研究方面,他師從聞一多先生,1941年受聘於北京大學文學院,講授“中國古代神話研究”“楚辭”“民俗學”“中國古代史”等課程,專治中國古代神話、《詩經》與《楚辭》的研究,對中國氏族社會的圖騰制度進行了開拓性的探索,在民俗考古、神話研究及楚辭研究方面有較大成就。孫作雲對漢畫像石、壁畫墓中神怪畫的...
治學方法 關於治學感想或體會,陳高華總結了三個方面:一,重視史料的蒐集和整理。對於史料,須全面、系統的掌握,並懂得辨別真偽,去偽存真。既要熟悉掌握已知的史料,還要下大氣力去發掘未知的新史料。很多老問題的解決和新問題的提出,都有賴於對已知史料的重新認識和新史料的發現;二,堅持以唯物史觀為理論指導。
北京大學歷史學系教授張帆表示,陳垣的《元典章》校勘具有重要的學術意義,“校勘四法”彰顯了其善於歸納複雜問題的治學特長。北京師範大學校長董奇:陳垣是一位勇於追求真理、具有強烈愛國思想和奉獻精神的學者,用自己的言傳身教塑造了北師大“學為人師、行為師範”的校訓精神,書寫了為民族復興辦教育、為國家富強育...
著譯有《李濟學術文化隨筆》、《李濟與清華》、《李濟張光直通信輯錄》、《李濟考古學論文選集》、《安陽》、《鋤頭考古學家的足跡:李濟治學生涯瑣記》、《從清華園到史語所》等書。在40餘年的工作期間,共翻譯、校定、定稿近千萬字,翻譯專著、教材、論文、文獻資料等54部。對我國馬克思列寧主義發展史研究作出了...
歷任寧夏博物館文物考古工作隊副隊長、隊長,現任寧夏博物館副館長,寧夏歷史學會理事,寧夏錢幣學會常務理事。中國社會科學院西夏研究中心學術委員。涉獵的研究範圍包括考古學、歷史學、民族古文字學、中國古錢幣學、博物館學,文物鑑定學等,副研究員職稱。簡介 他具有廣博的專業知識,較深的理論水平,嚴謹的治學態度和...
馬先生的治學方法和嚴謹的學風潛移默化地影響著我。記得馬先生曾要求我們研究生每兩周交一篇習作,然後親自批改,耳提面命,使周偉洲終身受益。1966年底“十年動亂”開始,周偉洲從青海剛察社教之地匆匆返回學校,直到1967年才分配到陝西省博物館工作。學術講座 《歷史時期新疆民族的發展與變遷》發表論文 國內文物考古...
王泛森表示,石璋如一生的學術成就,都不是在光環圍繞的環境中滋長,而是沈澱在考古學研究最基層,歷經無數光陰才得以完成,他的治學態度與研究成績,已成為學術界典範。王泛森說,石璋如也展現一個學者的“韌性”,他在七十歲以前發表的著作,都是單篇的研究,但七十歲以後卻開始發表專書,愈老愈努力、愈有成就,讓...
“我看了巴黎的四十多個美術博物館,倫敦的大不列顛博物館,加深了我如何用科學方法研究古籍的想法”,他甚至曾經準備“跟著到希臘、埃及去考古發掘”。姜亮夫先生在古史研究中,也注目“民俗史的舞台”,重視對“由禮俗轉化為民俗”以及相反“借民俗可知禮俗的根源”等社會文化現象的考察。他回顧自己學術生涯時,所謂...
據考古學家說,《周官?考工記》的內容,究屬可信到什麼程度,以前本來不知道,但後來發掘的結果,找出了許多實在的製作物,例如殉葬用的車子,證明《記》中所描寫的種種,有許多是很對的。可見原有的文獻中,總有很大的一部分是相當可靠的,要在我們善於抉擇與多作考據罷了。如果一切學問都得靠實物,那我們還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