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情日誌

民情日誌

民情日誌是由臨汾路街道開發上線的這套“民情日誌”信息系統,以“人”、“房”信息為基礎,以身份標籤、享受服務標籤、管理標籤為擴展,通過PC端和移動端,將街道轄區內的民情信息和服務管理過程全覆蓋。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民情日誌
  • 開發:臨汾路街道 
  • 平台:PC端、移動端 
  • 類型:民生工程
基本概述,客群人群,系統宗旨,實施歷程,形成群體數據分布圖,民情日誌+大數據,數據平台監督“回應機制”,系統特點,

基本概述

民情日誌是由臨汾路街道開發,通過手機端及時更新記錄民情信息,而PC端則提供數據的維護、查詢、統計、套用等功能。以“人”為單位,以“房”為補充,記錄居民身份信息和享受服務信息,通過PC端和移動端將街道轄區內民情信息和服務管理過程全覆蓋。

客群人群

獨居老人、殘疾人或優撫對象、低保家庭、特困人員以及就業困難人員……在靜安區臨汾路街道,這些居民信息都能化成數據進行匯總,一套名為“民情日誌”的信息系統,使得這裡的民生服務更加精準高效。

系統宗旨

“民情日誌”項目就是街道不忘為民服務的初心、創新為民服務的形式、提升為民服務實效的一次有益探索和勇敢嘗試,目的是“進百家門、知百家情、暖百家心”。

實施歷程

形成群體數據分布圖

“民情日誌”覆蓋臨汾社區3萬多戶家庭、近8萬居民,具體數據涉及年齡、職業、學歷、黨團員、民族、收入水平、殘疾狀況、享受各類政策和服務等上百個欄位標籤。這些民情大數據經過分類查詢和展示,可以形成較為直觀的群體數據分布圖,便於第一時間發現和查找社區同一類型群體的結構和分布,確保精準民生工程不遺漏、全覆蓋。

民情日誌+大數據

臨汾路街道啟動 " 民情日誌 " 精準民生工程後,於2017年 11 月 9 日下午,與上海數據交易中心有限公司簽署了《大數據與創新社會治理框架協定》。
協定簽署後,臨汾路街道與上海數據交易中心有限公司將積極開展各項落地工作,初期助力 " 民情日誌 " 精準民生工程,就社區治理及相關衍生服務進行拓展。雙方將共同研究大數據推動社會治理創新的路徑和方法。同時,利用大數據、感知網、網際網路等信息技術手段,組建工作小組,以民情日誌--精準民生工程為切入點,打通條塊數據,套用數據發現問題,輔助決策,提升公共服務保障能力;探索推進社區 " 人、事、物 " 三位一體的數據貫通與套用,提升社區治理精準化水平。

數據平台監督“回應機制”

靜安區格線中心新近開闢了一條“社區調研走訪”專用通道,對於調研走訪中那些不屬於街鎮職責範圍的、難以協調處理的問題和訴求,要求各街鎮定期梳理並上報區格線中心。
這也就意味著,那些經由數據平台發現的精準痛點,其解決流程也依舊由數據平台實施監控、督促落實。
這些待協調落實的問題,將在數據平台上經區社建辦、格線中心梳理後,視問題類別交辦相關職能部門處理。
最早實現窨井蓋“數位化生存”的靜安區,也充分利用區格線中心這個成熟的數據平台來力推大調研的“回應機制”,做到“事事有回音、件件有著落”,促進問題解決。

系統特點

以“人”、“房”信息為基礎,以身份標籤、享受服務標籤、管理標籤為擴展,通過PC端和移動端,將街道轄區內的民情信息和服務管理過程全覆蓋。
1. 走訪對象可視化,針對性地安排走訪對象。通過以往的走訪數據,將各個家庭及成員進行身份標籤、服務標籤和管理標籤的標記,例如高齡獨居老人、困難民眾、殘疾人、優撫對象等,對於普通家庭每年全覆蓋走訪一次,對於帶有多個標籤的家庭根據標籤多少增加走訪頻次。
2. 走訪主體可視化,針對性地安排走訪人員。把已有標籤的家庭和成員列為重點走訪對象,安排相應的職能部門同志和居民區幹部共同進行走訪,通過系統的過程性紀錄,不僅可以實時掌握走訪進度,也可以考核評價走訪實效。
3. 難點問題可視化,針對性地解決“急難愁”。在走訪過程中發現社區治理產生的難點問題時,“民情日誌”系統的走訪終端可以即時記錄,我們可以根據民眾反應的問題,結合臨汾實際,設計問卷調查,錄入走訪終端,進行大量民意調查,取得的數據反饋至後台利用社區分析工具進行實時分析,系統研究。
4. 解決問題可視化,針對性地分解民生任務。通過“民情日誌”可以將發現的問題進行劃分,對於簡單的問題可以當場處理,較為複雜的問題在數據歸攏後,形成每周甚至每日的民情專報,由相關領導審閱之後落實。
5. 走訪實效可視化,針對性地反饋調研實效。比如通過大數據分析,為社區公共資源配置提供依據,通過人員分布的熱力圖了解到社區內0~3歲兒童集中的區域,及時調整了幼托點的設定,以更符合民眾需求;通過系統對黨員年齡結構的分析,看到目前社區在冊黨員中,46%集中在60—70歲,38%在70歲以上,其中,有221名黨員有肢體、聽力等各種殘疾、有927名黨員為純老戶家庭、有214名黨員為支援外地建設回滬定居人員。可以說,相當比例的黨員已經客觀上從“積極服務他人的力量”,變成了“需要他人照顧的對象”,因此,街道決定實施組織力工程,將組織對象著眼於更廣泛的社區民眾,通過機制創新把廣大居民民眾組織起來,並領導和依靠民眾創造更加美好的生活。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