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字義
〔~牛〕一種牛,身體兩旁和四肢外側有長毛,尾毛很長。我國西藏出產,當地人民用來拉犁和馱運貨物。肉和乳都可供食用。
詳細字義
(1)氂、氂máo
(2)(
會意。從氂(máo)省,從毛。氂,
牛名。本義:
氂牛尾)
常用詞組
[yak] 產於
西藏的一種大型的野牛或家畜牛;在其背部有短而光滑的毛,在其胸部、體側、四肢和尾部則有長而捲曲的毛。野牛的毛色黑褐,肩高可達2米,體重可達600公斤
【巳集下】【牛字部】氂
《集韻》謨袍切,音毛。牛名。今所謂犏牛者。師古說。《正字通》
氂牛,出甘肅臨洮及西南徼外,野牛也。人多畜之,狀如水牛,𩩙膝尾背胡下黑毛長尺許,尾長大如斗,嘗自愛護。古取為旌旄,今人以為纓帽。毛雜白色者,以茜染紅色用之。山海經,潘侯之山有牛,四足節生毛,卽此。或作髦,亦作𤙚,又作旄。或省作毛。師古言卽犏牛,非。
氂牛(學名:
Bos mutus或Bos grunniens,英文名稱:wild yak),屬於
哺乳綱、
真獸亞綱、
偶蹄目、
反芻亞目、
牛科、
牛亞科動物,是以中國青藏高原為中心,及其毗鄰高山、亞高山
高寒地區的特有珍稀
牛種之一,草食性
反芻家畜。氂牛能適應高寒氣候,是世界上生活在海拔最高處的(除人類外)
哺乳動物,分布於中國
青藏高原海拔[1]3000米以上地區。氂牛的藏語叫雅客,世界通稱為“yak”,即藏語譯音。 氂牛叫聲像豬鳴,所以又稱豬聲牛。西方國家因其主產於中國青藏高原藏族地區,也稱西藏牛。氂牛尾如馬尾,所以又名馬尾牛。
漢字演變
古籍解釋
康熙字典
《集韻》謨袍切,音毛。牛名。今所謂犏牛者。師古說。《正字通》氂牛,出甘肅臨洮及西南徼外,野牛也。人多畜之,狀如水牛,𩩙膝尾背胡下黑毛長尺許,尾長大如斗,嘗自愛護。古取為旌旄,今人以為纓帽。毛雜白色者,以茜染紅色用之。山海經,潘侯之山有牛,四足節生毛,卽此。或作髦,亦作𤙚,又作旄。或省作毛。師古言卽犏牛,非。
說文解字
氂【卷二】【犛部】
犛牛尾也。從犛省,從毛。里之切〖注〗《段注》:犛切里之;氂切莫交。
說文解字注
(氂)犛牛尾也。凡經雲乾旄、建旄、設旄、右秉白旄、羽旄、齒革乾戚羽旄、今字或有誤作毛者。古注皆雲旄牛尾也。旄牛卽犛牛。犛牛之尾名氂。以㲠為幢曰旄。因之呼氂為旄。凡雲注旄乾首者是也。呼犛牛為旄牛。凡雲旄牛尾者是也。從犛省。從毛。莫交切。二部。按周禮樂師音義。氂舊音毛。但許不言毛亦聲。而左傳晏氂、外傳作晏萊。後漢書魏郡輿人歌。岑熙狗吠不驚。足下生氂。與災時茲三字韻。則是犛省亦聲。在弟一部也。
音韻方言
方言集匯
◎ 客家話:[海陸豐腔] mau2 [客英字典] mau2 [台灣四縣腔] mau2
◎ 粵語:moi4
◎ 潮州話:mau5
上古音系
字頭 | 聲符 | 韻部 | 對應廣韻小韻 | 擬音 | 註解 |
---|
氂 | 毛 | 宵 | 毛 | maːw | 旄後起分化字 |
廣韻
字頭 | 小韻 | 反切 | 聲母 | 韻母 | 韻目 | 調 | 等 | 呼 | 韻系 | 韻攝 | 廣韻目次 | 高本漢 | 王力 | 李榮 | 邵榮芬 | 鄭張尚芳 | 潘悟雲 | 蒲立本 | 推導現代漢語 | 古韻羅馬字 | 有女羅馬字 | 註解 |
---|
氂 | 釐 | 里之 | 來 | 之 | 之 | 平聲 | 三等 | 開口 | 之 | 止 | 上平七之 | li | lĭə | liə | lie | lɨ | lɨ | lɨ | li2 | li | lio | 十豪 |
氂 | 毛 | 莫袍 | 明 | 豪 | 豪 | 平聲 | 一等 | 開口 | 豪 | 效 | 下平六豪 | mɑu | mɑu | mɑu | mɑu | mɑu | mɑu | maw | mao2 | mau | mau | 犛牛尾也犛音貓 |
蒙古字韻
字頭 | 八思巴字 | 八思巴字 修正 | 八思巴字 其他形式 | 音譯 | 音譯 修正 | 音譯 其他形式 | 擬音 | 聲調 | 註解 |
---|
氂 | ꡙꡞ | | | li | | | li | 平聲 | |
中原音韻
字頭 | 小韻 | 聲母 | 韻母 | 韻部 | 聲調 | 四呼 | 寧繼福 | 註解 |
---|
髦 | 毛 | 明 | 蕭豪開二 | 蕭豪 | 陽平 | 開口呼 | mau | |
洪武正韻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