氂牛精神就是“憨厚、忠誠、悲憫、堅韌、勇悍、盡命”的精神,就是“特別能吃苦、特別能戰鬥、特別能奉獻、特別能團結、特別能忍耐”的精神。
精神由來,先進事跡,為“氂牛精神”喝彩,“氂牛精神”,高原“氂牛”精神,
精神由來
氂牛是高寒地區的特有牛種,草食性家畜。它適應高寒生態條件,耐粗、耐勞,善走陡坡險路、雪山沼澤,能游渡江河激流,有“高原之舟”之稱。藏族人民衣食住行燒耕都離不開氂牛,它全身都是寶。氂牛奶可以喝,氂牛肉吃,氂牛糞可以做燃料。它的毛可做成衣服或帳篷,皮是製革的好材料。它可以用於農耕,又可在高原作運輸工具。氂牛還有識途的本領,善走險路和沼澤地,並能避開陷阱擇路而行。
因為氂牛具有吃苦耐勞、無私奉獻的精神。人們通常把特別能吃苦、特別能戰鬥、特別能奉獻、特別能團結、特別能忍耐”等優秀品質稱為“氂牛精神”。
先進事跡
為“氂牛精神”喝彩
什麼是“氂牛精神”?我省第四批援藏幹部譚弘發用自己的行動作出了回答。他從富庶的洞庭湖畔來到艱苦的雪域高原,義無反顧、無怨無悔;他啃乾糧、飲雪水,挑戰生命極限,帶領民眾在寸草不生的高原荒谷播下綠色的奇蹟;他把為人民服務的宗旨轉化為對藏族同胞的愛,傾情為他們辦實事、謀發展,使一個落後貧困的地方在短短的3年裡發生了巨變。 “氂牛精神”,就是“特別能吃苦、特別能戰鬥、特別能奉獻、特別能團結、特別能忍耐”的精神。無論在什麼年代,無論在什麼時期,無論在什麼地方,無論在什麼崗位,都需要有這樣一種精神,達到這樣一種境界。
在黨的十七大勝利閉幕之際,我們推出譚弘發的事跡報導,就是要為“氂牛精神”喝彩,充分肯定我省廣大援藏幹部做出的巨大成績,號召全省廣大黨員幹部向他們學習,自覺加強黨性修養,不斷砥礪品格意志,牢記黨的根本宗旨,在深入學習貫徹黨的十七大精神、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偉大征程中當先鋒、做模範。
在黨的十七大勝利閉幕之際,我們推出譚弘發的事跡報導,就是要為“氂牛精神”喝彩,充分肯定我省廣大援藏幹部做出的巨大成績,號召全省廣大黨員幹部向他們學習,自覺加強黨性修養,不斷砥礪品格意志,牢記黨的根本宗旨,在深入學習貫徹黨的十七大精神、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偉大征程中當先鋒、做模範。
“氂牛精神”
西藏氂牛博物館是北京市對口支援拉薩市的一項重要文化創意工程,位於拉薩市西部的柳梧新區,鄰近拉薩火車站,是中國乃至世界第一座以氂牛為主題的國家級專題博物館,是中華民族特色文化——藏文化保護地的標誌性工程。不久的將來,氂牛博物館將以“憨厚、忠誠、悲憫、堅韌、勇悍、盡命”的“氂牛精神”為建館理念,以氂牛為載體,展示藏族的歷史文化。據了解,西藏氂牛博物館籌建以來,得到社會各界和各族民眾的高度關注和廣泛支持,該博物館的全部藏品中有40%來自社會各界的捐贈,這個比例在國內實屬罕見。
高原“氂牛”精神
楊永昌先生1951年畢業於南開大學生物系,1962年調入西北高原生物所。長期從事青藏高原植物區系分類、系統演化和植物資源開發利用的研究,為了獲取科研第一手資料,曾多次深入青海、川西和西藏等省(區)進行野外考察,採集大量植物標本和實驗材料。先後主編或參加完成《藏藥志》,《中國植物志》第九卷第三分冊,《中國植物志》五十九卷第一分冊,《西藏植物志》第二卷、第五卷,《青藏高原藥物圖鑑》(1-2冊),《青海常用中草藥手冊》(1-2),《青海經濟植物志》等專著,其中《青海經濟植物志》於1989年榮獲青海省科技進步四等獎,“報春花科植物系列分類研究”,於1993年榮獲中科院自然科學一等獎;1995年榮獲國家自然科學三等獎;《藏藥志》榮獲1993年中科院科技進步三等獎;1995年榮獲青海省科技進步二等獎;“藏藥調查和整理研究”於1995年榮獲國家科技進步三等獎。在學術刊物上發表論文10餘篇。
上述兩位老先生為今天西高所今天系統研究高原特色生物資源的分布規律及其動態變化和開發利用途徑;研究和建立重要藏藥材的規範化和標準化;用新方法、新工藝、新劑型及現代質控標準改造常用傳統優秀藏成藥;研究開發具有自主智慧財產權的藏藥和特色生物產品,有助於青藏高原經濟和社會的可持續發展。豐富我國的醫藥寶庫,促進西部生物產業的發展做出了基礎性、前瞻性、原創性的巨大貢獻。
陳集賢先生1957年畢業於西北農學院。1962年調入中國科學院西北高原生物所。長期以來,從事作物遺傳育種生理生態和高產栽培理論研究工作。先後主持和參與育成了“高原506”、“高原338”、“高原602”、“高原465”、“高原466”、“高原175”、“高原158”、“高原356”等一批春小麥新品種,經大面積推廣,經濟效益顯著;同時,在高原春小麥生理生態、高產栽培理論與大面積豐產和作物細胞工程等方面取得重要成果。“循化下灘春小麥複種洋芋畝產噸糧”、“青海省春小麥高產穩產栽培技術的研究”和“春小麥新品種—高原506”獲1978年青海科技大會獎;“青海省春小麥高產穩產栽培技術的研究”獲1978年全國科學大會獎;“春小麥新品種—高原338”獲1981年青海省科技成果二等獎;“推廣春小麥高原506”獲1981年青海省推廣、引進技術三等獎;“環糊精及其發酵產物在農業上的套用”獲1982年中科院科技成果二等獎;“青海灌區春小麥低產田豐產栽培技術研究”獲1990年青海省科技成果二等獎;“春小麥高原602的選育”獲1992年青海省科技成果一等獎;“高原2D單體及其巨穗小麥種質創造”獲1995年青海省科技成果二等獎;“春小麥新品種高原602選育研究和推廣”獲1996年國家科技進步三等獎。由於陳集賢先生的突出成就,1992年,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1983年,獲野外先進工作者榮譽稱號;1984年,青海省人民政府授予勞動模範;1989年和1990年,青海省人民政府授予優秀專家;1990年,中華全國總工會授予全國優秀科技工作者和五一勞動獎章;1997年,國家科學高技術委員會授予全國技術市場金橋獎個人獎。在1988年10月至1990年12月期間任青海省農林科學院院長、黨委委員。
夏武平先生在青藏高原奮鬥了幾十年,深知青藏高原工作和生活的艱苦,他更知我所的科研人員為高原科學獻身的高尚情操,同志們克服高原缺氧、爬冰臥雪,涉足青藏高原山川湖泊,為此,在他擔任所長期間,向全所職工提出了高原“氂牛”精神:“忍處惡劣的條件,啃食低矮的青草,提供濃郁的乳汁,充當高原的船舶,不畏艱苦,忍辱負重,不計報酬,但求貢獻,這種氂牛精神正是我們科技工作者的追求。”多年來,我們一代又一代的後人在“氂牛”精神的激勵下,在攀登科學高峰的歷程中,不斷進取,開拓創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