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鵟

毛鵟

毛鵟(學名:Buteo lagopus):又名雪白豹、毛足鵟 ,因豐厚的羽毛覆蓋腳趾而得名,是罕見的冬候鳥及候鳥。體重650-1100克。似普通鵟。上體呈暗褐色,下背和肩部常綴近白色的不規則橫帶。尾部覆羽常有白色橫斑,圓而不分叉,與形成明顯差別。

毛腳鵟在繁殖期主要棲息於靠近北極地區,是較為耐寒的苔原針葉林鳥類。主要以田鼠等小型嚙齒類動物和小型鳥類為食,也捕食野兔雉雞石雞等較大的動物雌鳥及幼鳥。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毛鵟
  • 外文名:Buteo lagopus
  • :動物界
  • :脊索動物門
  • :鳥綱
  • :隼形目
  • :鷹科
  • :鵟屬
  • :毛鵟
形態特徵,生活習性,分布範圍,繁殖方式,

形態特徵

毛鵟一般體重650-1100克。似普通鵟。上體呈暗褐色,下背和肩部常綴近白色的不規則橫帶。尾部覆羽常有白色橫斑,圓而不分叉,與鳶形成明顯差別。尾羽潔白,末端具有黑褐色寬斑。翼角具黑斑,頭色淺。有些淺色型普通鵟的尾也色淺,但翼下色也淺。毛腳鵟的深色兩翼與淺色尾成較強對比。初級飛羽基部較普通鵟為白,與黑色翼角斑成對比。毛腳鵟在繁殖期主要棲息於靠近北極地區,是較為耐寒的苔原針葉林鳥類,因此具有豐厚的羽毛覆蓋腳趾。
雌鳥及幼鳥的淺色頭與深色胸成對比。幼鳥飛行時翼下黑色後緣較少。成年雄鳥頭部色深,胸色淺。頦部為棕白色,並有黑褐色羽乾紋。喉部和胸部為黃褐色,具有軸紋和大塊軸斑。腹部為暗褐色,下體其餘部分為白色。跗骨被羽。
虹膜黃褐色;嘴深灰色,蠟膜黃色;腳黃色。
棲息環境:繁殖期間主要棲息于山地森林、林緣地帶、稀疏的針闊混交林和原野、耕地等開闊地帶,並常和普通鵟一起活動。秋冬季節則多出現在低山丘陵和山腳平原地帶。

生活習性

比普通鵟更常徘徊飛行。飛行時似大型鷂類。多單獨活動,有時亦見2-4隻在天空盤旋。活動主要在白天。性機警,視覺敏銳。善飛翔,每天大部分時間都在空中盤旋滑翔,寬闊的兩翅左右伸開,並稍向上抬起成淺‘V’字形,短而圓的尾成‘扇’形展開,姿態極為優美。
主要以田鼠等小型嚙齒類動物和小型鳥類為食,也捕食野兔、雉雞、石雞等較大的動物,捕食方式除在開闊地低空飛翔盤旋覓找和捕獵食物外,也通過埋伏在地上或站在電線竿和樹上等待,當獵物到來時再突然出擊的方式。叫聲似普通鵟,但更強而有力。

分布範圍

毛鵟分布於全北界。在中國主要分布於東北三省,西北部的新疆,西南部的雲南,以及東部的山東、江蘇、福建等省區。

繁殖方式

毛鵟繁殖期為5月末至8月初。通常營巢於苔原河流或森林河流兩岸懸崖峭壁上,或者乾涸的河岸懸崖上和潮濕苔原地上,有時也見在樹上營巢。通常在5月末雪還未完全融化時即開始築巢,巢的結構相當龐大,呈盤狀,主要由枯枝和乾草構成,每窩產卵通常3-4枚,在鼠類等食物豐富的年代有時多至7枚,在食物貧乏的年代通常為2-3枚。卵的顏色為灰白色或黃白色,被有褐色或灰色斑點,尤以鈍端較多。第一枚卵產出後即開始孵卵,主要由雌鳥承擔,有時雄鳥也參與孵卵活動。
毛鵟孵化期為28-31天。雛鳥為晚成性,孵出後由親鳥共同餵養,到35天左右體羽已經基本長成,但一直到41-45天左右才離巢出飛,開始獨自覓食。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