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背鵟雕(紅背鵟)

紅背鵟雕

紅背鵟一般指本詞條

紅背鵟雕(學名:Geranoaetus polyosoma):體長56厘米,翼展110-120厘米,體重950克。屬大型類,翅膀和腿比較長,尾巴中等,它們的外形輪廓非常類似於鵟亞科的其他成員。這個物種是多態形的,它們的羽毛至少呈現2種色態。通常羽毛鮮艷的種群占主導地位,而羽色深暗的則相對較少。背部的紅色羽毛與性別有關。因此雄性和雌性通常但不總是二態性的。雄性一般著灰色羽毛,而雌性通常則是紅色羽毛。在所有的生長階段,成鳥都有一個白色的尾巴,有一道寬闊的黑色邊緣終點帶。在換羽之前,亞成鳥與成鳥非常不同。

生活的海拔高度從海平面至海拔4600米。通常在1600-3200米之間。在巴塔哥尼亞,被發現下降到超過500米的地區。一般在開闊的地區生活,這樣便於它們可以在不同位置進行觀察。獵物中哺乳動物占十分之九。尤其喜歡齧齒動物,如豚鼠、鼠類、野兔等。也吃昆蟲如直翅目(蚱蜢)、青蛙、蜥蜴、鳥類甚至是蛇。原產於南美大陸的西部和南部。分布範圍涵蓋哥倫比亞西南部、厄瓜多、秘魯、玻利維亞西南部,智利幾乎全境、阿根廷、烏拉圭、甚至福克蘭群島。偶爾遊蕩至巴西,但鄰近的委內瑞拉、蓋亞那和完全沒有這種猛禽

(概述圖片參考資料來源:)

基本介紹

形態特徵,棲息環境,生活習性,分布範圍,繁殖方式,亞種分化,種群現狀,保護級別,

形態特徵

紅背鵟雕體長56厘米,翼展110-120厘米,體重950克。屬大型類,翅膀和腿比較長,尾巴中等,它們的外形輪廓非常類似於鵟亞科的其他成員。這個物種是多態形的,它們的羽毛至少呈現2種色態。通常羽毛鮮艷的種群占主導地位,而羽色深暗的則相對較少。背部的紅色羽毛與性別有關。因此雄性和雌性通常但不總是二態性的。雄性一般著灰色羽毛,而雌性通常則是紅色羽毛。在所有的生長階段,成鳥都有一個白色的尾巴,有一道寬闊的黑色邊緣終點帶。在換羽之前,亞成鳥與成鳥非常不同。
羽色明艷的物種,雄性頭頂部灰色,前額和臉頰有黑色條紋。下體白色,側面有不連續的灰色條紋。雌性上身深灰色,比雄性黑。頭和翅膀看起來更黑。體側也是紅色,通常懸垂至腹部中心。
羽色深暗的物種,雄性的頭頂部和底部展示出一種從深灰色到黑石板色的羽色。羽毛稍微淺一點。雌性從頭頂、翅膀、腰部、胸部、大腿和肛門部位有一組灰色至黑色的羽色,這與肩胛和栗子色的頦形成鮮明對比。腹部或多或少帶有棕色,有黑灰色滲透。
在雌性中,頭部和上體與羽色深暗的物種相同,但腹部,大腿和肛門區域發白,並有豐富的灰石板色條紋。胸部越過了一條紅色帶。
羽色明艷物種的亞成鳥有一個棕黑色的頂部和寬闊的緩衝邊界,在面頰處特別明顯。尾巴灰色,有許多細細的黑色條紋。胸腹部從白色到淺色的條紋不等。喉嚨上飾有細小的黑色條紋。胸部有更加明顯的帶狀褐色條紋,腹部有豐富的斑點和帶紋。大腿紅色。在羽色深暗的物種的亞成鳥中,尾巴與羽色明艷的物種的尾巴相同。整體羽毛完全呈黑褐色,頸部和頸背處有麂皮色細帶。

棲息環境

紅背鵟雕生活的海拔高度從海平面至海拔4600米。通常在1600-3200米之間。在巴塔哥尼亞,被發現下降到超過500米的地區。
紅背鵟雕一般生活在開闊的地區,這樣便於它們可以在不同位置進行觀察,如南美洲北部的安第斯山區的溫帶山谷,一般不生活在高原山區的樹線以上,選擇在平原和沿太平洋海岸的乾旱熱帶丘陵,巴塔哥尼亞的乾旱平原和草原。這些鳥通常喜歡陽光充足有稀疏樹木的地區,有時出現在耕種的山坡上,河邊的樹林附近,山腳下潮濕的森林地區。

生活習性

紅背鵟雕通常是安靜沉默的,但有時會在盤旋時聽到強大的“keeyah”或“keeow”尖銳的聲音。當入侵者接近巢時,這些鳥的鳴叫聲十分大,可以聽到“yeeak-yeeak”的激烈或“keeyah-keeyah”。有時候,威懾的鳴叫聲是“-k k k”。
單獨或成對地生活。這些鳥通常在岩石上、懸崖、陸地、柵欄柱、公共設施塔、巨柱仙人掌或樹枝上棲息,這使得它們易於觀察。有時也隱藏在高大樹木的樹冠中。像鵟雕屬的其他猛禽一樣,可以在高空中單獨或成對地進行盤旋飛行。通常利用氣流懸停在空中來進行狩獵。如果沒有發現獵物,這些鳥會在一百多米的高空徘徊,然後實施新一輪的停滯盤旋。它們也停留在岩石、電線桿、巨柱仙人掌或岬角觀察。在山上或高海拔地區,它們可以在一天中保持活躍。
在一些地區,紅背鵟雕是留鳥,但在大多數情況下,它們至少部分是遷移性的。在3-1月期間,尤其是5-9月期間,阿根廷中部和北部地區的數量更多,鄰國也有遊蕩者,如玻利維亞東南部、巴拉圭、烏拉圭和巴西南部,表明南半球冬季向北和向下遷移。這甚至可能意味著南部的巴塔哥尼亞和智利安第斯山脈在這個季節里沒有紅背鵟活動。
紅背鵟雕的獵物中哺乳動物占十分之九。尤其喜歡齧齒動物,如豚鼠、鼠類、野兔等。也吃昆蟲如直翅目(蚱蜢)、青蛙、蜥蜴、鳥類甚至是蛇。

分布範圍

原產地:阿根廷、玻利維亞多民族國家、智利、哥倫比亞、厄瓜多、福克蘭群島(馬爾維納斯群島)、巴拉圭、秘魯、烏拉圭。
遊蕩:巴西。
紅背鵟雕分布圖紅背鵟雕分布圖

繁殖方式

生活在非洲大陸的紅背鵟雕,築巢季節有所不同。在厄瓜多和哥倫比亞從12月到來年7月,在智利,阿根廷和福克蘭群島從9月到來年1月。紅背鵟雕用樹枝搭建造一個相當大的鳥巢,新建時直徑為75-100厘米。由於它連續多次重複使用,其規模每年都會隨著翻新和整修而定期增長。巢的內部襯有綠葉、苔蘚、地衣和附近發現的各種碎片。巢通常是放置在一個適度的高度,選擇高達27米的巨柱仙人掌,帶刺的樹叢,大樹上、電線桿、塔、岩角上或懸崖,甚至可以安置在陡峭山坡的草叢中。
在厄瓜多,每窩產1-2枚卵。在智利和阿根廷,每窩產2-3枚。孵化期持續26-27天。亞成鳥在出生後40-50天內開始飛行。

亞種分化

紅背鵟雕(2亞種)
中文名稱學 名命名者及年代
1
紅背鵟雕胡安·費爾南德斯群島亞種
Geranoaetus polyosoma exsul
Salvin, 1875
2
紅背鵟雕指名亞種
Geranoaetus polyosoma polyosoma
Quoy & Gaimard, 1824

種群現狀

紅背鵟雕的築巢面積約為450萬平方公里。在南部寒冷季節,越冬地區約有120萬平方公里。 沒有計算密度,但大多數觀察家都認為,這個物種在安第斯山脈和巴塔哥尼亞是相對常見的。在厄瓜多山區,是最常見的猛禽。在哥倫比亞,生活在樹線以上的地區,也是最常見的捕食者。雖然紅背鵟雕在厄瓜多,智利和阿根廷的數量略有下降,但估計總數量超過10萬隻(2015年)。 因此紅背鵟雕不屬於瀕危物種
該物種分布範圍廣,不接近物種生存的脆弱瀕危臨界值標準(分布區域或波動範圍小於20000平方公里,棲息地質量,種群規模,分布區域碎片化),種群數量趨勢穩定,因此被評價為無生存危機的物種。

保護級別

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 2016年瀕危物種紅色名錄ver 3.1——無危(LC)。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