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僧坊,梵音毗訶羅,譯為住處。即是長福住處也。白衣為長福故,為諸比丘造房,令持戒禪慧者得庇御風寒暑濕種種不饒益事,安心行道,令檀越受用施福,日夜常流無有斷絕,故名住處。’
印度之出家修行者,原皆過著居無定所的遊方生活,僅於雨季臨時撘建住處共同生活。但在釋迦弘化之時即有定居的趨勢,亦即出現常設僧院。後來則成立由窣堵波及僧院組成的伽藍。伽藍之固定形式,是在窟院中之方形大廳之三方,建築並排的小房間;在構築的僧院之中庭四方,也建有並排的小房間。大廳及中庭則是諸比丘集會處。西元三、四世紀所建的龍樹山僧院,其內即設定窣堵波及供奉佛像的祠堂;五、六世紀所建的阿旃陀窟院,則在後壁中央的佛堂安置本尊。此二者雖只是僧院,但也具備伽藍功能。但是,一般而言,僧院僅是比丘的起居空間,與窣堵波的區域是隔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