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注音 bǐ nǐ
釋義:藉助豐富的想像,把物當成人來寫,或把人當成物來寫,或把甲物當成乙物來寫。
又名比體
作用:
1.增添特有的情味。
2.把事物寫得神形畢現,栩栩如生,抒發愛憎分明的感情。
3.能啟發讀者想像,使文章更生動。
類型
1.擬人。擬人就是把物當做人來寫,賦予物以人的動作行為或思想感情。
2.擬物。擬物又包括兩類:一是把人當做物來寫,使人具有物的動作或情態;二是把甲事物當做乙事物來寫。
擬人
會思想,會勞動,會創造和富有感情的本質特點,人類對自己的這些本質特點最為熟悉,最為理解,最易接受,最易產生共鳴。為了表達的需要,將人的本質特點轉移於其他事物,讓它們具有人的某些特點,可以將事物描寫得具體、生動、形象,使人感到親切,容易受到感染。
把動物擬人:
(1)……一隻探險的蜜蜂正繞著布滿的柳樹枝頭的金色的花朵嗡嗡著。看不見的雲雀在天鵝絨般的綠油油的田野和蓋滿了凍的,收割後的田地上顫巍巍地歌唱著;田鳧在那積滿了塘水的窪地和沼澤上面哀鳴;鶴和鴻雁高高地飛過天空,發出春的叫喊;脫落了的毛還沒有全長起來的家畜在牧場上吼叫起來了;彎腿的小羊在它們那掉了毛的咩咩地叫著的母親身邊跳躍;……真正的春天已經到來了。——(
托爾斯泰《安娜·卡列尼娜》)
【簡析】
列文處在失戀的苦悶中,可是,春風給他帶來了安慰,希望和信心。上述文字具體地、有層次地描寫了春天給動物帶來的變化。作者將動物人格化,賦予它們以人的品格。蜜蜂在“探險”,雲雀在“歌唱”,田鳧在“哀鳴”,鶴和鴻雁發出“叫喊”,小羊在“母親”身邊跳躍。作者將這些動物寫得栩栩如生,畫面洋溢著春天到來的蓬勃生機。
把植物擬人:
(2)高粱好似一隊隊的“紅領巾”,悄悄地把周圍的道路觀察;向日葵搖著頭微笑著,望不盡太陽起處的紅色天涯;矮小而年高的垂柳,用蒼綠的葉子撫摸著快熟的莊稼;密集的蘆葦,細心地護衛著腳下偷偷開放的野花。——(郭小川《
團泊窪的
秋天》)
【簡析】 詩人滿懷激情,以擬人符合的方式描繪了團泊窪色彩繽紛,生機勃勃的動人秋景:高粱在“悄悄”“觀察”,向日葵“搖著頭微笑”著,“望”著,“年高”的垂柳“撫摸”著莊稼,蘆葦“細心地護衛”著“偷偷開放的野花”。如此擬人,使畫面上的這些自然景物靜謐美好,多情和諧,栩栩如生,使詩人在特定環境中的滿腔情懷形象化了。
把無生物擬人:
(3)槍口對準星星,星星大吃一驚!看它呀,躲躲閃閃,看它呀,跳跳蹦蹦。星星,不要害怕,戰士的眼睛最清!我們揍的是空中強盜,瞄你,只是練功。星星笑了,笑著跳上了準星。眼睛——星星,一條線,牽來了多少黎明! ——(
石祥《瞄星星》)
【簡析】 星星,怎么會“大吃一驚”怎么能“躲躲閃閃”,“跳跳蹦蹦” 又怎么會“笑”怎么會“跳上準星” 因為戰士在用槍口瞄準它,然後作者又解釋這是練功。之所以寫得如此生動、形象,是因為作者展開想像之翼,根據星星的形象特徵,讓其人格化,賦予它以人的動作和情態。
以事理擬人:
(4)這裡叫洋八股廢止,有些同志卻實際上還在提倡.這裡叫空洞抽象的調頭少唱,有些同志卻硬要多唱。這裡叫教條主義休息,有些同志卻叫它起床。——(
毛澤東《反對黨八股》)
【簡析】“教條主義”是個抽象的概念,看不見,摸不著。可是實行起來,害人不淺。許多反對教條主義的同志要它罷休,有的同志卻偏要推之以出。作者將教條主義人格化,形象地說明:它躺著休息,便安然無事;若是活動起來,害人至深。
擬物
各類事物無不具有自己的“個性”。如鳥會飛,蟲會鳴,樹會開花,水會奔流,太陽會發出光和熱,真理會被傳播……
擬物常常在一定的言語環境中進行,可以給人以形象感,新奇感,收到生動的富有情趣的表達效果。
擬物可分為以下幾種:
一是把人當做動物、植物或無生物來描寫,賦予人以動物、植物或無生物的某些特徵。
人擬為動物:
(5)金色的太陽照耀著金色的麥而是認得上乘法豐收的歌兒在田野里蕩漾;維吾爾族姑娘插上金色的翅膀,在廣闊的天地里飛翔。——(阿不都熱西提《女拖拉機手》)
【簡析】 翅膀是屬於鳥類的。作者卻賦予維吾爾族姑娘以翅膀,並熱情地謳歌:維吾爾族女拖拉機手駕駛鐵牛,在肥沃的田野上自由地飛馳。
人擬為植物:
(6)那肥大的荷葉下面,有一個人的臉,下半截身子長在水裡。荷花變成了人,那不是我們的水生嗎?又往左右看去,不久,各人便找到了各人丈夫的臉,啊,原來是他們! ——(
孫犁《荷花澱》)
【簡析】 幾個婦女去前方看望丈夫。在
荷花澱,看見荷葉下面的人“下半截身子長在水裡”,人擬為荷,將隱蔽在荷葉下面的戰士物化了,顯得那么清新,美麗,可愛。
二是將物擬為物。包括以生物擬為無生物,以無生物擬為生物,以物擬為抽象事理,以抽象事理擬為物。
擬無生物為動物:
【簡析】“銜”與“吞”都是動詞,可以表示人或動物的動作。根據文意,作者是將"洞庭一湖"擬為動物。巍巍群山,能“銜”住,滾滾長江,能吞吐,可見洞庭湖之闊大,氣勢之宏偉。
擬抽象事理為物:
(8)三百年過去了,
台伯河還像當年一樣淙淙地流著,
亞平寧半島上的陽光也像當年一樣和煦.羅馬經歷過戰爭,流血,唯物主義者——戰士
布魯諾的思想在自由的人民當中翱翔。——(
鄭文光《火刑》)
【簡析】“翱翔”是鳥特有的本領,“思想”不是鳥,是個抽象的概念,可以在人民中迅速傳播。作者抓住這一點,運用比擬手法,賦予布魯諾的思想以雄健的翅膀,把“思想”寫活了,形象地說明了他的唯物主義思想具有強大的力量。
作用
比擬是物的人化或人的物化或把甲物擬作乙物,具有思想的跳躍性,能使讀者展開想像的翅膀,捕捉它的意境,體味它的深意。正確地運用比擬,可以使讀者不僅對所表達的事物產生鮮明的印象,而且感受到作者對該事物的強烈的感情,從而引起共鳴。運用比擬表現喜愛的事物,可以把它寫得栩栩如生,使人倍感親切;表現憎恨的事物,可以把它寫得
醜態畢露,給人以強烈的厭惡感。
比擬分為擬人和擬物。
比擬離不開聯想和想像。
比擬是根據
本體事物和擬作事物之間的可擬性,藉助聯想和想像而形成的
辭格,因此聯想是通向比擬的橋樑,想像是比擬的翅膀。
比擬具有很強的感情色彩,是作者用自己自然流露的強烈感情去感染讀者的一種辭格。
比擬句:就是藉助豐富的想像,把物當成人來寫,或把人當成物來寫,或把甲物當成乙物來寫。
比喻:是用本質不同而又有相似點的事物描繪事物或說明道理的辭格。
擬人:把事物人格化,把本來不具備人的一些動作和感情的事物變成和人一樣的。
擬人包括在比擬之中。
比喻與比擬的性質不同、作用不同.比喻是用與
本體事物有相似點的另一事物作比‘也就是打比方;一定得有相似點,通過相似點使本體同喻體聯繫起來,喚起人們的聯想,使人更具體地感知事物。比擬即模擬,它是用乙事物具有的特性(包括稱渭、動作、行為等)寫甲事物,或者說是把乙事物的特性“強加於甲事物。乙事物—般是有生命力的,能活動,有感情的;它比甲事物具體實在,於是本來較抽象、不太實在的事物變得具體實在了,當然就增添了語言的生動性。由此可見,
比喻強調的是甲乙兩物的相似性,而比擬卻是利用它們之間的不同特性,使兩體融為一體,這是區別比喻和比擬最重要的標誌。
構成方法
比擬是以人的聯想為基礎,通過人和物,物和物之間的不同屬性轉嫁的關係而構成的
修辭方式.構成比擬的方法主要有以下幾種:
第一,感情性格的轉嫁,把人的感情性格轉用於物上。
比如:
(9)
井岡山上的毛竹,同井岡山人一樣堅貞不屈。——(
袁鷹《井岡翠竹》)
第二,動作,行為的轉嫁。有兩種情況:
A 由人到物的轉嫁:
(10)“群山肅立,江河揮淚,遼闊的祖國大地沉浸在巨大的悲痛之中”——(《敬愛的周總理永垂不朽》解說詞)
(11)她在呢喃低語中朦朧睡去,視窗的兩支紅燭滴落著一滴一滴紅色的淚。——(
劉紹棠《兩草一心》)
B 由物到人的轉嫁:
(12)“帝國主義夾著尾巴逃跑了”——(《社會主義好》歌詞)
第三,呼喚的轉嫁,把適應於人的呼喚轉用於物上。
比如:
(13)英雄的紀念碑啊,你可曾看見,此刻,在北京,在全國,在全世界,為失去中華民族的優秀兒子,在哭泣,在沉思,在焦灼不寧。——(
韓瀚《寫在祖國的江河和土地上》)
第四,稱謂的轉嫁,把適用於人的稱謂轉用於物上。
比如:
(14)看,榕樹老人捋著長髯,木瓜弟兄睜著大眼,候著出海的漁民哪,披風戴露滿載魚蝦回家園。——(郭小川《廈門風姿》)
第五,人稱的轉嫁,用指代人的代詞指物。
比如:
(15)是的,外面有和風,麗日,可小白楊,你是否知道什麼叫嚴霜,冬雪,風雨霜雪中,你會結結實實地生長起來。——(
韓作榮《小白楊》)
第六,抽象轉嫁於具體,使抽象事物具體化。
比如:
(16)他們……揮動竹枝掃把,在默默地掃著,默默地掃著.好像春天,夏天,
秋天,冬天,都是在他們的竹枝掃帚下,一個接一個地被掃走了,又被掃來了.(
古華《
芙蓉鎮》)
(17)他總結失敗的教訓,把失敗接起來,焊上去,作為登山用的尼龍繩子和金屬梯子.(
徐遲《哥德巴赫猜想》)
構成比擬的手段絕不止以上幾種,人們在運用中總是不斷創新,使比擬方式不斷發展變化。
比如:
(18)民政幹部回到區政府,從頭到腳都是笑眯眯的。——(古華《芙蓉鎮》)
擬人一般是使人之外的事物具有人的屬性,可是上面的例子卻反把擬人方式用在人身上,讓人從頭到腳都具有笑眯眯的人的情態,這就使擬人方式出新,別致,語言也顯得格外生氣勃勃了。
效果
第一,比擬的主要效果是使表達形象生動。比擬可以讓靜的變成動的,讓死硬呆板的變成活潑和有生氣的,讓無性格的變成有性格的,讓抽象的變成具體形象,活靈活現的.客觀事物經過人們合理的屬性轉移和合乎規律的創造性想像,而變得富有藝術魅力。
比如:
(19)沙果笑得紅了臉,西瓜笑得比蜜甜,花兒笑得分了瓣,
豌豆笑得鼓鼓圓。——《紅旗歌謠》
將植物“沙果”“西瓜”“花兒”“豌豆”等都人格化了,形象生動地描繪出了豐收的景象。
第二,通過比擬,還可以表現人們的想像力,思想傾向和感情色彩,並創造某種意境,給人以強烈的感染力。
比如:
用擬人方法描寫了中國人民失去總理的悲哀,連江河湖泊也發出了悲哀的哭聲,表達出了人民對
周恩來同志無比熱愛的真摯感情。
比如:
(21)速勝論者則不知道戰爭是力量的競賽,在戰爭雙方的力量對比沒有一定的變化以前,就要舉行戰略的決戰,就想提前達到解放之路,也是沒有根據的。其意見實行起來,一定不免於碰壁。或者只是
空談快意,並不準備真正去做。最後則是事實先生跑將出來,給這些空談家一瓢冷水,證明他們不過是一些貪便宜,想少費力多得收成的空談主義者。——(
毛澤東《
論持久戰》)
用擬人的手法生動形象的說明了一個道理:
事實勝於雄辯,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手段。
運用
運用比擬,應注意以下幾點:
修辭效果
比擬的特點是作者憑藉客觀事物來表達自己的感情,因為它是把甲事物當做乙事物來寫,所以它具有思想的跳躍性,有助於讀者或聽眾展開想像的翅膀,獲得對事物的鮮明的印象。比擬的
修辭效果主要有三點:
1.運用比擬可以鮮明地表達愛憎之情。運用比擬表現喜愛的事物,可以使之栩栩如生,讓人倍感親切。運用比擬表現討厭的事物,可以使之生動形象,增強讀者的厭惡感。
2.運用比擬可以使語言風趣幽默,這一種修辭效果多見於
擬物的句子中。
3.運用比擬可以使抽象的東西具體化。
注意問題
1.比擬要與情境相協調。
比擬是通過聯想把甲事物當做乙事物來描寫的一種
修辭手段,必然會融進表達者的真情實感。在運用中應注意情與景相協調,即情景交融。
運用比擬的目的是為了突出事物的特徵,所以,擬體要儘量符合本體的特點。否則就會
不倫不類。
3.比擬要避免褒貶不當。
比擬,不管是擬人還是
擬物,都帶有強烈的感情色彩,在使用比擬時要注意感情色彩協調一致,避免褒貶不當。
4.比擬要注意語體。
運用比擬要根據不同的情境,並不是任何場合都可以使用這種
修辭手法。一般而言,文藝語體中使用比擬手法較多一些,科技語體、公文語體一般要慎用,否則會削弱公文的嚴肅性和科技文章的嚴謹性。
第一,
本體事物和擬作事物之間必須有一定的聯繫。具有可擬性,符合事物的特點,能喚起人們的想像。如歌聲可以傳向四面八方,這與鳥會飛的特點近似。因此可以說“歌聲在飛翔”,倘若說“歌聲在飛奔”就不恰當了。如“五洲向我們歌唱,四海向我們招手”,“五洲”和“歌唱”,“四海”和“招手”沒有什麼可以聯繫的地方,這樣的比擬不符合事物的特點。
第二,要注意言語環境.比擬
修辭在文藝性作品中用得較多,如寓言、童話、民間故事中便較多地運用,其他文體中則少見;書面語中用得多,口語中則少見。
第三,要注意感情色彩.比擬的目的之一是為了更好地抒發思想感情,因此比擬的感情色彩必須鮮明。說“侵略者夾著尾巴逃跑了”,感情是基於對侵略者的憎恨;說“人民用乳汁哺育了我”,感情是基於對人民的敬愛。
比擬確實可以增強語言的表現力,但用得不當,還不如不用。比如,我們在
葉聖陶的《前途》一文中看到原句運用了擬人格,當再版時,作者將擬人手法捨棄了:
原句:(22)嫁時的幾件衣裳……略為體面一點,藏在一隻不充實的箱子裡頭,逢到天氣好太陽老的時候,便取出來曬著,算是
溫溫舊日的情誼,等一會,重又請它們回入箱子裡。——《葉聖陶集》
改句:(22′)嫁時的幾件衣裳……略為體面一點,藏在一隻不充實的箱子裡頭,逢到天氣好太陽老的時候,便取出來曬著,算是溫溫舊日的情誼,等一會,重又塞進箱子裡。——《葉聖陶文集》
改句去掉擬人手法,可以更好地表達出“她”那種沉重的心情;用了擬人格反而使沉重的心情顯得輕鬆和悠閒了。
例句
例如:“她似乎衣袋裡全裝著天真,一掏出來就可以用。”——(
韓少功《火宅》)
“天真”是一個抽象的概念,在這個例中被比擬成一個有形的事物,十分形象。
2.在這裡的人們中間,我最不願與之離別的就是海涅,我恨不得把您也裝進我的行李袋中去。”——(馬克思《給
海涅的信》 )
在這個例句中,馬克思將海涅當做行李一樣來處理,是
擬物的手法,顯得十分風趣。
區別
比擬同比喻的區別
鄭業健《修辭學》“蓋必在觀念上有聯絡處,想像上有變通處,始可以互相比擬。故比擬亦可謂為
比喻之一種。但比喻為就其相似處著筆,比擬乃就其可變處著筆。”
王希傑《
修辭學通論》“比擬,向來是一個獨立的
辭格。但是,如果從本質上看,比擬其實就是比喻,比喻中的一種。比擬分為擬人和
擬物兩種:把人當作物,把物當作人。為什麼要把,為什麼可以把兩個不同的事物混淆起來,把甲當作乙呢?因為這兩種事物之間有某種相似之處,這種相似之處或者是客觀存在的,或者是說寫者主觀心理上的一種情緒。”
兩位專家都認為,從本質上講,比擬確實可以看成是
比喻的一種。因此,比擬和比喻的界限有時確實不好劃分。這是因為把甲事物擬作乙事物時,甲乙兩物往往存在某種相似之處。如“青山起舞河歡笑”不能改為“青山歡笑河起舞”因為這裡暗含著比喻。
但比喻還是不同於比擬,主要體現在以下五個方面:
第一,比擬是直接把擬體當成
本體來寫,本體可以是人,也可以是物,擬體可以是物,也可以是人,也就是說,可以把人當作物也可以把物當作人寫,本體和擬體的關係是重合,相融關係,彼此是混同的。因此,當物被擬作人或此物被擬作彼物時,我們很難確切地說出“人”是什麼樣的人,“彼物”是什麼樣的東西。比如“青山起舞河歡笑”中的“山”“河”,我們只能籠統地說被擬作了人,至於是天真的小姑娘,還是活潑的小伙子,無法回答。“陽光灑在海面上”中的“陽光”,我們也只能籠統地說被擬作了可以灑的東西,至於是閃光的金子還是發亮的珍珠,也無法回答。比喻是
借喻體表現或說明本體,本體同喻體的關係是類似關係,彼此不能混同。不管是
明喻、暗喻,還是借喻、引喻,喻體都是比較確定的。
第二,兩者的性質和表達效果不同。
比喻通過事物的相似點使
本體和喻體聯繫起來,重在“喻”,喚起人們的聯想,使人具體形象地感知事物。而比擬則是藉助事物的不同特徵,重在“擬”,用模擬的方法刻畫人或事物的情狀,使一個事物具有它本來不具有的另一種事物的特徵。即拿甲物特徵描寫乙物,從而增添了語言的生動性。
第三,句法結構有明顯的不同。無論哪一種比喻,都可以成為“主-謂-賓”式,這種主賓都全的句子,主賓之間是靠“象、是”等詞連線的。一般說來,不用表示動作形為的動詞作謂語,而在比擬的句子中,一般都是“主-謂”式。這種
主謂句,主語若是由表示動植物的名詞充當,謂語則由表示人的行動,感情的動詞充當;主語若是由表示人的名詞充當,謂語則由表示動植物行為(情狀)的動詞(形容詞)充當。
第四,
比喻的
本體和喻體可以同時出現,也可以省去本體,但喻體必須出現。比擬是以擬體的某些特性賦予本體,擬體一般不出現,而本體必然出現。
第五,在比喻中,本體和喻體都是現實生活中存在的;比擬所描摹的是現實生活中不存在的現象。比如本文中的例(6)中所描寫的人的下半截身子長在水裡,變成了荷花,在現實生活中是不可能存在這樣的現象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