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利時1830年革命

比利時1830年革命

比利時1830年革命Belgian Revolution of 1830;比利時爭取民族獨立的資產階級革命。1815年維也納會議決定,結束法國對尼德蘭的統治,將比利時同荷蘭合併為尼德蘭王國,荷蘭奧倫治王室的威廉一世為國王,作為抵禦法國的屏障。

基本介紹

  • 名稱:比利時1830年革命
  • 地點:比利時
  • 時間:1830年
  • 參戰方:比利時、荷蘭
  • 英文名:Belgian Revolution of 1830
  • 性質:爭取民族獨立的資產階級革命
裂痕,獨立,建國,

裂痕

尼德蘭十七省雖然在歷史上曾經是一個整體,但尼德蘭革命後,在西班牙帝國的干涉下南北分離,北方七省和南方10省的差距越來越大。荷蘭商業發達,主張自由貿易,信仰新教,比利時經濟發展較晚,主張實行貿易保護主義,信仰天主教。兩者很難存在於一個共同體中,而且荷蘭人是處於壓迫民族地位,因此,激起了比利時人民的反抗。1828年比利時的兩個政黨自由黨和天主教黨組成“反對派聯盟”,共同反對荷蘭統治。

獨立

在1830年巴黎七月革命的影響下,8月25日布魯塞爾民眾發動了反對荷蘭統治者的起義,失業工人站在鬥爭的前列,資產階級組織了自己的武裝。荷蘭國王威廉一世派長子奧倫治親王到布魯塞爾與起義者會談破裂,遂派次子弗里德里希親王率領軍隊鎮壓,經過激烈巷戰,荷蘭軍隊敗退。9月25日,自由資產階級和自由貴族組成了臨時政府,11月18日,國民大會的200名代表在布魯塞爾集會,宣布比利時獨立。在此期間,起義擴展到全國,荷蘭軍隊被迫撤離比利時。

建國

1831年2月7日,國民議會頒布比利時憲法,規定比利時為世襲的君主立憲國,許諾人民有言論教育宗教集會等自由,但一套嚴格的納稅選舉制保證富裕階層獨攬政權。在確立君主的問題上,各派意見不一致,並引起列強角逐,法國竟欲把路易·菲力浦的兒子奈穆爾推上王位,遭到英國反對。6月4日,國民議會選舉了一位各方面都能接受的人物薩克森—科堡親王為國王。1831年7月21日在布魯塞爾宣誓就職,稱利奧波德一世(1831—1865在位)。即位不久荷蘭軍隊再次入侵,在“七日戰役”中,摧毀了比利時軍隊。利奧波德請求法國保護 , 法國軍隊開進比利時,荷蘭軍隊撤出。於是,列強擬訂了一個對比利時很不利的“二十四條約”,直到1839年比利時才與荷蘭簽訂和約,確定把林堡省與盧森堡省一大部分(即今盧森堡大公國)劃歸荷蘭。荷立承認比利時為獨立國家,並由英、法、普、俄等國保證其永久中立的地位。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