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利時文學

比利時文學

比利時長期處在異族的統治下,1830年革命後宣布獨立,從此比利時的民族文學才獲得蓬勃的發展。比利時通用兩種語言──法語和佛蘭芒語。比利時中部從穆斯克龍維塞存在著一條語言分界線,南部的瓦隆族講法語(還有一種與法語相似的瓦隆方言);北部的佛蘭芒族使用佛蘭芒語(這是一種荷蘭方言,從1946年起與荷蘭語有共同的拼寫規則,也就成為正式的荷蘭語);首都布魯塞爾則通用兩種語言。因此,比利時文學主要由法語文學和佛蘭芒語文學兩部分組成,在精神與氣質上具有統一性。

基本介紹

  • 語言:法語,佛蘭芒語
  • 地區:比利時
  • 起始時間:9世紀
比利時法語文學,歷史的回顧,比利時法語文學的發源,古法語文學作品,創作活動活躍期,比利時法語文學的曲折發展,文學上浪漫主義運動的出現,文藝復興景象的出現,文學雜刊,小說方面,詩歌方面,戲劇方面,“地方派”小說家的出現,現代作家,比利時佛蘭芒語文學,主要人物,揚·弗朗斯·威廉斯,揚-雷尼埃·斯尼德斯和奧古斯特·斯尼德斯,佛蘭芒語雜誌《今日與明日》,卡雷爾·范·德·武斯泰納,安特衛普的《宇宙》雜誌,約翰·戴斯納,

比利時法語文學

歷史的回顧

⒈比利時 這片位於西歐中部30500平方公里的土地,自從羅馬人的征服使之拉丁化,以及五個世紀後蠻族的大舉入侵使它的北部的一半日耳曼化起,一直受到歷史的戲弄。顛沛在從國王皇帝、從公爵大公的治下,從16世紀初開始,組成這片土地的各個省份好歹經歷了這共同的命途。因此,猶如下文所說,在這片國土上,文化發展的主要階段與社會政治史上的某些時期之間總是此呼彼應的。
⒉1830年以前的文學 從13世紀到16世紀,構成今日比利時各省的文學創作融匯在中世紀的法國文學中,不大可能把它們離析出來。因此,有好多“我們的讓,’(讓·杜特墨茲、讓·勒貝爾、讓·勒梅爾·德·貝爾熱)進入了法國文學作品選編。17、18世紀的比利時文學依附於法國文學,法國的古典主義在各種體裁上都雄踞魁首。啟蒙時期,有一個名字還值得一提,那便是卜傑出的、才華橫溢的多題材作家夏爾一約瑟夫·德·里涅親王。1772年,瑪麗一泰雷茲王后由於想促進奧地利荷蘭的精神生活,在布魯塞爾建立了一所文學藝術、科學學院,它一直存在至今。

比利時法語文學的發源

現代比利時南部的列日埃諾盧森堡那慕爾諸省和布拉班特瓦隆部分,從中世紀起便產生了法語文學,由於當時比利時尚未獨立,有些文學史家也把上述地區的文學歸於法國文學的一部分。比利時獨立後,由於一部分出生於比利時地區的作家長期住在巴黎,甚至加入了法國籍,他們就被認為既是比利時文學家,又是法國的文學家。

古法語文學作品

9世紀末產生於皮卡第地區的 《聖女歐拉麗讚歌》是迄今發現的最早的古法語文學作品,然後是11世紀中葉的敘事詩《聖阿萊克西行述》。1200年左右出現了《道德經》。生活在布拉班特公爵府中的阿德內·勒魯瓦(約1240~1300)寫了一些武功歌和冒險小說。13世紀初的埃諾省編出了說唱體的彈詞《奧卡森與尼柯萊特》。14世紀有列日人若望·勒貝爾(約1290~1370)的《實錄》、若望·德·烏特勒默茲(1338~1440)的詩體《列日武功歌》和散文體《歷史寶鑑》,雅克·德·昂里庫(1333~1403)的《埃斯拜貴族寶鑑》。著名編年史家傅華薩(1333或1337~1405?)寫了4卷《聞見錄》,記述1325至1400年間許多重要的史實。15世紀的作家有喬治·沙特蘭(1405~1475)和若望·莫利內(1435~1507),他們相繼寫了勃艮第王朝的編年史。此外,還有菲力浦·德·科曼(約1447~1511)的《回憶錄》,以及無名氏的《新短篇小說百篇》。

創作活動活躍期

16世紀印刷術發達,創作活動趨於活躍,這時著名的作家有若望·勒梅爾·德·貝爾熱 (1473~1520?),以及與法國“七星詩社”有聯繫的詩人路易·德·馬敘爾(約1515~1574)、沙爾·於唐奧夫(1536~1600)、亞歷山大·范登比施(1535~1589前)等。16世紀下半葉,尼德蘭爆發了爭取獨立的大規模起義,其中湧現了不少作家,著名的有馬尼克斯□德□聖阿爾德洪德(1540~1598)。他出生於布魯塞爾,使用兩種語言創作,作品以《宗教分歧概述》(1599)比較著名。

比利時法語文學的曲折發展

在西班牙統治時期(1555~1713)和奧地利統治時期(1713~1795),比利時法語文學趨於衰落,1789年法國資產階級革命後又逐漸活躍。菲力浦·萊斯布魯薩(1781~1855)著有愛國詩歌《比利時人》,勒馬耶(1761~1846)的頌詩《比利時的詩》也受歡迎。此外還有斯塔薩(1780~1854)的《寓言集》(1818),亨利·莫克(1803~1862)的歷史故事《海上乞丐,或阿爾法公爵統治下的比利時》(1827)和《綠林乞丐,或1566年的比利時愛國者》(1828),沙爾-約瑟夫·德·利涅(1735~1814)的34卷雜文集(1795~1811),都比較著名。

文學上浪漫主義運動的出現

1830年比利時獲得獨立,文學上出現浪漫主義運動。浪漫派詩人泰奧多爾·弗斯滕拉德(1805~1849)於1834年發起成立鼓勵和發展比利時文學全國協會,並出版機關刊物《比利時雜誌》。他在詩中首次表現新的社會題材,代表作《火車頭》(1840)描寫布魯塞爾列日之間鐵路通車,《高爐》(1844)表現比利時工業的進步。他著有《抒情詩集》(1848)。浪漫派作家沙爾·波特萬(1818~1902)是自由和民主的歌手,著有詩集《詩與愛》(1838)、《太陽的詩》(1853),劇本《乞丐》(1867),評論《佛蘭芒的藝術》(1867)等。與上述創作傾向對立的詩人安德烈□范□哈塞爾特(1806~1874)組織了一個文社,他寫有宗教史詩《基督的四個化身》(1849~1867);作家奧克塔夫·皮爾梅(1832~1883)的作品《孤獨的日子》(1869)、《哲學的時辰》(1873)等表現出基督教唯心論,受法國作家夏多布里昂的影響。 隨著工人運動的興起,1850至1880年比利時文學逐漸進入現實主義時期。作家沙爾·德·科斯特(1827~1879)的名著《歐倫施皮格爾的傳說》(1867)取材於16世紀尼德蘭民族解放鬥爭,把人民民眾表現成創造歷史的動力,充滿革命樂觀主義精神。科曼斯(1813~1880)的風俗小說表現了社會各階層的生活。女作家卡羅利娜·格拉維埃爾(1821~1878)的小說揭露資產者的自私冷酷,同情窮人,呼籲婦女解放。

文藝復興景象的出現

80年代後,比利時文壇出現一種文藝復興的景象。1874至1884年間發行了25種文學報刊,其中3種對比利時的文學發展產生重大的影響。

文學雜刊

青年比利時》雜誌(1881~1897)在創作上傾向自然主義帕爾納斯派,初期團結許多作家,由於主持人馬克斯□瓦萊爾(1860~1889)強調“為藝術而藝術”,引起內部分裂,逐漸走向衰落。《現代藝術》周報 (1881~1914)為埃德蒙·皮卡爾(1836~1924)所創辦,主張文藝反映社會生活,提倡民族性,曾與《青年比利時》發生論戰。《瓦隆區》雜誌 (1886~1892)的創辦人是阿爾貝·莫凱爾(1866~1945),鼓勵象徵主義和自由詩。圍繞這些報刊,出現一大批重要的作家。

小說方面

卡米耶·勒蒙尼耶(1844~1913)著有地方色彩濃厚的自然主義小說《男人》(1881)、《肉食者》(1886)、《資產者的末日》(1892)等。創作風格相近的小說家喬治·埃克豪特(1854~1927)著有《主保瞻禮節》(1884)、《新的迦太基》(1888)。歐仁·德莫爾德(1862~1919)著有《翡翠路》(1899)。昂利·莫貝爾(1862~1917)著有《水與酒》(1893)等。

詩歌方面

維爾哈倫(1855~1916)早期是象徵派詩人,後來他的創作具有廣闊的社會內容,成為“現代生活的詩人”,著有詩集《妄想的農村》(1893)、《觸手般擴展的城市》(1895)、《複合的光彩》(1906)等。從帕爾納斯派轉向象徵主義的抒情詩人有喬治·羅登巴赫(1855~1898)和費爾南·塞弗蘭(1867~1931)。《青年比利時》集團的詩人有阿爾貝·吉羅(1860~1928)、伊旺·吉爾金(1858~1924)、瓦萊爾·吉爾(1867~1950)等。象徵派詩人沙爾·范·萊爾貝格(1861~1907)著有《夏娃之歌》。馬克斯·埃爾斯康普(1862~1931)著有《不抱幻想的歌曲》等詩集。

戲劇方面

象徵派劇作家莫里斯·梅特林克(1862~1949)的劇本《普萊雅斯和梅麗桑德》(1892)、《莫娜·娃娜》(1902)、《喬賽兒》(1903)、《青鳥》(1908)具有豐富的想像和詩意的幻想等特色。他於1911年獲諾貝爾文學獎金

“地方派”小說家的出現

20世紀初,比利時文壇出現一批“地方派”小說家,分別描寫他們的家鄉,如喬治·維雷斯(1869~1946)寫的林堡地區的小說《悲慘的陌生人》(1906),埃德蒙·格萊瑟納(1874~1951)反映列日省生活的小說《弗朗索瓦·雷米的心》(1904),路易·德拉特爾(1870~1938)以埃諾省為背景的小說《鄉村醫生的筆記本》(1910),于貝爾·克蘭(1862~1934)寫的列日省的小說《黑麵包》(1904)則頗負盛名。稍晚的作家亨利·達維尼翁(1878~1964)寫了小說《一個比利時人》(1913),讓·圖瑟爾(1890~1944)寫了反映貧苦人生活的小說《灰色的村莊》(1927),安德烈·巴永(1875~1932)也寫了同情下層小人物的作品《一位瑪麗的故事》(1921)等。

現代作家

現代作家中,弗朗茲·埃倫斯(1881~1972)的作品既有屬於現實主義,也有屬於“魔幻現實主義”。他曾創辦文藝刊物,組織布魯塞爾作家的“星期一聚會”,參加的作家有羅貝爾·維維埃(1894~) 、 沙爾·普利斯尼埃(1896~1952)、瑪麗·熱韋爾(1883~1975)等。知名的小說家康斯坦·比爾尼奧(1892~1975)、喬治·蘭澤(1900~)、馬賽爾·蒂里(1897~),呂西安·克里斯托夫(1891~)還寫了不少詩歌。小說家喬治·西默農(1903~ )的作品善於分析犯罪者的心理,小說家沙爾·帕龍(1918~)曾來中國訪問。此外,弗朗索瓦茲·馬萊—若里斯(1930~)、皮埃爾·梅唐斯(1939~)等為代表的一批中青年作家也頗有影響。 詩人中勒內·韋爾博姆(1892~1955)善於寫情詩。阿爾芒·貝尼埃(1902~1969)著有抒情詩集《透明的世界》(1956)。其他詩人有亨利·米紹(1899~)、莫里斯·卡雷姆(1899~)、埃德蒙·萬德爾坎蒙(1901~1980)、阿德里安·讓斯(1905~1973)、羅歇·博達爾(1910~1973)等。 劇作家中,費爾南德·克羅姆蘭克(1886~1970)的鬧劇主要演出於20、30年代。米歇爾·德·蓋爾德羅德(1898~1962)寫的劇本包括悲劇和喜劇各種體裁。此外尚有埃爾芒·克洛松 (1901~)、喬治·西翁(1913~) 、沙爾·貝爾坦(1919~)等。

比利時佛蘭芒語文學

現代比利時北部的西佛蘭德、東佛蘭德、安特衛普、林堡諸省和布拉班特的佛蘭芒部分,中世紀的文學作品,是用荷蘭方言佛蘭芒語寫的,有些文學史家把這些地區的文學歸於荷蘭文學的一部分。最早出名的作者是12世紀林堡的詩人亨德里克·范·費爾德克,著有《聖徒塞爾韋傳》。13世紀出現查理大帝世系的史詩,約1,400餘行。還有詩人威廉依據法國《列那狐的故事》續作的諷刺作品。雅科布·范·馬爾蘭特(約1235~約1300)起初寫騎士小說,後來發表了3部內容廣泛的作品。揚·范倫斯布魯克(1294~1381)是散文家、哲學家,寫了不少有影響的論著。14世紀時出現鬧劇。
16世紀在尼德蘭人民起義中,尼德蘭北部的荷蘭贏得了獨立,南部諸省仍處在西班牙的奴役下。從此佛蘭芒語文學長期陷於蕭條的狀態,直到1830年比利時獨立後開展了佛蘭芒運動,才趨於繁榮。

主要人物

揚·弗朗斯·威廉斯

揚·弗朗斯·威廉斯(1793~1846)是佛蘭芒運動積極的創導者之一,他畢生致力於復興佛蘭芒語和佛蘭芒文學,寫了一部重要的著作《論佛蘭芒語法和文學》。他是詩人、戲劇家和民歌收集者,還用現代佛蘭芒語翻譯了不少作品。1835年,他在國家的贊助下建立支持佛蘭芒語言和文學協會,並主辦文學期刊《比利時博物館》。卡雷爾—洛德維克·萊德漢克(1805~1847)是浪漫派詩人,他的代表作《三個姊妹城》(1846)頌揚布呂赫、根特和安特衛普。詩人普呂登斯·范·德伊斯(1804~1859)寫了大量抒情歌曲和頌歌,對民族文學運動也具有影響。亨德里克·孔西延斯(1812~1883)的作品提高佛蘭芒人民的民族意識,為佛蘭芒語感到自豪。他的代表作《佛蘭德的獅子》(1838)描寫中世紀佛蘭芒人民在“金馬刺”戰役中戰勝法國騎士的過程,生動地反映了史實,充滿愛國主義激情,影響較大。

揚-雷尼埃·斯尼德斯和奧古斯特·斯尼德斯

揚-雷尼埃·斯尼德斯(1812~1888)和奧古斯特·斯尼德斯(1825~1904)弟兄寫了不少敘述農村和小城市生活的小說和歷史故事,宣傳宗教思想。天主教神甫奎多·赫澤勒(1830~1899)也從事詩歌創作等文學活動,他為歌頌上帝而描寫大自然。他的一些抒情詩帶有感傷和神秘色彩。 19世紀下半葉出現一批反映社會生活和階級矛盾的作家。羅薩莉·洛弗林(1834~1875)和維吉妮·洛弗林(1836~1923)姐妹合作寫了 3部短篇小說集,描繪下層人民的日常生活。多米尼克·斯萊克斯(1818~1901)曾創辦佛蘭芒語的報紙和雜誌。他是現實主義小說家,代表作為《在港區》(1861)。他還寫了20多部劇本。安通·貝爾赫曼(1835~1874)仿照斯萊克斯的幽默筆法,寫了一些有關佛蘭芒小資產者的短篇小說和故事,心理分析較為細膩。朱利於斯·弗伊爾斯泰克(1836~1903)生於根特,是當地學生運動的中心人物,具有自由主義思想。他是佛蘭芒青年學生喜愛的詩人,著有反映社會問題的詩集3卷、散文集4卷。朱利於斯·德·海特(1830~1905)也是具有戰鬥性的詩人。他的作品有全集7卷,包括著名的史詩《卡雷爾皇帝和尼德蘭王國》和戰鬥歌曲,以及關於佛蘭芒運動的論著等。

佛蘭芒語雜誌《今日與明日》

佛蘭芒語雜誌《今日與明日》於1893年在布魯塞爾問世,對推動佛蘭芒民族文學的發展起了重要作用。創辦人之一奧古斯特·弗爾梅倫(1872~1945)寫有大量論著,涉及文學、藝術、政治、哲學等多方面的內容。他的《永世流浪的猶太人》(1906)是佛蘭芒文學史中一部重要的象徵主義小說。《今日與明日》系統的另一個代表作家西里爾·伯伊斯(1859~1932)在小說《最強者的法律》(1893)、《窮人們》(1902)和劇本《帕梅爾一家》(1903)等作品中,反映佛蘭芒農民遭受壓迫剝削的悲慘命運。斯泰因·斯特勒弗爾斯(1871~1969)是著名的小說家,代表作《亞麻田》(1907)、《工人》(1913)等描寫貧僱農奴隸般的勞動,然而流露出宿命論思想。他寫了約50部作品,在散文方面頗有影響。

卡雷爾·范·德·武斯泰納

卡雷爾·范·德·武斯泰納(1878~1929)是象徵派詩人,1897年起為《今日與明日》雜誌撰稿。詩集《金幣的影子》(1910)、《流浪漢》(1921)等具有悲觀的色彩,散文《農民之死》顯示了他多方面的才能。赫爾曼·泰爾林克(1879~1967)也在《今日與明日》雜誌上發表詩作和散文。他也是象徵派作家,著有詩集《太陽》(1906)、小說《壞人的活動》(1904)、《象牙的小猴》等,部分作品有懷疑主義傾向。他的劇本《慢鏡頭影片》(1922)、《絞架上的喜鵲》(1937)等對表現派戲劇起了推動作用。1956年他獲比利時與荷蘭首次共同頒發的荷語文學獎。費利克斯·廷默曼斯(1886~1947)的主要小說有《巴利愛特》(1916)、《安娜—瑪麗》(1920)、《農民的詩篇》(1935)等,他的一些作品使用獨特的隱喻。

安特衛普的《宇宙》雜誌

第一次世界大戰後,安特衛普的《宇宙》雜誌(1920~1921)團結了一批年輕的作家。詩人保爾·范·奧斯泰耶(1896~1928)是佛蘭芒文學中現代派的發起人,不斷變換創作方法,如未來主義、達達主義表現主義、一體主義等。他的詩集有《信號》(1918)、《忙碌的城市》(1921)等。維斯·蒙斯(1898~)也是有影響的詩人,他的詩集宣傳宗教道德和人類友愛的信念。勒內·德·克萊克(1877~1932)善於寫民歌和戰鬥歌曲,早期作品有社會內容,如詩集《事實》(1909)等,後期以《聖經》作為創作題材的來源。他也寫劇本。莫里斯·魯蘭茨(1895~1966)發表了《我們夢想的生活》(1931)等 4部長篇小說,同時也寫短篇小說、詩歌和文學評論,他擅長描寫小資產者的內心世界。熱拉爾·瓦爾斯哈普(1898~)是一個多方面發展的作家,他的小說《豪特基特》(1939)等文筆簡練,偏重描寫病態、反常的人物。威廉·埃爾斯霍特(1882~1960)的社會小說構思巧妙,善於用諷刺的筆調揭露騙子、冒險家。馬尼克斯·海瑟(1899~)是評論家、荷語文學史家,也寫詩和遊記。洛德·齊倫斯(1901~1944)的小說描寫窮人的苦難生活,也流露出悲觀的情緒,代表作《媽媽,我們為什麼活著》(1934)引起較大的反響。

約翰·戴斯納

當代作家約翰·戴斯納(1912~)是佛蘭芒文學中“魔幻現實主義”的首創者,代表作有小說《剃光頭的人》(1947)等。他也是詩人、戲劇家和文藝評論家。路易—保爾·博恩(1912~)寫了不少表現個人與社會衝突的陰暗的小說。皮特·范·阿克(1920~)的一些小說描寫工人和農民的生活。于貝爾·蘭波 (1920~) 的小說同戴斯納的相似,交織著幻想與現實。存在主義作家許戈·克勞斯(1929~)著有小說《打野鴨》(1951)、《空手的人》(1957)等,他也是詩人和戲劇家。其他尚有許戈·拉斯(1929~)、瓦爾德·勒伊斯林克(1929~)等。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