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中文名:毉
- 拼音:yī
- 注音:ㄧˉ
- 釋義:同“醫”
讀音,部首筆畫,基本字義,詳細字義,古籍解釋,
讀音
同“醫”。
部首筆畫
筆畫數:18,部首:殳。
基本字義
醫乃醫之簡化字。《說文·酉部》:“醫,治病工也……古者巫彭初作醫。”
毉,同醫。《集韻·之韻》:“醫,《說文》:‘治病工也……或從巫。’”
《廣雅·釋詁四》:“醫,巫也。”王念孫疏證:“巫與醫皆所以除疾,故醫字或從巫作毉。”
清·俞樾《群經平議·孟子一》:“是巫、醫古得通稱,蓋醫之先亦巫也。”、“巫、醫對文則別,散文則通。”
詳細字義
李今庸《讀古醫書研究·略論‘巫’的起源和《黃帝內經》中的巫祝治病》:“巫之為人治療疾病,由來已久,《太平御覽·方術部二·醫一》引《世本》說:‘巫鹹,堯臣也,以鴻術為帝堯之醫’,《呂氏春秋·審分覽·勿躬》說:‘巫彭作醫’,《韓詩外傳》卷十第九說:‘吾聞上古有茅父。矛父之為醫也,以菅為席,以芻為狗,北面而祝,發十言耳,諸扶輿而來者皆平復如故。’《呂氏春秋·先識覽·知接》載齊桓公說:‘常之巫審於生死,能去苛病’。是醫在戰國以前,被操之於巫覡之手,醫、巫不分,巫就是醫,醫就是巫,故‘醫’字從‘巫’而作‘毉’者,又恆以‘巫醫’為稱。……是巫本掌握有醫藥知識,並常採藥以用,特以舞姿降神的形態祈福消災,為人治病。……巫祝治病,在古代,並不完全是消極,在某種情況下,也可起到一定的治療作用。《楚國風俗志·巫覡篇·巫覡的醫療活動》說:‘以巫術為手段治療,並非沒有積極作用和效果。問明病由後,巫師向鬼神祝禱,並對病人施以催眠、暗示和激發等手段,使病人相信自己的病是由於特定的鬼神作祟,在巫師象徵性地祈求某神的原諒或驅使某鬼遁逃的過程中,病人內在的防禦機能便被充分的誘發出來,這也就是《素問》所謂‘移精變氣’,與此同時,因生病而產生的憂鬱、恐懼心理也在不知不覺間得到了排解。對於心理障礙性疾病和一些小病症,巫術療法往往比較靈驗,但對於大疾病和沉疴,巫術療法則難以見效。’”
春秋戰國時期則巫、醫有別,有“信巫不信醫,六不治也”(《史記·扁鵲傳》)及“拘於鬼神者,不可與言至德。”(《素問·五臟別論》)的教導。
古籍解釋
康熙字典
《廣韻》《集韻》𠀤於其切。與醫同。《揚子·太𤣥經》為毉,為巫祝。
又同瑿。《韻會補》松脂千年為茯苓,千年為琥珀,千年為瑿。
又同翳,木名。《崔豹·古今注》翳,或作毉。翳木出交州,亦謂之烏文木。
又同瑿。《韻會補》松脂千年為茯苓,千年為琥珀,千年為瑿。
又同翳,木名。《崔豹·古今注》翳,或作毉。翳木出交州,亦謂之烏文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