詞目
“
武”和“
穆”都是中國古代
諡法常用字。“武穆”曾用於多位帝王將相的諡號,其中以
岳飛的諡號最為人知。
人物諡號
岳飛
岳飛岳飛(1103-1142),字
鵬舉,宋
相州湯陰縣永和鄉孝悌里(今河南省安陽市
湯陰縣程崗村)人,中國歷史上著名的軍事家、
戰略家、
民族英雄,位列南宋
中興四將之首。他於北宋末年投軍,從1128年遇
宗澤起到1141年為止的十餘年間,率領
岳家軍同金軍進行了大小數百次戰鬥,所向披靡,“位至將相”。1140年,
完顏兀朮毀盟攻宋,岳飛揮師北伐,先後收復鄭州、洛陽等地,又於郾城、潁昌大敗金軍,進軍
朱仙鎮。
宋高宗、
秦檜卻一意求和,以十二道金牌下令退兵,岳飛在孤立無援之下被迫班師。在宋金議和過程中,岳飛遭受秦檜、
張俊等人的誣陷,被捕入獄。1142年1月,岳飛以“
莫須有”的罪名與長子
岳雲和部將
張憲同被朝廷殺害。
宋孝宗時岳飛冤獄被平反,改葬於
西湖畔
棲霞嶺。後又追謚武穆、
忠武,追封
鄂王。
岳飛是南宋傑出的統帥,他重視人民抗金力量,締造了“連結河朔”之謀,主張黃河以北的抗金義軍和宋軍互相配合,夾擊金軍,以收復失地。岳飛治軍,賞罰分明,紀律嚴整,又能體恤部屬,以身作則,他率領的“岳家軍”號稱“凍殺不拆屋,餓殺不打擄”。
金人流傳著“撼山易,撼岳家軍難”的名句,表示對“岳家軍”的最高讚譽。岳飛反對宋廷“僅令自守以待敵,不敢遠攻而求勝”的消極防禦戰略,一貫主張積極進攻,以奪取抗金鬥爭的勝利。他是南宋初唯一組織大規模進攻戰役的統帥。岳飛的文學才華也是將帥中少有的,他的不朽詞作《
滿江紅》,是千古傳誦的愛國名篇,另有《岳忠武王文集》傳世。
李光弼
馬殷
馬殷(852~930),字霸圖,
許州鄢陵人。少為木工,後從軍,官至唐
湖南節度使,五代
後梁時,累官至守
太師、兼中書令,封楚王,加天策上將軍之號,總制二十餘州,自署官吏,征賦不供。後唐時,復授太師、兼
尚書令、楚王,加守尚書令。後建立楚國。後唐
長興二年薨,年七十有八。謚曰武穆。

高懷德
高懷德。
後晉開運初,遼人犯邊,行周北征,高懷德剛滿18歲,從父北征。行至
戚城(今河南-
濮陽縣北)被遼軍重圍,援兵不至,十分危急。高懷德縱橫馳突,挾父突出重圍,以功領
羅州刺史(今廣東-廉江縣東北),後改任
集州刺史( 今四川-
南江縣),領職
牙校。再改任
信州刺史(今江西-
上饒西北)。後晉末, 契丹南侵,高行周邊邢
趙路都部署抵禦,留
懷德守
睢陽(河南-
商丘縣南),群盜大起,懷德
堅壁清野,盜不能入。
後漢初,高行周移鎮
魏博,高懷德為
忠州刺史(今四川
忠縣)。
後周初,行周逝世,召懷德為
東西班都指揮使,領
吉州刺史(今江西
吉安市),後改
鐵騎都指揮使。太原-
劉崇進犯,
周世宗討伐,以高懷德為先鋒,克捷,懷德以功績遷為
鐵騎右廂都指揮使,領
果州團練使(今四川
南充市北)。又隨周世宗征淮南,
知廬州(今安徽-合肥市),
行府事,充
招安使,戰
廬州城下,斬首級
700餘,又遷
龍捷左廂都指揮使,領
岳州防禦使。
周恭帝即位,升為侍衛
馬軍都指揮使,領
江寧軍
節度使,又為
北面行營馬軍都指揮使。
劉錡
南宋著名的軍事將領。紹興三十二年(1162)二月,劉錡病死於臨安,後謚武穆。《
宋史》稱:“劉錡神機武略,出奇制勝,順昌之捷,威震敵國,雖
韓信泜上之軍,無以過焉”。又稱:“金主亮之南也,下令有敢言錡姓名者,罪不赦。枚舉南朝諸將,問其下孰敢當者,皆隨姓名其答如響,至錡,莫有應者,金主曰:吾自當之。然錡卒以病不能成功。”評論雖不無誇張,但劉錡抗金,除形勢不利而主動退兵外,大多戰勝,因而被“世傳錡通陰陽家,行師所避就”。
其他
劉錡,南宋著名的
軍事將領。紹興三十二年(1162)二月,劉錡病死於
臨安,後謚武穆。《
宋史》稱:“劉錡神機武略,出奇制勝,順昌之捷,威震敵國,雖韓信泜上之軍,無以過焉”。又稱:“金主亮之南也,下令有敢言錡姓名者,罪不赦。枚舉南朝諸將,問其下孰敢當者,皆隨姓名其答如響,至錡,莫有應者,金主曰:吾自當之。然錡卒以病不能成功。”評論雖不無誇張,但劉錡抗金,除形勢不利而主動退兵外,大多戰勝,因而被“世傳錡通陰陽家,行師所避就”。
諡號
諡號,為東亞古代君主、諸侯(包括中國、朝鮮、越南、日本)、諸侯、大臣、後
妃等具有一定地位的人死去之後,根據他們的生平事跡與品德修養,評定褒貶,而給予一個寓含善意評價、帶有評判性質的稱號。
諡號的字大致分為下列幾類:
中謚,多為同情類的諡號,如:“愍”表示“在國遭憂”,“在國逢難”;“懷”表示“慈仁短折”。
私謚,這是有名望的學者、
士大夫死後由其親戚、門生、故吏為之議定的諡號;“私謚”始於周末,到
漢代才盛行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