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結構
武當山特區即為
武當山鎮(即老營)。特區管理委員會位於武當山鎮永樂路。
歷史沿革
武當山古稱太和山,為湖廣
均州所轄。解放初,武當山為
均縣第四區,1956年改為草店區,1958年改為草店公社,1960年恢復為
均縣草店區,轄8個公社。
1968年因
丹江口水庫攔洪蓄水,旱莊、石板灘、草店三個公社被淹沒,移民外遷,區址從草店遷往老營。
1975年將
丹江口市六里坪鎮所轄的石家莊大隊劃入,更名為草店公社,1980年更名為均縣老營公社。
1985年初武當山鎮同
武當山風景區管理局合併,1986年底分開。1993年12月,局鎮第二次合併,改稱武當山局(鎮)。
1997年8月湖北省省長辦公會議決定將湖北省武當山旅遊經濟特區與湖北省武當山旅遊風景管理局、湖北省武當山旅遊局合併。實行三塊牌子,一套班子,為正縣級機構。改稱武當山旅遊經濟特區,賦予一定的管理權利,行政區劃一直屬於
丹江口市。
2003年6月17日,湖北省委、省政府在武當山召開現場會議,明確:在保持現有的
行政區劃不變,仍然隸屬於丹江口市的前提下,賦予武當山旅遊經濟特區獨立行使一定的管理職能和許可權。隨後成立了武當山特區工委和特區管理委員會,分別為十堰市的派出機構,與
武當山風景區管理局合署辦公。
武當山旅遊經濟特區原為丹江口市
武當山街道。1997年11月18日,撤銷武當山街道,隨後湖北省唯一的旅遊經濟特區—武當山旅遊經濟特區宣告成立,省長助理
江泓參加成立大會並主持揭牌儀式。成立武當山旅遊經濟特區,是湖北省政府8月18日在武當山現場辦公會議作出的決定。湖北省武當山旅遊經濟特區與湖北省武當山旅遊風景管理局、湖北省武當山旅遊局實行三塊牌子,一套班子,為武當山景區的管理機構。行政區劃屬於丹江口市。
發展情況
武當山以其獨特的風韻與情趣吸引著國內外遊客,今日香火依然。那歷經千百年滄桑的
道教宮觀、悠揚的道家音樂、神奇的
武當武功、豐富的神話傳說,連同那些虔誠的香客,傳遞著中國的古老的文化氣息。
武當山旅遊經濟特區制定出“創世界知名風景區,建中國山水園林城”的宏偉目標。為實現這一目標,創造一個讓遊客舒心、讓投資者放心、百姓安心的旅遊和居住環境,近年來已對景區環境、保護、建設進行了全面科學的規劃,景區景點及公路沿線進行了全面的綠化美化,對游路及配套設施進行了全面修復和完善;武當商城步行街、武當山旅客中心、五星級假日酒店、
民俗文化村建設工程、武當文化廣場及
武當博物館、武當演藝中心等基礎設施建設工程已全面展開……
武當山面貌日新月異,城市基礎設施建設突飛猛進,服務功能不斷完善,文化、教育、衛生、體育、科教等設施配套、功能齊全,特區人的景區意識、文明意識和旅遊意識進一步增強。
武當山風景區交通便捷,四通八達。武渝鐵路、襄渝鐵路、
漢丹鐵路、漢十公路,橫貫特區;毗鄰
老河口和
襄樊兩機場,隨著
火車提速及十堰空港的建設,交通條件將進一步改善。郵電通訊已實現了傳輸光纖化、長途自動化,可與160個國家和地區直撥電話。
“亘古無雙勝境地,天下第一仙山”。武當山,如今更以其獨特的魅力,寬博的胸懷,笑迎四海客,誠招五湖商。
武當山風景
武當山風景區內的風景名勝多如繁星,燦如彩錦,尤其是群山逶迤的武當山,是集幽、奇、秀、美為一體的道教名山,有“七十二峰、三十六岩、二十四澗、十一洞、三潭、九泉、十池、九井、十石、九台”等山水風光。四季景致各顯特色,春天,山巒滴翠,繁花似錦;夏日,風雷激盪,雲飄霧繞;金秋,層林盡染,金桂飄香;冬季,群峰素裹,山舞銀蛇。
獲得榮譽
武當山屬自然景觀和人文景觀完美結合的山嶽型風景名勝區,以其絢麗多姿的自然景觀、規模宏大的古建築群、源遠流長的
道教文化、博大精深的武當武術著稱於世,被譽為“亘古無雙勝境,天下第一仙山”。
聯合國專家考斯拉說:“武當山是世界上最美的地方之一。因為這裡融匯了古代的智慧、歷史的建築和自然的美學”。聯合國專家蘇明塔加在考察武當山後稱讚:“中國偉大的歷史,依然存留在武當山”。世界建築師學會副主席楊廷保稱讚武當山古建築是“人世上的天堂,駕於五嶽之上”。先後被授予“全國文明風景名勝區”、“
全國文明風景旅遊區示範點”、“全國重點風景名勝區綜合整治先進單位”、“全國文明風景旅遊區創建先進單位”、“全國旅遊系統先進單位”、“歐洲人最喜愛的中國十大風景名勝區”、“首屆中國自駕車旅遊品牌目的地十佳”等榮譽稱號。
特色景點
武當仙境,神秘空靈。武當山風光旖旎,山川秀美。
眾峰嵯岈,高險幽深,氣勢磅礴。勝景有箭鏃林立的72峰、絕壁深懸的36岩、激湍飛流的24澗、雲煙霧蒸的11洞、玄妙奇特的10石9台等。主峰天柱峰海拔1612米,被譽為“一柱擎天”。
天造玄武、天然“真武梳妝像”,以及“七十二峰朝大頂,二十四澗水長流”等神秘玄妙的自然景觀,讓人們不得不驚嘆天工造物的神奇。武當山常年紫氣氤氳,風雲莫測,雲霞迷溕,有“天柱曉晴”、“陸海奔潮”、“
雷火煉殿”、“月敲山門”、“祖師出汗”、“海馬吐霧”等四時奇景,處處彰顯了武當仙境的神秘空靈。
武當武術
武當武術,玄妙飄靈。武當武術又名
內家拳,以太極、形意、八卦見長,與武當道教淵源甚深。
武當道士在修練學道時,常常伴以習練武功,武當道士中高手如雲。元末明初,武當道士
張三豐集其大成,創立太極拳,被尊為武當武術的開山祖師。武當武術在繼承古代武術攻防理論的基礎上,遵照道教“道法自然”、“
保合太和”的思想,運用《易》中的某些原理,參以道教內丹功法的經驗,逐漸形成自己的理念體系和獨特的套路風格。其理論核心是
陰陽消長、八卦演變、五行生剋。以養生為宗旨,視技擊為末學,具有尚意不尚力、牽動
四兩撥千斤、以柔克剛、後發制人、延年益壽、祛病御疾等特點和功能,以其松沉自然、行動走架如
浮雲流水連綿不絕的獨特風格在武林中獨樹一幟,成為
中華武術的一大名宗,素有“北崇少林、南尊武當”之謂。
武當文化
武當文化,華夏魂靈。“中國的根柢全在道教”。武當山位居
四大道教名山之首,是我國著名的道教聖地,
道教文化源遠流長。春秋至漢末,武當山已是宗教活動的重要場所。
魏晉南北朝時期,武當道教得到發展。唐貞觀年間,
武當節度使姚簡奉旨祈雨而應,
唐太宗敕建
五龍祠。唐末,武當山被列為道教
七十二福地之一。宋元時,皇室大肆封號武當
真武神,把真武神推崇為“社稷家神”,將武當山作為“告天祝壽”的重要場所。明代,武當山被皇室封為“大岳”、“
治世玄岳”,尊為至高無上的“皇室家廟”,以“四大名山皆拱揖,五方仙岳共朝宗”的“五嶽之冠”的顯赫地位標名於世,被列為道教第一名山,使武當山成為全國最大的道場。武當道教不斷吸收儒、佛兩教精華,充實、完善教義,一度成為明代統治者維護
江山社稷的“國教”。武當
道教文化融多邊文化為一體,較為全面而直觀地體現著中國古人信仰、思維和行為方式、價值觀念,以及文明的歷史發展軌跡,不僅是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全世界寶貴的思想文化遺產。
武當山古建築群敕建於唐貞觀年間,明代達到鼎盛,歷代皇帝都把武當山作為皇室家廟來修建。明永樂年間,“北建故宮,南修
武當”。明成祖朱棣大建武當山,耗資數以百萬計,日役使軍民工匠30萬人,歷時12年,建成9宮、8觀、36庵堂、72岩廟、39橋、12亭等33座建築群,嘉靖年間又增修擴建。整個建築群嚴格按照真武修仙的故事統一布局,並採用皇家建築規制,形成了“五里一庵十里宮,丹牆
翠瓦望玲瓏,樓台隱映金銀氣,林岫迴環畫鏡中”“仙山瓊閣”的意境,綿延140里,是當今世界最大的宗教建築群。大有玄妙超然、渾然天成的藝術效果,充分體現了道教“
天人合一”的思想,堪稱我國古代建築史上的奇觀,被譽為“中國古代建築成就的博物館”和掛在懸崖峭壁上的
故宮。武當山現存古建築53處,建築面積2.7萬平方米,建築遺址9處,占地面積20多萬平方米,全山保存各類文物5035件。